传记文学叙事的创新:《晏阳初》影视化写作的跨媒介特色 陈俊洁 唐小林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0207) 摘要:与大部分传记不同,苗勇的《晏阳初》通过影视化写作的叙述方式形成跨媒介的审美效果,并由此产生读者接受层面的独特现实意义,这是传记文学叙事上的一种创新尝试。这种创新表现在人物塑造上,以大量的文学想象丰富人物侧面,突出主人公和平民教育促进会同人的道德操守,把精神人格作为刻画主体;在故事讲述上,采用多样化的镜头语言,以声画协调的影像式画面、人物介绍的定格特写、抒情的旁白陈词、远近景切换的拍摄角度等,把文字转化为动态的摄影片段。这种类似历史正剧的跨媒介叙事方法,一方面拉进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达成了作者所追求的美学价值,但另一方面也在如何处理“语言”与“图像”的关系等问题上留下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关键词:《晏阳初》;影视化写作;跨媒介叙事;语图关系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艺术提出的重要美学问题研究”(20&ZD049)。 作者:陈俊洁,四川大学符号学与传媒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唐小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30年代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同人一起主持“定县试验”,到50年代前往菲律宾推动国际乡村改造运动,秉持着“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人类要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等信念,晏阳初一路走过法国华工营、长沙、武汉、定县、衡山县、菲律宾、危地马拉、泰国等地,四处播撒平民教育的火种。这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浓缩在苗勇的《晏阳初》当中,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细腻的文学书写,使一段黄发小儿长成耄耋老人的生命历程走出历史来到读者面前。 在当代诸多传记文学中,《晏阳初》有着相当独特的品格。大部分传记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作者本人退场,只担任他人生平的讲述者,读感更像是小说。《晏阳初》却显示出一种跨媒介写作的特点,作者苗勇好似采用了“编剧”立场,着重塑造人物的精神气质而非讲述改革的具体举措,更注重“音乐”和“画面”的协调而非情节的连贯性,并且在描写时采用了相当多的镜头语言,读罢仿佛看完一部长篇的历史正剧,让人联想到近期荧幕上火爆的《觉醒年代》《大山的女儿》等影视作品。这样一种介乎小说与剧本之间的叙事创新,既为《晏阳初》带来陌生化的美学效果和积极的接受效应,也留下可供探讨的空间,值得深入考察。 以精神气质塑造人物形象 自胡适译介“传记文学”概念始,关于传记应当是谨严考据的历史叙述还是生动形象的文学虚构这一问题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史上被反复提起。经过了漫长的争论,知识界最终调和式地提出历史与文学的双重标准,强调传记要实现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在这方面,《晏阳初》可称范例。全书共有九章,按时间顺序沿晏阳初个人成长的主线,牵出20到40年代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副线。作者苗勇阅读了大量文献、档案来保证内容的真实性,从传记本身、后记、作者采访中可以考察到的,有《唤醒中国民众》《晏阳初文集》《告语人民》《晏阳初传略》等等。文本中提及的许多事件在史料中能够找到出处,同时,大量文学化、想象性的情节填充到角色当中,显示出史学与文学巧妙的结合。 不同于诸多传记文学“重视传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重视传主作为社会的人在某些特殊职能中的行为”[1],《晏阳初》尤为关注传主的个人生活,以此烘托出一个道德高尚的英雄形象,尤为表现出影视化的特色。从已有的历史剧来看,剧集往往会采用大量的私生活细节来突出人物鲜明的性格,从而使主人公具有道德英雄的崇高性,比如《孙中山》中以孙中山被通缉时为孕妇接生的行为表现他的大爱苍生。类似的情节还有许多,大都与人物的职能无关,纯粹发挥突出人物精神气质的作用。同样的,在《晏阳初》当中,开展平民教育这一被别处反复强调的创举成为一种背景信息,着重凸显的,是晏阳初的精神品质。 后记中苗勇如此写道:“书店里当时写晏阳初的书籍,大多注重史料的搜集、乡村运动的功绩,而忽略了对他本人的刻画”[2],出于这样的考虑,抛除平民教育家的身份落点,更多晏阳初的侧面人像被摹绘出来。他是勤苦好学、热爱运动、钢琴、唱诗的青葱少年,是有决策力和凝聚力的团队核心领导,是为事业和家庭难两全而抱憾的儿子、丈夫、父亲,会因初生懵懂的爱情心动不已,也会为朋友同人的离世动情落泪。而伴随着具象化的个人生活与私人人际交往展露出来的,是晏阳初的心理变化和人格特征。幼年时期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年纪却在做苦力的田二娃,他内心五味杂陈;青年时期主动请愿去法国战场为华工服务,目睹同胞牛马一般的生活心痛而愤怒。在华工营,他据理力争改善华工的现状,并将此整理为一份完整资料供巴黎和会中国代表使用;定县被攻占后,他呆坐着,沉痛地说出“定——县——失——陷——了”,为平教总部同事的安危深深担忧,立马安排孙伏园北上查看情况。 晏阳初认识的孩童是否叫“田二娃”、晏阳初在怎样的场合说了怎样的话,这些自然是苗勇个人化的文学想象,通过描写与劳工、贫民、同人相处的场景,《晏阳初》塑造出的主人公不再只是被镶嵌在职能头衔下遥远的伟人,注入了鲜活丰盈的肉身。我们看到他是如此感性,爱着身边每一个具象的人,同国家的命运共悲欢,与他人的遭遇同感受。和过去文学经典习惯刻画的主角形象不同,他没有用理想屏蔽情感痛苦,相反,他牢记自己愧对母亲妻儿的歉疚、牢记平教运动开展过程中的牺牲,并带着这些痛苦继续向前走,在他身上闪耀着永恒人性的光辉。读完全传,我们会记得晏阳初为推行平民教育提出的“3C主义”“四个教育”“愚弱贫私四大顽症”,但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他悲天悯人的为民情怀与一心报国的爱国情操。这得益于苗勇的刻意选择,以性格代替具体职能行为展现晏阳初的个人魅力,树立起一个教育英雄的形象。 到第五、六章描写最动人心弦的定县试验时,苗勇有意让晏阳初退场,由晏阳初个人英雄形象转变为一种历史群像的塑造,这也与影视剧的演绎手法有相似之处。就像《世说新语》的阐释使人们提起魏晋就会想到“风骨”一样,在《长征》《八路军》《觉醒年代》这类历史剧中,通过人物群像的塑造赋予了一个时代性格特点,比如《觉醒年代》中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知识分子群像加深了对“五四”时期激情昂扬的感性印象;《八路军》中浴血奋战的将领士兵体现了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时代精神。《晏阳初》定县试验部分的行文,视角不再聚焦于主角,而是平行地展开,包括乡绅米迪刚召开乡民动员大会,晏阳初开设识字班、设立导生传习制,孙伏园置办《农民周报》等农村读物,冯锐挑选新粮种改善农作物产量,姚寻源、陈志潜改良医疗卫生环境,李技师修建收音系统,熊佛西创造农民戏剧,甘乃光推行县政改革试验等等。此时,晏阳初只是一个串联剧情的召集者,每个角色是他们各自篇章的主角,这当然也是一种多视角的镜头语言,把发生在同一时间线上可能存在交叉的事件分篇章同时呈现,与影视剧中单元剧的概念尤为相似。有趣的是,这些人物并非个个性格鲜明,被捕入狱仍淡定自若教狱警识字的陈筑山,埋在厚厚书稿里废寝忘食、专心改稿的孙伏园,第一次戏剧表演失败后自我反思、深入田间的熊佛西,每个人物在各自故事中最终表现出的,是自愿奉献、一心为民的单一底色,以合力形成一代平教人的共同性格,构成了那个年代为改善农民处境自愿放弃城市优渥生活、融入农村贴近农民、以实践为根本的知识分子群像。平民教育运动这段历史由此被性格化了,拥有了那个时代专有的气质风貌。从此,提起中国平民教育运动,读者不再只联想到干巴巴的概念和理论,而是想到朴实、坚定、爱民的人格特征,自发地产生共情,这正是苗勇影视化写作的核心作用。 此外,以精神气质为骨塑造人物形象,这套写作策略背后掩藏着一种新的解释历史发展的逻辑: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当然有宏大社会背景的推动,但更大的助力也许只是个人生活中一些细小琐屑的遭遇、一场日常的会面谈话和突如其来的情感波动。苗勇在书中强调了这样一个细节,晏阳初在烟台时,有一个陌生小姑娘跑进他的房间,问他“什么时候你们到乡下教我们乡下人写字呢”[3],这句话被晏阳初牢记在心,成为他带领同人走进乡村的源动力。包括在组建定县试验的队伍时,苗勇也是从晏阳初和其他知识分子的私人会面开始写起,其他同人会投入到平教运动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双方的情怀在谈话中相互激荡、达成一致。乡村平教运动的发生源于晏阳初的信念,源于晏阳初与其他人物之间精神碰撞产生的合力,这种解释让历史与精神气质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陌生化的镜头语言运用 除了人物塑造,《晏阳初》的影视化写作还表现为文本中运用了大量类似影视剧的镜头语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诗、歌入文烘托情感氛围。这里主要强调诗、歌与人物画面的相配,《晏阳初》中的诗与歌就好比影视剧中的背景音乐,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来传递相应的情感。幼年晏阳初随大哥外出求学的路上,苗勇安插了背诵诗歌的情节,《江亭夜月送别》《夜雨寄北》等等与巴中相关的诗句被晏阳初朗声念在口中,而离别的路途故乡已越来越远,兄弟二人一个兴奋、一个感慨少年不知愁滋味,这正是对晏阳初未来久别亲人、离愁别绪的铺垫。后来路遇“背二哥”,这群人力搬运工背负上百斤的货物行走在山林中,唱着描写他们真实生活的山歌,黑瘦的身影配着“太阳送我上巴山,月亮陪我过巴河”之类的歌词,充满苍凉的气息,也显示着劳苦大众的达观。当然,整本书中音画同步最精彩的一幕,应当是到达定县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员合唱会歌的场景。简陋的办公室里,先是陈筑山朗读了歌词,晏阳初小声按曲谱唱着,接着全屋人都跟着吟唱起来,“飞渡了黄河,踏过了昆仑,唤醒旧帮人,大家一起作新民”,高昂的歌词以及气势十足的合唱展现出年轻知识分子满怀志向的勃勃生气。几十年后,国际乡村改造运动筹款受挫,疲倦至极的晏阳初突然不断重复高声唱起《中华平民教育歌》,曾经的会歌作为平教人不屈意志的体现,勉励他再次充满面对困难的勇气。 二是中断剧情的人物介绍与剧情告一段落的总结陈词。在叙述的过程中,凡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出场,无论该角色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是否重要,苗勇都会插入相关介绍。和其他传记顶多一两句话带过不同,他的介绍涵盖生平、职位、主要成就等信息,最长能达到两大段。这样的篇幅显然会中断剧情的连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甚至显得有些突兀,但若是联想到历史正剧,就会觉得很自然了。历史剧中新角色出场时常常会有一个停顿镜头,附上提示人物身份的字幕,苗勇的人物介绍等同于这样的定格画面,一方面为读者普及历史知识,另一方面期待在了解历史人物之后,读者反过来对时代加深印象、产生更大的兴趣。此外,传记中每有一段主线剧情结束后,作者就会出场做抒情性的总结评论,比如第三章晏阳初与全国青年协会的同人讨论平民教育话题之后,苗勇写道:“在那时,谁也不会想到,就在上海这一间小小的斗室里,几个满怀激情的青年,经过一上午讨论,就为后来席卷全国的平民教育运动拉开了序幕,并进而将平民教育推向整个世界”[4]。类似的言论有许多,恰如历史剧中进行补充说明的旁白和画外音。这些总结抒情与人物介绍一样,都是作者有意设立的“坐标”,为读者理清历史脉络起着引导作用。 三是远景切近景与特写镜头的运用。每次描写平民教育运动开展到一个新地方或是推行一个新举措时,苗勇都会采用他惯用的镜头语言,往往是先描绘模糊的远景,再将镜头拉近,点明清晰的人物主题。全国青年会成员初到长沙,先写料峭寒冷的长沙城内“几个人一边走,一边热烈地讨论着问题”,后写“他们就是从上海专程赶到长沙来发动平民教育第一次大规模试验的青年会成员”[5];定县试验篇章的开头,也是写孩童们“远远就看到一支骑着毛驴的长长队伍走了过来”[6],还有个中年人问路,后来才知道这便是晏阳初。再比如,一项改革刚开始时苗勇常用的写法是人们看见田间地头有城里先生的身影,或是耕地,或是和乡民拉家常,或是匆忙奔走,然后镜头拉进,发现那正是试验粮种的冯锐、宣传识字教育的晏阳初或其他角色。除此之外,文中有许多重复的特写镜头,像是晏阳初不愿坐别人的汽车、出行只骑单车;平教会同人下乡后学说方言、身材变得黑瘦、与乡亲们亲切交谈;改革者对改革成效不确信时,戏剧性地走在路上听见路人的谈论,以此来论证改革的有益等等。 四是以矛盾冲突形成典型画面。《晏阳初》中的冲突是在人物对话中体现的,通过系列细节的铺陈和言语的组织,使得矛盾整体更加富有戏剧性的张力。比如在香港大学奖学金事件中,苗勇描写了晏阳初家境贫穷、学费由他朋友供给等细节作为铺垫,使得对奖学金有迫切需要的晏阳初在得知领取奖学金需英国国籍时拒领奖学金的行为更显高尚,那一句“为了区区1600块钱,竟要一个学生出卖自己的国籍”[7]格外振聋发聩。再比如本来对华工感到失望的晏阳初初到华工营看见外国士兵体罚华工时,仍不顾自身安危上前阻止,怒火中烧地追问:“你又有什么权力打他们?请你回答我,是谁给你的特权”[8],由此赢得华工的尊重,成为之后推行平民教育的先机。全文最精彩的冲突是晏阳初与张学良的交往,从初到奉系军开展教育赢得张学良的青睐,到拒绝张学良送汽车,被张以权力威逼,在人身安全不受保障的情况下,晏阳初不卑不亢地指出“少帅有天赋良机,可以自上而下地为中国之强大而努力;而我,则要自下而上地工作”[9],振兴中华的热忱最终打动张学良,化解了危机。层层铺垫的冲突在苗勇精心揣摩的振奋人心的台词中走向高潮,使人物个性更加丰满,让人印象深刻。 五是现场拍摄式再现演讲和采访。在当时的各类新闻稿、中华平民教育会相关文献中留存着大量平民教育运动的资料,苗勇没有干巴巴地从史料中总结成文摆在传记里,而是采用“正在拍摄”的视角,将历史转化为现在进行时。整本传记从头到尾写到了晏阳初在华工服务总结大会、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筹备会议等多个会议中的演讲场景,主人公慷慨激昂地谈到要开启劳苦大众的智慧塑造新民、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平民教育等内容,使读者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此外,第六章中没有直接引用斯诺《唤醒中国民众》的原文,而是增加了斯诺到定县乡村访问的情节,以斯诺的亲眼见闻来表现平教运动的效果;第八章又化用赛珍珠《告语人民》的内容,将1944年采访的过程进行复原,连人物的语速、神态、动作及周边的环境都描绘出来,通过动态的人物对话体现晏阳初对劳苦大众的悲悯和团结世界人民消除愚昧贫困的伟大愿景。这一叙述策略把枯燥的理论阐述复现为人物互动的动态场景,以角色之口介绍乡村工作的经验和成效,既保障传记的“现场性”和真实性,又以更生动的形式向读者传递思想。 “音乐”“旁白”的加入,画面的停顿定格、矛盾冲突的设计、“拍摄”手法的选择……这些影视剧的特色融入进传记的写作中,超出了人们对这一文体的既有认知,带来陌生化的美学效果。读者不再是由文字描绘出的场景想象出一个个拼凑起来的静态画面,而是从叙述方式上感受到本质的区别。类似影视剧的叙述带来动态的视点,人的视网膜成为镜头,边读边摄制连贯的片段,最后在脑海中成像的,是有音乐、解说字幕、角度变换、甚至是一镜到底的动态画面。这样的写作也增强了代入感,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阅读《晏阳初》时就像在看一部以晏阳初为大男主的历史正剧,一个爱国爱民的主人翁、一群希冀教育救国的知识分子、一个追求民族独立、抵抗外侮的时代完整地浮现在人们眼前。 语与图的颉颃:跨媒介叙事的美学效应 影视化写作以文字的形态来追求影视的形式效果,本质上属于一种跨媒介叙事。当代国内的传记文学多类小说或史传,间或夹杂着以文造图的写作手法,但多是营造静态画面,像《晏阳初》这种呈现动态画面效果的比较少,体现了对传记文学既有叙事模式的创新。 苗勇会选择“跨”影视这个媒介,出于他对写作目的的现实考量。接受专访时,他提到“晏阳初精神的回归,以及我们对他实践经验的总结、继承”,不仅是必然,还是晚到的必然[10]。文学写作者与政治工作者的双重身份使他在认识晏阳初时增添了一份岗位带来的责任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切入思考。他的一系列文章,包括《晏阳初的爱国情怀和红色印记》《从脚下的泥土中寻求真知——晏阳初的学习观管窥》《好奇,感动,仰望——我为什么要写<晏阳初>》等等,与《晏阳初》构成了一个互文的意义矩阵,从中可以发现他认为晏阳初在当今最重要的,是发挥一种模范人物的教育作用。一方面,乡村建设目前仍是我国关键的历史性议题,晏阳初的理论和经验具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晏阳初的家国情怀和务实作风也值得当今的领导干部进行学习。这就决定了《晏阳初》不是一本普通的人物传记,而是具备现实作用考量的“答卷”,影视化写作正是为该目的服务。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传统的传记叙事按时间顺序罗列生平,既缺少小说那样刺激的故事情节,又没有太多优美的辞藻,读起来冗长枯燥,在众多文学门类中很难吸引关注。如果还是按过去的写法,《晏阳初》很难收获读者,更不提发挥广泛的教育作用,势必要进行创新。回看20世纪中后期,由于电影电视对文学市场的冲击,小说作家们开始学习其他媒介的长处,融合许多影视拍摄技法,形成新的叙事形式。如爱德华·茂莱所说:“随着电影在 20 世纪成了最流行的艺术,在19世纪的许多小说里即已十分明显的偏重视觉效果的倾向,在当代小说里猛然增长了。蒙太奇、平行剪辑、快速剪辑、快速场景变化、声音过渡、特写、淡化、叠印——这一切都开始被小说家在纸面上进行模仿。”[11]这一现象可以很好地类推解释《晏阳初》的影视化写作:一个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读图时代,相较于其他的大众艺术形式,影视的市场最为广阔,拥有着几乎全年龄段的受众,通过借鉴影视的叙事效果,实现“可视化”[12],能够有效扩大传记的受众面。 叶维廉在《“出位之思”: 媒体及超媒体的美学》中指出,跨媒介叙事的作品“迫使读者或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求助于其他媒体艺术表现的美学知识”[13],如果缺乏了其他媒体的“观赏眼光”,一个作品的整体美学经验便不得其全。影视化写作使《晏阳初》区别于大多数人物传记,具备了一种陌生化的新品质,但它并没有超出读者的阅读能力,相反,它极其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进入互联网、电视、短视频等影像化媒介风行的21世纪,图像尤其是动态画面在大众接受端成为新一代“霸权”。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人们“看”的习惯,观众几乎能够无师自通地理解拍摄者选择远、中、近景镜头,仰、俯拍摄视角,前焦后焦,长镜头等等技法背后的用意。举个例子,人们普遍知道添加灰色滤镜的画面指代回忆,仰视镜头表示尊敬,角落拍摄的视角是在窥视。因此,在阅读《晏阳初》时,尽管一开始会对这种新的写作形式感到陌生,但读者很快能够使用自己的观看经验加以解码,化身动态画面的摄制者。 通过借助影视媒介的形式,《晏阳初》首先使读者感到这本书不同于惯常的传记写作模式,也不是枯燥的长篇大论,产生兴趣上的吸引力。其次,影视化写作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者读得懂且能生成直观画面,较之繁复的研究文章更具有可及性,在接触感受时可以直接解读出作者欲表达的感情。由于影视化写作“看”的优势是使读者忘记现实世界,消弭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读者完全进入了作者营造的画面情境中,在阅读时无意识代入,与晏阳初一起度过他的一生。看过劳工的悲惨经历,看过教育给军营士兵带来的变化,看过定县试验轰轰烈烈的改造,看过抗战下国家的生灵涂炭,也和晏阳初一起经历了好友的离世、拒领奖学金的愤慨、与母亲的多次辞别。这些间接体验深深地触动读者的感性层面,激发家国情怀,加深读者印象,实现了苗勇想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当然,用跨媒介叙事的方式为人物立传这一创新,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可供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譬如,在跨媒介叙事中如何找到“语言”与“图像”转化的最佳方式,尤其在追求“图像”化时如何充分激发和挖掘“语言”本身的叙述潜力,对作者提出了新的考验。尽管我们说不同媒介之间可以相互借鉴,文字和图像在本质上还是存在区别,图像是直观的、无距离的,文字则不同。周宪在对比“读”和“看”时说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静观”,“它允许读者不断地体验作品的深刻涵义,反复地吟咏和停下来沉思”[14],这是因为文字可以采用各式繁简不一的词汇,做到不同语法、语言风格的变换,具有言外之意的效果,需要细细揣摩。而影视化写作为了起到阅读“当下成图”的作用,语言以述义性为主,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所用不多,叙述时也会出现一些语句反复,将语言单纯变为传递画面的介质,其生动性、丰富性就可能会受到削弱。相信以《晏阳初》为起点抛出的相关问题,可以启迪后来者不断思考,进而推动这一传记文学叙事方式走向成熟。 电话:13808091823。 邮箱:13808091823@163.com 辜也平:《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重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 苗勇:《晏阳初》,第512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 苗勇:《晏阳初》,第456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 苗勇:《晏阳初》,第159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 苗勇:《晏阳初》,第181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 苗勇:《晏阳初》,第27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 苗勇:《晏阳初》,第79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 苗勇:《晏阳初》,第109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 苗勇:《晏阳初》,第251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 曾勋:《当下领导干部从晏阳初身上学什么?——专访长篇人物传记<晏阳初>作者苗勇》,《廉政瞭望》 2022年第8期。 ↑ 〔美国〕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第4页,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 邹建军:《如何以艺术的方式讲好现代中国故事——苗勇传记文学作品<晏阳初>的“可视化”之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9期。这篇文章提出《晏阳初》具有“可视化”的特点,实际上这种可视化很大程度上源于苗勇采用了影视化写作这种跨媒介叙事方式。 ↑ 叶维廉:《中国诗学》,第14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 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 ↑
2025年IEEE第十一届控制科学与系统工程国际会(ICCSSE 2025) 2025.10.17 - 2025.10.19 | 中国 北京 会议官网: http://www.icet.org/ 继ICCSSE2014-2024成功召开后,2025年IEEE第十一届控制科学与系统工程国际会议将于2025年10月17-19日在中国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主办,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工程中心承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协办。ICCSSE会议主旨主要是涵盖系统工程和控制科学,包括集成电路、自动控制、智能计算、信息安全、微波通信等专业方向。历次特邀报告涵盖各国大科学装置、大型工程计划任务介绍,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广泛关注。 ICCSSE 2025将以“深空智能探索,开拓第五疆域”为大会主题,以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前沿问题介绍为特邀报告主题,结合宇航领域15个专业方向,向全世界介绍相关领域的学术现状。 会议论文集: 所有的投稿将提交匿名同行评审,接收且注册的全文将出版到IEEE会议论文集,并提交EI核心和Scopus等数据库检索。 ICCSSE 2025 已进入IEEE官方会议列表:https://conferences.ieee.org/conferences_events/conferences/conferencedetails/67426 会议历史: 2024,中国,北京 会议论文集刊号: 979-8-3315-1718-2-Ei核心&Scopus 集体照和其他信息,请参考:https://iccsse.com/2024.html 2023,中国,深圳 会议论文集刊号: 979-8-3503-3904-8-Ei核心&Scopus 集体照和其他信息,请参考: http://iccsse.com/2023.html 2022,中国,广州(在线会议) 会议论文集刊号: 978-1-6654-8412-1-Ei核心&Scopus https://ieeexplore.ieee.org/xpl/conhome/10079708/proceeding 集体照和其他信息,请参考: http://iccsse.com/2022.html 2021, 中国,青岛(在线会议) 会议论文集刊号: 978-1-6654-4404-0-Ei核心&Scopus https://ieeexplore.ieee.org/xpl/conhome/9544085/proceeding 集体照和其他信息,请参考http://iccsse.com/2021.html 2020, 中国,北京(在线会议) 会议论文集刊号: 978-1-7281-9845-3-Ei核心&Scopus https://ieeexplore.ieee.org/xpl/conhome/9170098/proceeding 集体照和其他信息,请参考http://iccsse.com/2020.html 2019,中国,上海 2019 会议论文集刊号: 978-1-7281-4530-3-Ei核心&Scopus https://ieeexplore.ieee.org/xpl/conhome/9039928/proceeding 集体照和其他信息,请参考http://iccsse.com/2019.html 2018,中国,武汉 会议论文集刊号: 978-1-5386-7886-2-Ei核心&Scopus https://ieeexplore.ieee.org/xpl/tocresult.jsp?isnumber=8724673 集体照和其他信息,请参考 http://iccsse.com/2018.html 2017,中国,北京 会议论文集刊号: 978-1-5386-0483-0-Ei核心&Scopus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tocresult.jsp?isnumber=8087878 集体照和其他信息,请参考http://iccsse.com/2017.html 2016,新加坡 会议论文集刊号: 978-1-4673-9871-8-Ei核心&Scopus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tocresult.jsp?isnumber=7784335 集体照和其他信息,请参考 http://iccsse.com/2016.html 会议组委会: Honorary Chairs: 叶培建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杨孟飞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王赤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童小华院士,同济大学 Conference Chair: 吴季理事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Conference Co-Chairs: 张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董晓龙,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王耀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王宇,中国科学院 李云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Chair of Advisory Committee: 邹永廖,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Chairs of Technical Committee: 何志平,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黄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Chairs of Program Committee: 徐海涛,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马继楠,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禹雾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孙丽琳,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Publicity Chairs: 刘浩,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张爱兵,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Publicity Co-Chairs: 杨建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周向东,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孔令高,南京大学 Award Chair: 薛长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IEEE WIE Chair: 李娇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征稿主题: 1. 复杂系统与系统工程 2. 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 3. 实施与应用 更多主题请参考:http://iccsse.com/topics.html 会议专题: 【飞行器系统工程】 01 - 地外天体探测任务自主导航与智能采样技术 Chair: 张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02 - 行星高精度自主着陆与移动技术 Chair: 彭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03 - 空间机器人与智能机构技术 Chairs: 陈钢,北京邮电大学 姜生元,哈尔滨工业大学 04 - 地月空间通信导航星座 Chairs: 张立华,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熊亮,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科学探测载荷系统】 05 - 空间智能科学探测与信息处理 Chairs: 薛长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卞春江,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李云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06 - 月球多物理场探测技术 Chairs: 张金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周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07 - 月球原位资源勘察与利用技术 Chairs: 贺怀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姚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08 - 深空光学探测先进载荷及应用技术 Chair: 何志平,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09 - 深空光谱数据处理技术 Chairs: 李娇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柳思聪,同济大学 10 - 行星微波遥感与数据处理技术 Chairs: 刘浩,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朱皓天,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11 - 空间环境探测与数据处理技术 Chairs: 张爱兵,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孔令高,南京大学 【深空飞行器测定轨系统】 12 - 深空测控网系统技术 Chairs: 李海涛,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郑为民,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极端环境可靠性保障技术】 13 - 空间强辐射效应评估与防护设计技术 Chairs: 蔡明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曲少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4 - 极端环境热控技术 Chairs: 苗建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张红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空间科学数字仿真与建模技术】 15 - 空间科学数字仿真与建模技术 Chairs: 彭晓东,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杨武,重庆理工大学 刘小洋,重庆理工大学 会议奖项: 青年科学家奖 优秀组织奖 优秀审稿人奖 最佳论文奖 最佳学生论文奖 最佳口头报告奖 最佳海报展示奖 投稿方式: 将文章上传到电子投稿系统:http://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iccsse2025 会议地点: 北京会议中心 联系我们: 会议秘书:胡老师 邮箱: iccsseconf@vip.163.com 详情请登陆:http://iccsse.com/ ICCSSE 2024出版信息
爱科会易 16 2025-07-31
第六届先进电气和能源系统国际会议(AEES 2025) 将于2025年10月17-19日在中国西安举行! 本届会议由IEEE和西安理工大学联合主办。 诚邀全球专家学者投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电气与能源系统前沿技术。 会议官网: www.aees.org​www.aees.org/ 截稿日期:8月30日 组织单位: 专题论坛 专题论坛召集 现会议面向全体学者公开征集专题论坛,如您愿意组织一个或多个special session可按要求于7月30日前提交申请。 微信:iconf-ee-1 (请备注AEES2025) 邮箱:aees2020@126.com 微信/邮件件主题命名为:AEES2025-Special Session申请 如您有意向,请联系会议秘书详细了解。对应组织者也会得到会务组相应的赞助支持。 报告嘉宾 征稿主题: 包括但不限于: 1.电机和驱动装置 电机设计和优化 电力电子和电机驱动 电机中的故障检测和诊断 电力牵引系统 电磁兼容性和干扰 2.电力系统分析和优化 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 电力系统保护和安全 电能质量分析和缓解 电力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 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 3.可再生能源和整合 太阳能发电和系统 风力发电和系统 水力发电和系统 地热发电和系统 能量存储系统 4.能量转换和管理 能源转换技术和系统 能量收集技术 节能照明系统 智能电网和电网整合 节能建筑和系统 更多主题信息,请访问http://www.aees.org/cfp.html 会议出版及检索: 所有文章将由程序委员会严格审核,所录用的论文将收录至AEES 2025会议论文集,并提交至EI-Compendex核心、Scopus 等检索机构审核,进入IEEE Xplore数据库。 会议出版检索历史: ※AEES 2024 - IEEE | ISBN: 979-8-3315-1771-7 | Ei核心检索和Scopus收录 ※AEES 2023 - IEEE | ISBN: 979-8-3503-4264-2 | Ei核心检索和Scopus收录 ※AEES 2022 - IEEE | ISBN: 978-1-6654-7207-4 | Ei核心检索和Scopus收录 ※AEES 2021 -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Vol. 2022 | Ei核心检索和Scopus收录 ※AEES 2020 -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Vol. 582 | Ei核心检索和Scopus收录 会议历史: 会议组委会: Conference Chairs 尹忠刚教授,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 程显教授,郑州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执行院长 魏文赋教授,西南交通大学 Om Malik,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 (IEEE Fellow) Conference Co-chairs 尹健宁副教授,西安理工大学 温伟杰副教授,天津大学 Technical Program Chairs 杨知方教授,重庆大学 董海鹰教授,兰州交通大学 Vijay K. Sood, 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 Technical Program Co-chairs 董恩源教授,大连理工大学 李帅兵教授,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学院副院长 刘捷丰副教授,广西大学 Local Committee Chairs 张博雅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徐鸣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 张嘉伟教授, 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特色活动: 会议特色专题论坛征集中,请通过电子邮件以pdf格式提交专题论坛的提案至: aees2020@126.com 联系方式: 会议秘书: Ms. Katharine Shui 会议邮箱: aees2020@126.com
爱科会易 16 2025-07-31
2025年第七届电路与系统国际会议· 2025年9月19-22日 | 湖州,南浔 会议官网:www.iccs.org 投稿截止:2025年8月15日 注册截止:2025年8月30日 2025年七届电路与系统国际会议将于2025年9月19-22日在湖州,南浔召开。本次会议由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主办,并得到了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及墨西哥INAOE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支持。 电路与系统的研究包括了电路与系统的理论、分析、测试、设计和物理实现。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路与系统的研究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的驱动下,电路与系统的研究进入了更为广泛领域。 为保证本次会议的学术质量,吸引更多的原创高水平学术论文,现公开征稿,欢迎广大从事电子与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教学、科研。 会议组委会 CONFERENCE CHAIRS 葛兴来, 西南交通大学 盖伟新,北京大学 江安全,复旦大学 CONFERENCE CO-CHAIRS 徐跃杭,电子科技大学 贾海昆,清华大学 祁楠,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金晶,上海交通大学 PROGRAM CHAIRS 黄乐天,电子科技大学 Jayakumari J., Mar Baselios工程技术学院 邹毅,华南理工大学 小林春夫,日本群马大学 康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储著飞,宁波大学 杨坤,浙江大学 PROGRAM CO-CHAIRS 郑朝月,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Srikrishna C. Bodepudi, 浙江大学 Esteban Tlelo-Cuautle,INAOE 马胜,国防科技大学 WIE Chair 樊华,电子科技大学 STEERING COMMITTEE Peter. Poechmueller,山东大学 TRACK CHAIRS 刘马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刘耿耿,福州大学 张吉昕,湖北工业大学 范益波,复旦大学 张钊,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沈浩颋,浙江大学 陈章勇,电子科技大学 周国华,西南交通大学 丁丹丹,杭州师范大学 赵贻玖,电子科技大学 PUBLICITY CHAIRS 李草禹,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毛书漫,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 张岩龙,西安交通大学 FINANCE CHAIR 潘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会议出版 ICCS 2025 接收并注册的全文将出版至IEEE会议论文集,在IEEE Xplore网站出版,并提交EI和Scopus数据库收录。 ICCS历届会议均由IEEE出版,并被Ei核心和Scopus成功检索! 部分优秀文章拓展后将有机会被推荐至以下期刊: 主旨报告嘉宾 邀请报告嘉宾 更多报告人,持续更新中: https://iccs.org/speaker.html WIE传感器关键技术论坛嘉宾 会议奖项 优秀青年科学家奖 优秀组织奖 优秀论文奖 最佳口头报告奖 最佳海报报告奖 投稿指南 征稿主题 专题一:模拟与非线性电路设计 组织者:刘马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专题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电子设计自动化 组织者:刘耿耿,福州大学 组织者:张吉昕,湖北工业大学 专题三:面向信号处理的电路与系统 组织者:范益波,复旦大学 组织者:丁丹丹,杭州师范大学 专题四:射频与通信电路 组织者:金晶,上海交通大学 组织者:张钊,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专题五:可测性设计与可靠性设计 组织者:沈浩頲,浙江大学 专题六:电力电子电路 组织者:周国华,西南交通大学 专题七:用于电路与系统的控制方法 组织者:陈章勇,电子科技大学 专题八:用于仪器和测量的电路与系统 组织者:赵贻玖,电子科技大学 更多详情请访问:https://www.iccs.org/cfp.html 专题征稿 主题:基于芯粒的集成系统 - 高级封装技术 - 裸片间接口与互连技术 - 裸片间互连网络 - 基于芯粒的加速器设计 组织者: 黄乐天, 电子科技大学 王小航,浙江大学 投稿方式 投稿链接: https://easychair.org/my/conference?conf=iccs20250 投稿截止:2025年8月15日 联系方式 微信号|“iconf-ee-1” 扫码发送:ICCS 2025 添加会议秘书微信 联系人:许老师 联系邮箱: iccs@chairmen.org 联系电话:180 8007 5398
爱科会易 25 2025-07-31
2025年第十届动力与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 (ICPRE 2025) 2025.09.19 - 2025.09.22 | 中国 浙江杭州 会议官网:https://www.icpre.org/ 截稿日期:2025年8月5日 2025年第十届电力与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2025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and Renewable Energy, ICPRE)将于2025年9月19-22日在中国杭州召开。2016年首届电力与可再生能源国际会议起源于上海,2017至2019年先后由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主办并在成都和柏林召开,2020年ICPRE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受疫情影响举行了线上会议,2021年由上海电力大学主办在疫情好转后成功线上线下相结合召开,2022年由上海海事大学主办顺利线上线下结合召开,2023年再次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召开线下会议召集海内外超400人参会,2024年,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支持下成功召开再一次见证ICPRE的行业影响力。ICPRE作为亚太地区的能源年度会议,2025年将由浙江大学,IEEE和IEEE IAS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宁夏大学等协办! 会议旨在探索塑造电力生成、分配和利用未来的创新解决方案,特别关注可持续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我们期待通过开放的交流氛围,探讨电力工程、可再生能源技术、智能电网、能源储存等多个领域的前沿问题。ICPRE 2025不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相互连接的社群。在这里,您将有机会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同行建立深厚的联系,分享您的见解和经验。此外,还将有精彩的专题研讨会、成果展览等环节,为您呈现更加丰富的学术体验。无论您是研究人员、从业者还是对这一领域充满热情的学生,ICPRE 2025都欢迎您的积极参与。一同构建电力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未来,为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让我们在这次充满启发的盛会上共同探讨、共同成长!期待与您相会。 为鼓励动力和能源领域的青年研究学者,组委会特设立青年科学家奖,最佳论文奖,最佳学生论文奖,最佳行业文章奖,最佳评审奖,最佳组织奖,也为积极参会报告的作者设立了最佳报告奖,最佳海报奖。 出版&SCI/中文核心期刊推荐: 所接收并注册的文章将收录到IEEE会议论文集并送检Ei 核心数据库,Scopus 等知名数据库。ICPRE2025进入IEEE官方会议列表。 SCI推荐1-20%的优秀文章将推荐到SCI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免费审稿,如通过审核将按照出版社要求增加内容免费出版到相关期刊或者杂志上。2021-2024均有成功发表例子。 SCI推荐2-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ISSN: 2367-2617) 推荐3-文章翻译成中文后可推荐至核心中文期刊《太阳能学报》、《南方电网技术》、《广东电力》审核 ICPRE2016-2024: 每年收录的文章都已完成IEEE出版,入库IEEE Xplore, 并已被EI Compendex(EI核心)以及Scopus双检索。出版和检索都相当稳定。 大会历史: *ICPRE 2024 | 9月20-23 | 中国广州 (线上+线下会议) | IEEE (ISBN: 979-8-3503-7746-0 & ISSN: 2768-0525) *ICPRE 2023 | 9月22-25 | 中国上海 (线上+线下会议) | IEEE (ISBN: 979-8-3503-2881-3 & ISSN: 2768-0525 ) *ICPRE 2022 | 9月23-26 | 中国上海 (线上+线下会议) | IEEE (ISBN: 978-1-6654-5062-1 & ISSN: 2768-0525) *ICPRE 2021 | 9月24-27 | 中国上海 (线上+线下会议) | IEEE (ISBN: 978-1-6654-4960-1) *ICPRE 2020 | 9月12-14 | 中国上海 (线上会议) | IEEE (ISBN: 978-1-7281-9025-9) *ICPRE 2019 | 9月21-23 | 中国成都 | IEEE (ISBN: 978-1-7281-4573-0) *ICPRE 2018 | 9月21-24 | 德国柏林 | E3S Web of Conferences (eISSN: 2267-1242) *ICPRE 2017 | 9月20-23 | 中国成都 | IEEE (ISBN: 978-1-5386-2156-1) *ICPRE 2016 | 10月21-23 | 中国上海 | IEEE (ISBN: 978-1-5090-3068-2) 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IEEE, IEEE IAS 承办单位: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协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等 奖项设置: 最佳论文奖 最佳学生论文奖 最佳行业论文奖 青年科学家奖 专题申请与优秀组织奖: 在会议范围内设置一个特定专题分会,可汇聚某一领域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如果您有兴趣,可将申请表发送至 icpre@young.ac.cn。 每个专题分会应有 1 名组织者和委员会成员,负责分会的宣传工作。一个成功的分会至少需收集到 6-8 篇摘要或者全文。 组织者的特权: 组织奖 & 免注册费参加会议 & 专题分会委员会证书 ICPRE2024-track参考 Track 1:物理储能系统高质量电机建模、设计与控制 Track 2:风光储一体化微电网 Track 3:非热等离子体在能源转换和高压应用中的应用 Track 4:数字孪生在智能能源系统开发中的技术与应用 Track 5: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的数学视角 Track 6:新型电力系统状态评估、故障诊断与分析 Track 7:基于典型用户侧场景的综合能源智能优化调度与市场机制构建 Track 8:可再生能源与交通电气化中的先进电能管理与故障诊断 Track 9: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运行与低碳电力交易的先进控制技术 Track 10:直流电网技术及其运行优化 Track 11:现代电网数字化运行与决策 Track 12:综合能源系统的协调优化与控制 Track 13:绿色氢能综合能源网络系统:设计、控制与优化 特邀发言人申请: 如果您是教授或副教授,并有兴趣在会议期间分享您的研究理念,可将申请表发送至 icpre@young.ac.cn。 组织委员会: Advisory Chair: 钟志勇,香港理工大学, 2024-2025 IEEE PES候任主席, 2026-2027 IEEE PES主席 Conference Chairs: 盛况,浙江大学 王志新,上海交通大学 Conference Co-Chairs: 黄莹,浙江大学 张勇军,华南理工大学 Mohamed Benbouzid, 法国布雷斯特大学 Kai Strunz,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 Program Chairs: 杨强,浙江大学 袁艳平, 西南交通大学 雪映,华南理工大学 费敏锐, 上海大学 章学来, 上海海事大学 彭道刚, 上海电力大学 Program Committee Co-Chairs: 欧阳名三,安徽理工大学 徐国卿, 上海大学 陈辉, 上海电力大学 Huiyu Zhou,英国女王大学 Yuchu Tian,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 Axel Sikora, 德国奥芬堡应用科学大学 尚策, 上海交通大学 Program Committee: 汪震,浙江大学 林振智,浙江大学 马澄斌,上海交通大学 钟栋梁,重庆大学 吴震, 西安交通大学 薛阳, 上海电力大学 李知艺,浙江大学 黄刚,浙江大学 王国腾,浙江大学 张进, 上海大学 宋越, 同济大学 王睿, 东北大学 王忠诚, 上海海事大学 王夷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阚安康, 上海海事大学 女性工程师: 白志红,浙江大学 王慧芳,浙江大学 包哲静,浙江大学 闫云凤,浙江大学 汪娟娟,华南理工大学 李雪,上海大学 刘莉, 鲁东大学 周喆,上海大学 更多委员会成员请查看网页 征稿主题: 主题1: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光伏系统和太阳能工程 风能系统 可再生能源利用 新能源应用 节能技术 新能源材料和装置 主题2:电力与能源工程 未来的电力网络 储能技术和装置 发电和能源生产 能源的传输和分配 电力系统和自动化 故障监测和预测性维护 主题3:面向可持续能源和环境的智能计算与应用 - 高级智能理论与算法 - 智能建模、监测和控制理论与算法 - 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智能计算、建模、优化和控制 - 气候变化、水处理和废物管理等环境的智能建模、模拟和控制 投稿须知: 本次会议只接收全英文稿件投稿,全文投稿请按照会议模板进行编辑不少于4满页或者5页。如不发表文章可只提交摘要或者注册为听众参会。 投稿可通过线上easychair投稿系统投稿 http://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icpre2025 也可直接发送稿件到会议邮箱icpre_contact@vip.163.com 大会安排(简版): 2025年9月19日 (周五) 10:00-17:00-签到+资料领取 14:00-18:00-智能电网技术研讨会 2025年9月20日 (周六) 09:00-12:10-会议开幕式+大会主讲报告 12:10-13:30-午餐 13:30-18:00-作者平行口头报告 18:30-20:00-晚宴和最佳论文颁奖典礼 2025年9月21日 (周日) 09:30-11:30-大会特邀报告 12:00-13:30-午餐 13:30-18:00-作者平行口头报告&作者海报报告 2025年9月22日(周一) 实验室参观或者学校参观或一日游(自选自费项目) 大会咨询: 联系人:陈老师 邮箱:icpre_contact@vip.163.com ICPRE 2024出版信息
爱科会易 27 2025-07-31
【新智元导读】2025年ACL盛会于维也纳落下帷幕!今年会议规模空前,投稿量超过8000篇,其中超半数作者来自中国。4篇最佳论文中,出自中国团队之手的同样占到50%——分别是北大与DeepSeek合作、梁文锋署名的NSA论文,以及北大杨耀东团队揭示模型存在「抗改造」基因的论文。 2025年7月30日,奥地利维也纳,万众瞩目ACL 2025终于颁奖了! 本届ACL总投稿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8360篇论文!(去年只有4407篇) 其中,主会录用率为20.3%,共有1699篇论文;Findings录用率为16.7%,共有1392篇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论文里的中国作者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比例超过51%。 其中,第一作者有高达51.3%来自大陆,排在第二的美国仅为14%。 本次ACL共有4篇最佳论文,2篇最佳社会影响力论文,3篇最佳资源论文,3篇最佳主题论文,26篇杰出论文,以及TACL最佳论文,最佳Demo,时间检验奖等若干奖项。 备受期待的DeepSeek与北京大学合作、梁文锋署名的论文《Native Sparse Attention: Hardware-Aligned and Natively Trainable Sparse Attention》获得最佳论文奖! 团队成员在颁奖典礼上,成为全场关注焦点! 第一作者袁境阳,左起第三;导师张铭,左起第五 论文发表的原生稀疏注意力(Native Sparse Attention,NSA)模型,获Meta 4.5分的高分。 该技术颠覆传统注意力机制,实现算力效率飞跃,被誉为长文本处理的革命性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闭幕式的颁奖典礼上,最佳论文会有约5分钟演讲时间。 新智元带你亲临现场,听听第一作者袁境阳最新的分享。 全网首发袁境阳Talk 演讲主题是《现代GPU上的注意力机制注定将走向稀疏化》。 现代GPU的「内存容量」越来越大,能容纳很大的模型;但「内存带宽」并没有相应提升。「稀疏注意力」机制,只关注最关键的部分,减少不必要的计算。 未来,注定是「稀疏」(Sparsity)的!NSA为下一代长上下文语言模型提供了高效的基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影响深远的论文都来自哪些团队。 4篇最佳论文 4篇最佳论文中,DeepSeek和北大合作,且梁文锋署名的文章,以及北大杨耀东团队摘得了其中的两篇。 最佳论文1:A Theory of Response Sampling in LLMs: Part Descriptive and Part Prescriptive 作者:Sarath Sivaprasad, Pramod Kaushik, Sahar Abdelnabi, Mario Fritz 机构:CISPA亥姆霍兹信息安全中心,TCS研究院,微软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402.11005 这篇论文的核心论点是,LLM在做决策和生成内容时,其行为模式与人类非常相似:它不仅仅是反映统计上最常见的情况,还会系统性地偏向一个「理想化」的版本。 研究者将这种决策启发式分解为两个部分: 描述性规范 (Descriptive Norm): 指一个概念在现实世界中统计上最常见、最普遍的状态。这反映了「是什么」。 规定性规范 (Prescriptive Norm): 指一个概念中被认为是理想、可取或有价值的状态。这反映了「应该是什么」。 论文通过实验证明,LLM的输出结果并不仅仅是基于数据中的平均或最常见情况(描述性),而是会朝着它所学习到的「理想」状态(规定性)发生持续且可预测的偏移。 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某个特定领域,而是在公共卫生、经济趋势等多个真实世界领域中都普遍存在。 该研究指出了这种机制带来的潜在风险: 决策偏见: 当LLM被用于自主决策时,这种向「理想」的偏移会导致其做出有偏见的判断。 伦理问题: LLM内化的「理想标准」不一定与人类的价值观或伦理标准相符,这在自动决策场景下会引发严重的伦理关切。 最佳论文2:Fairness through Difference Awareness: Measuring Desired Group Discrimination in LLMs 作者:Angelina Wang, Michelle Phan, Daniel E. Ho, Sanmi Koyejo 机构:斯坦福大学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502.01926 这篇论文的核心论点是:当前主流的AI公平性研究走入了一个误区,即追求「无视差异」的公平,认为任何对不同群体的区别对待都是有害的偏见。 作者认为,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在很多现实情境下,识别并根据群体的真实差异采取不同行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更高级的公平。 为了阐述这个观点,论文提出了几个关键概念和贡献: 什么是「差异无意识」(Difference Unawareness)? 作者通过几个生动的例子(如AI生成种族多元的纳粹、错误地认为男女参军体能标准相同)指出,现在的AI为了避免「偏见」,被训练得无法识别和承认群体间真实存在的、有意义的差异。 这种「一刀切」的平等策略,忽略了历史、法律、生理和社会背景,反而可能导致新的问题,甚至掩盖了真正的不公。 差异意识 (DiffAware) 和情境意识 (CtxtAware) 差异意识 (DiffAware):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指的是模型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识别并区别对待不同群体的能力。例如,模型应该知道美国征兵法律对男性和女性有不同规定。 情境意识 (CtxtAware):这是对「差异意识」的补充和约束。模型不仅要知道可以区别对待,更关键的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区别对待,什么时候不应该。例如,在讨论法律时区别男女是合适的(差异意识),但在招聘程序员时不应因性别而区别对待(有害偏见)。一个好的模型需要具备这种情境判断力。 新的评估框架:三种任务类型 作者认为,要正确评估AI的公平性,必须区分评估任务的性质。他们将其分为三类: 描述性 (Descriptive):基于客观事实的提问。 规范性 (Normative):基于价值判断或「世界应该怎样」的提问。 关联性 (Correlation):基于统计关联,但问题模糊,不清楚是想测试事实还是价值观。 总而言之,这篇论文呼吁AI公平性研究从简单的「一视同仁」走向更成熟的「情境化区别对待」,并为此提供了一套理论框架和评估工具。 最佳论文3:Language Models Resist Alignment: Evidence From Data Compression 作者:Jiaming Ji, Kaile Wang, Tianyi Qiu, Boyuan Chen, Jiayi Zhou, Changye Li, Hantao Lou, Juntao Dai, Yunhuai Liu, Yaodong Yang 机构: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从预训练到后训练再到强化学习,团队发现大模型存在类似「胡克定律」的弹性——模型在被对齐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一种「抗拒」力量。 换句话说,对齐并不是单向塑形,而是一个持续博弈的过程。 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为什么LLM的「安全对齐」效果很脆弱且容易被逆转。 LLM存在一种名为 「弹性」(elasticity) 的特性。这个特性包含两个方面: 抵抗性(Resistance):模型倾向于维持其在海量数据预训练阶段学到的原始行为和知识分布,抗拒对齐训练带来的改变。 反弹性(Rebound):一个模型被对齐得越「好」(即越安全),当它被进一步微调时(即使是用无害数据),它「反弹」回预训练状态的速度就越快。 首次提出并定义了LLM的「弹性」现象,指出对齐训练可能只是「表面功夫」,很容易被后续的微调所「抹除」。 通过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模型上进行实验,证实了「弹性」现象的普遍存在。研究还发现,模型规模越大、预训练数据越多,这种弹性就越强。 这篇论文揭示了LLM内部存在一种抗拒对齐的机制,认为要实现真正稳固、深入的对齐,就必须解决模型的这种内在「弹性」问题。 最佳论文4:Native Sparse Attention: Hardware-Aligned and Natively Trainable Sparse Attention 作者:Jingyang Yuan, Huazuo Gao, Damai Dai, Junyu Luo, Liang Zhao, Zhengyan Zhang, Zhenda Xie, Y. X. Wei, Lean Wang, Zhiping Xiao, Yuqing Wang, Chong Ruan, Ming Zhang, Wenfeng Liang, Wangding Zeng 机构:北京大学,DeepSeek,华盛顿大学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502.11089 论文所提出的稀疏注意力NSA模型的算法,从一般任务到严苛的长下文任务,特别是在推理和代码任务都有非常卓越的表现,将长文本处理速度提高了最多11倍,而性能超过了全注意力模型。 NSA是一个专为硬件优化的系统,打破了性能与成本之间的权衡取舍,推动高效大型语言模型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NSA把AI行业的焦点从「模型规模竞赛」拉向「算力效率竞赛」,堪称 2025年上半年最具杠杆效应的底层技术突破之一。 3篇最佳主题论文 今年的特别主题为「NLP模型的泛化」,而下面这3篇论文正是在这一关键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论文1:MaCP: Minimal yet Mighty Adaptation via Hierarchical Cosine Projection 作者:Yixian Shen, Qi Bi, Jia-Hong Huang, Hongyi Zhu, Andy D. Pimentel, Anuj Pathania 机构:阿姆斯特丹大学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5.23870 MaCP提出了一种轻量级微调方法,该方法在离散余弦变换(DCT)域中运用分层余弦投影技术,只需极少的额外参数与内存开销即可适配大型基础模型。通过将低秩权重更新投影至DCT空间,并在多个频谱层级上选择性地仅保留最关键的频率分量,MaCP在各种不同的任务上均取得了业界顶尖的适配性能。 论文2:Meta-rater: A Multi-dimensional Data Selection Method for Pre-training Language Models 作者:Xinlin Zhuang, Jiahui Peng, Ren Ma, Yinfan Wang, Tianyi Bai, Xingjian Wei, Jiantao Qiu, Chi Zhang, Ying Qian, Conghui He 机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4.14194 Meta-rater提出了一种用于筛选管理大规模预训练数据的综合性框架。该框架从四个互补的质量维度——专业水平、可读性、推理能力和数据纯净度——对每个数据样本进行评估。通过一个代理模型回归,该方法能够学习这四个维度的最优权重组合,并据此筛选出能够显著提升训练效率和下游任务性能的高价值数据子集。 论文3:SubLIME: Subset Selection via Rank Correlation Prediction for Data-Efficient LLM Evaluation 作者:Gayathri Saranathan, Cong Xu, Mahammad Parwez Alam, Tarun Kumar, Martin Foltin, Soon Yee Wong, Suparna Bhattacharya 机构:惠普实验室 论文地址:https://aclanthology.org/2025.acl-long.1477.pdf SubLIME通过选取能够保持完整基准排名的小型代表性子集,解决了对大语言模型进行穷举式基准评估所带来的计算瓶颈。该方法在十个不同的基准测试中,可将评估成本降低80%–99%,同时保持高度的排名保真度。 3篇最佳资源论文 获得最佳资源奖的论文,为自然语言处理(NLP)学界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数据集、工具与基准。 论文1:Are Rules Meant to be Broken? Understanding Multilingual Moral Reasoning as a Computational Pipeline with UniMoral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2.14083 UniMoral是一个统一的多语言数据集,目的是完整记录人类道德推理的全流程——从情景感知到结果推演,内容横跨六种语言。UniMoral融合了具有心理学基础的伦理困境与源自社交媒体的真实案例,并为每个实例详细标注了行动选择、伦理原则、关键影响因素、行为结果,以及标注者自身的道德与文化背景画像。通过对三个大语言模型在四项核心任务上进行实时基准评测,本研究揭示了这些模型在处理道德情境与文化差异时,所表现出的细致优势与具体短板。 论文2:BRIGHTER: BRIdging the Gap in Human-Annotated Textual Emotion Recognition Datasets for 28 Languages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2.11926 BRIGHTER是一个多语言情感语料库,包含近十万条经过情感标注的文本实例,内容横跨28种语言和多个领域。该语料库重点关注资源匮乏的语言,通过提供附带强度评分的高质量、多标签情感标注,来弥合不同语言在情感识别研究领域的发展差距。 论文3:Palm: A Culturally Inclusive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 Dataset for Arabic LLMs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3.00151 Palm是一个耗时一年、由社区共建的数据集,目标是对大语言模型在阿拉伯语任务上的表现进行基准评测,其范围覆盖全部22个阿拉伯联盟国家。该数据集包含现代标准阿拉伯语(MSA)和方言阿拉伯语(DA)两种形式的「指令-响应」数据对,内容横跨20个多样化主题。 2篇最佳社会影响力论文 论文1:AfriMed-QA: A Pan-African, Multi-Specialty, Medical Question-Answering Benchmark Dataset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411.15640 AfriMed-QA是首个专注于非洲医疗背景的大规模英语问-答数据集。该数据集汇集了约15,000个问题,源自16个国家的60多所医学院,内容覆盖32个医学专业。这一资源可用于评测及微调大语言模型处理具有地域多样性临床知识的能力,减少对西方中心基准的依赖,从而填补了该领域的一项关键空白。 论文2:The AI Gap: How Socioeconomic Status Affects Language Technology Interactions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5.12158 社会经济地位(SES)不仅塑造着人际沟通的方式,也同样影响着个人与大语言模型等数字工具的互动模式。以往的研究多依赖于代理指标或合成数据,导致真实的用户使用模式未能得到充分探究。为此,本研究对1,000名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背景的参与者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他们与大语言模型交互时使用的6,482条真实提示词,进而揭示其在使用频率、语言风格和所涉主题上存在的系统性差异。 1篇最佳Demo 获得最佳Demo奖的论文,展现了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非凡的创新成果和丰富的实际应用。 论文:OLMoTrace: Tracing Language Model Outputs Back to Trillions of Training Tokens 作者:Jiacheng Liu, Taylor Blanton, Yanai Elazar, Sewon Min, YenSung Chen, Arnavi Chheda-Kothary, Huy Tran, Byron Bischoff, Eric Marsh, Michael Schmitz, Cassidy Trier, Aaron Sarnat, Jenna James, Jon Borchardt, Bailey Kuehl, Evie Cheng, Karen Farley, Sruthi Sreeram, Taira Anderson, David Albright, Carissa Schoenick, Luca Soldaini, Dirk Groeneveld, Rock Yuren Pang, Pang Wei Koh, Noah A. Smith, Sophie Lebrecht, Yejin Choi, Hannaneh Hajishirzi, Ali Farhadi, Jesse Dodge 机构: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4.07096 OLMoTrace是首个能将大语言模型输出实时追溯至其完整、高达数万亿Token训练语料库的系统。该系统能够识别并高亮显示模型生成的文本片段与训练数据文档之间的逐字匹配部分,其核心是一个扩展的infini-gram索引,可在数秒内返回结果。 26篇杰出论文 47篇领域主席奖 下面这些由资深领域主席精选的论文,汇集了各个赛道中最具影响力、最激动人心的研究成果。 时间检验奖 获得25年时间检验奖的论文,为语义角色标注及其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题目:Automatic Labeling of Semantic Roles(ACL 2000) 作者:Daniel Gildea & Daniel Jurafsky 机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论文地址:https://aclanthology.org/P00-1065.pdf 获得10年时间检验奖的论文,是神经机器翻译与注意力机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作者是圈内极负盛名的Christopher D. Manning团队。 题目:Effective Approaches to Attention-based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EMNLP 2015) 作者:Thang Luong,Hieu Pham,Christopher D. Manning 机构:斯坦福大学 论文地址:https://aclanthology.org/D15-1166.pdf TACL最佳论文 获得TACL最佳论文奖和时间检验奖的论文,为计算语言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 https://2025.aclweb.org/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
学讯通 79 2025-07-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布了的2025年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含延续资助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项目资助结果! 项目申请人可以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查询(菜单:查询与统计 —— 项目信息查询 —— 批准项目综合查询),如查询不到或者有其他疑问,也可以咨询请依托单位管理员并协助查询。
爱科会易 817 2025-07-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布了2025年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含延续资助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项目资助结果! 项目申请人可以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查询(菜单:查询与统计 —— 项目信息查询 —— 批准项目综合查询),若查询不到或需协助,可联系依托单位管理员。 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A类和B类的区别主要取决于依托单位的性质和申请人的资格条件。以下是两者的核心差异: 依托单位类型 A类项目:依托单位为 中国大陆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如中科院、高校等),申请人需全职在国内工作。 B类项目:依托单位为 香港/澳门地区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如香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申请人需全职在港澳工作。 申请人资格 A类:申请人需为中国大陆公民或长期在华工作的外籍学者(需满足特定条件)。年龄限制:男性不超过35周岁,女性不超过38周岁(以申请当年1月1日计算)。需通过中国大陆的依托单位提交申请。 B类:申请人需为港澳永久居民或长期在港澳工作的学者。年龄限制与A类相同。需通过港澳地区的依托单位提交申请。 资助金额与评审标准 资助额度:A类和B类的资助强度相近(通常约2030万元/项),但具体金额可能因学科和年度预算调整。 评审标准:均注重项目的创新性、科学价值和申请人研究能力,但B类项目可能更侧重与港澳地区科研发展的结合。 申请流程 A类:通过NSFC系统(国内)提交。 B类:通过港澳依托单位提交,需符合NSFC与港澳机构的合作协议要求。 其他说明 无“A/B类”官方分类:NSFC官方文件中通常不直接使用“A类/B类”表述,这是学术界对两类资助的通俗区分。 交叉项目:部分联合基金(如粤港澳联合项目)可能涉及跨地区合作,但青年基金一般按上述分类执行。 总结 青年科学基金的A类/B类差异主要基于依托单位所在地和申请人身份,资助本质相同。申请人需根据自身工作单位选择对应类别,并确保符合资格条件。具体政策以NSFC当年《项目指南》为准。 成功申报课题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标书,免费领取资料包【国自然基金申报资料包(撰写方法+中标经验+标书全文+案例库)】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学科领域: 工程技术-电子与电气、影像科学与成像技术、遥感, 地球科学-地理学 期刊类型: SCI/SSCI/AHCI 收录数据库: SCI(SCIE),Scopus ISSN: 1939-1404 中科院: 2区 影响因子: 4.7 JCR: Q1 征稿主题包含但不限于: 人工智能驱动的遥感应用中的数据质量评估和指标 高维遥感数据的稳健数据清理策略 融合异构遥感数据源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在保持遥感质量的同时利用合成数据的方法 地球科学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中的数据质量问题和解决方案 校正遥感中传感器引起的误差和环境干扰 解决精准农业遥感数据质量问题的实际应用 解决环境监测遥感数据质量问题的实际应用 案例研究展示数据质量对遥感中人工智能模型性能的影响 支持在线投稿,可点击“立即投稿” 期刊数据 l 高可见性:收录于SCIE、EI、Scopus等国际知名数据库 l 快速出版:投稿到录用平均3-4个月,录用后1-2个月左右见刊 l 分区信息:JCR Q1,CAS Q2,IF=4.7 l 出版模式:开源出版(OA),版面费1800美元 投稿注意事项: 投稿内容未曾在其他地方发表,且未在其他地方考虑出版,所有合著者和相关机构已同意该手稿的发表。 若作者希望使用已在其他地方发表的图表或文字段落,需要获得版权方的授权,并在提交时提供授权证明。 投稿时,请按照系统指示上传所有手稿文件,并确保提交所有相关的可编辑源文件,缺失文件将导致文章无法进入审稿流程。 投稿时需要提供作者贡献和竞争利益声明,且仅通过投稿界面提供的信息会出现在最终的发表版本中。 想获得更多期刊信息或更多专业投稿支持服务,请联系我们
期刊简介 Economics The Open-Access, Open-Assessment Journal 旨在涵盖经济学的所有主要领域,这包括微观经济理论、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投入或产出市场经济学及其监管、组织经济学以及其他微观经济分析领域的文章。理论性、实证性和政策导向性的文章均可投稿。 期刊数据 想获得更多期刊信息或更多专业投稿支持服务,请联系我们 投稿须知 文章应具有学术或实用价值,并未在国内外期刊或会议上公开发表过; 进入期刊终审前,作者可通过iThenticate或其他查重系统进行查重,以确定论文重复率符合国际期刊出版的要求; 文章内容充实完整,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且在正文中一一对应,有一定的创新性,结构符合期刊要求,文献综述与参 考文献能反映国际前沿研究,并注意参考文献的完整性及在正文中的标注等; 接受中文稿件,初审通过后,可选择艾思编译的翻译润色服务。 期刊论文发表支持服务,暑期放大“价”!查重+AI检测:9元/次(原价129)
在学术研究领域,参加学术会议是科研人员分享研究成果、拓展学术视野、建立合作网络的重要途径。然而,面对海量的会议信息,如何高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会议?本文整理了国内十大优质学术会议查询平台,涵盖国内外会议资源,助您快速锁定目标会议,助推科研事业! 1.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网址: www.meeting.edu.cn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是国内最具公信力的学术会议查询平台之一。平台覆盖多学科领域的会议信息,支持会议检索、在线报名和资源共享,信息更新及时,深受科研人员信赖。 特点: 依托教育部背景,信息可靠 提供会议直播、论文集下载等功能 跨学科会议信息全面,适合多领域研究者 2. 爱科会易 网址: www.uconf.com爱科会易(UConf)是一个专注于学术会议信息整合的现代化平台,致力于为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会议查询与管理服务。平台不仅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的详细信息,还支持在线论文投稿、会议注册和日程管理。爱科会易的界面设计简洁直观,特别适合需要快速筛选会议的科研人员。平台还提供定制化会议推荐功能,根据用户的研究领域和兴趣推送相关会议信息。 特点: 覆盖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全面 提供智能会议推荐和日程提醒功能 支持论文投稿指导和会议注册服务 用户体验优异,适合初学者和资深学者 独特优势: 个性化服务:用户可通过注册账号创建个人学术档案,平台会根据档案信息推荐匹配度高的会议。 多语言支持:支持中英文检索,方便参与国际会议。 社区互动:内置学术论坛,科研人员可分享会议体验和投稿技巧。 3. ICFP学术会议网 网址: www.icfp.netICFP学术会议网是一个专注于功能编程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业学术会议平台。平台严格筛选会议,仅收录举办五届及以上的高质量会议,确保信息的学术价值和稳定性。ICFP学术会议网不仅提供国际会议信息,还组织自有品牌会议,支持论文发表和学术交流,深受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者的青睐,尤其适合关注编程语言、算法和软件开发的学者。 特点: 仅收录举办五届及以上的高质量会议 专注于功能编程及计算机科学领域 提供高质量国际会议信息及论文发表支持 支持在线会议直播和录播回放 独特优势: 高标准筛选:平台只收录经过时间验证、连续举办五届及以上的会议,确保会议的稳定性和学术影响力。 专业会议组织:ICFP学术会议网定期主办功能编程领域的高水平会议,如国际功能编程大会(ICFP),吸引全球顶尖学者参与。 论文发表支持:平台与多家国际期刊和出版机构合作,提供论文快速审稿和出版渠道。 学术资源整合:提供会议相关的开源代码、数据集和工具包,助力科研人员深入研究。 4.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网址: c.wanfangdata.com.cn万方数据是国内领先的学术资源平台,除了文献检索外,其学术会议查询功能也非常强大。用户可通过平台搜索会议通知、论文集和相关学术资源,适合需要深入挖掘会议文献的科研人员。 特点: 会议信息与文献资源深度整合 支持机构账号绑定,获取更广权限 提供学术会议论文检索功能 5. Scholaread靠岸学术 网址: www.allconfs.orgScholaread靠岸学术是一个新兴的学术会议查询平台,结合AI技术为用户提供会议推荐和论文辅助工具。平台界面现代化,操作便捷,特别适合年轻科研人员。 特点: AI智能推荐匹配会议 提供论文摘要生成和格式检查工具 会议信息更新快速 6.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网址: www.ccf.org.cn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是计算机领域的专业学术组织,其官网提供计算机相关学术会议的查询和推荐。平台发布的会议多为高水平国际会议,适合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 特点: 专注于计算机科学领域 会议质量高,学术影响力大 提供会议日历和报名指引 7. MeetConf学术知识 网址: www.meetconf.com.cnMeetConf专注于学术会议论文查找与会议信息查询,适合需要获取会议论文集的科研人员。平台还提供文献检索经验分享,实用性强。 特点: 会议论文资源丰富 提供文献检索教程和技巧 用户社区活跃,互动性强 8. 知乎学术会议相关话题 网址: www.zhihu.com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汇集了大量关于学术会议的讨论和推荐。用户可通过搜索“学术会议”相关话题,获取其他科研人员推荐的会议平台和经验分享。 特点: 社区驱动,信息来源多样 适合获取真实用户体验 覆盖国内外会议资源 9. 谷歌学术 网址: scholar.google.com谷歌学术以文献检索为主,但通过关键词搜索(如“conference”+学科领域),可找到大量学术会议的论文和通知。适合需要国际会议信息的科研人员。 特点: 国际会议信息全面 支持多语言搜索 结合论文检索,效率高 10. CSDN博客 网址: blog.csdn.netCSDN作为技术社区,汇集了许多关于学术会议的文章和推荐。用户可通过搜索找到会议查询平台的汇总文章,特别适合工程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 特点: 技术领域会议信息丰富 提供用户撰写的会议推荐 社区互动性强 如何选择适合的学术会议查询平台? 明确需求:国际会议可优先选择爱科会易或谷歌学术,国内会议则推荐中国学术会议在线和万方数据。 关注学科领域:计算机科学领域可选择CCF或ICFP学术会议网,跨学科研究可选择爱科会易。 查看更新频率:选择信息更新及时的平台,避免错过报名截止日期。 利用社区资源:知乎、CSDN等社区可提供其他科研人员的真实经验分享。 结语 以上十大平台涵盖了国内外学术会议查询的主要渠道,从公信力强的中国学术会议在线到专业的ICFP学术会议网,再到用户友好的爱科会易,满足了不同科研人员的需求。希望本文能助您快速找到合适的学术会议,加速科研成果的分享与交流! 关键词:学术会议查询平台, 国内学术会议, 科研会议查询, 学术交流平台, 会议论文投稿声明:本文信息整理自网络,具体会议信息请以各平台官网为准。
爱科会易 77 2025-07-30
第九届通信与信息系统国际会议(ICCIS 2025) 深圳|10.31-11.02 ICCIS 2025 | 通信与信息系统 会议简介 2025年第九届通信与信息系统国际会议将于10月31日-11月02号在中国深圳举办。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主办,并得到重庆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协办支持。ICCIS 2025会议将紧密围绕自组织网络,天线与电波,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传感器等展开技术交流。 出版与检索 往届所有ICCIS论文集(2016-2024)均已被EI Compendex 和 Scopus检索。 ICCIS 2024 论文集封面 报告专家 主旨报告专家 陈劲东 教授 / IEEE Fellow 西北工业大学 沈忠祥 教授 / IEEE Fellow 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学院(嘉兴) 特邀报告专家 胡核算 教授 / IEEE Senior Member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党淑雯 教授 / 航空运输学院副院长 上海工程科技大学 芦效峰 教授 / 软件安全中心主任 北京邮电大学 陈志远 教授 / 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 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征稿主题 征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六方面 01 通信与信息理论 通信理论;信息理论;编码理论 02 网络与安全 电信和网络;网络安全;环境可持续的通信 03 无线及移动通讯 无线/移动通信与技术;特定的网络;卫星通信 04 电子设计与技术 天线与传播;VLSI设计;光电子与光通信;嵌入式系统 05 信号处理与数字通信 数字信号处理;DSP算法与架构;分立电子电路;多媒体处理;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 06 应用及跨学科领域 生物电子学与生物传感器;绿色通信;资讯科技及应用;生物信息学与科学计算;数据通信;电信技术 投稿方式 电子投稿系统 打开网页上传论文: https://www.zmeeting.org/submission/iccis2025 邮箱投稿 发送文章到会议邮箱: iccisconference@vip.163.com 投稿须知 1-全文投稿(出版&参会报告); 2-摘要投稿(仅参会报告); 3-按模板要求全英文撰写。 联系方式 会议负责人:康老师 会议微信:asr2020217 (添加请备注ICCIS2025) 会议邮箱:iccisconference@vip.163.com
爱科会易 24 2025-07-30
湾区时讯(编辑/刘秀)为筑牢立德树人根基,凸显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引领效能,宣城市委组织部、广东省安徽宣城商会人才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宣城社会实践团“物华兴农,绿韵宣城”于7月14日至21日深入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及广德市,开展了一系列紧扣时代脉搏、形式多元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01感悟红色底蕴,传承英烈精神 7月14日下午,实践团参观中共郎溪县委党校党性教育馆。展馆以“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等六大篇章为主线,展现郎溪百年党史。馆内陈列革命先驱夏雨初烈士的八仙书桌,由其孙夏道胤捐赠。在党校副校长胡志海的讲解下,实践团团员们了解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学习“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建党精神。​ 党性教育馆前合照 7月18日下午,实践团前往毕桥镇蒋顾村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内纪念碑刻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安葬295名烈士。守陵人夏昌一是夏雨初烈士侄孙,在此守陵18年。他向实践团讲述烈士事迹,陵园告示牌详细介绍了夏雨初生平。实践团团员们驻足凝望,耳畔仿佛回响着他被捕时的誓言:“严词拒绝,毫不动摇!” 当日下午,实践团拜访广德柏垫镇姚村英烈山。603级台阶蜿蜒入云,象征2006年6月3日,一架空军预警机为保护村庄撞山坠毁事件,40名航空精英以身护民。山顶的英烈坊净高6.3米,40颗星辰铭刻烈士姓名:最年轻的仅24岁,有未满工作一年的新兵,也有将军级工程师。实践团团员们在纪念碑前默哀,缅怀烈士事迹。 英烈山上 此次红色溯源,实践团团员们从党性教育馆的“八仙书桌”触摸真理温度,于蒋顾村的家族守护中见证信仰传承,在英烈山的603级台阶上读懂为民初心。三处圣地,共同诠释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英烈精神为炬,赓续红色基因,在民族复兴征程中书写无愧时代的答卷。 02探寻文旅肌理,传承文明底蕴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首先前往位于大佛山养心谷区域的郎溪县农耕民俗博物馆。该博物馆为清康熙年间始建的传统民居建筑,展馆内陈列传统农具、千工拔步五进床、金缕玉衣以及传统女红饰品,建筑保留历史风貌,集中展示当地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同日上午,实践团走访美迪花世界。作为当地 "花经济" 的典型示范项目,该园区种植多种花卉,实现四季有花可观,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项目。花卉种植吸引长三角地区游客,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发展。同时,园区的花卉景观通过街角花箱、道路花境等形式在城镇公共空间展示,形成全域化的花卉景观体系。​ 7月16日上午,实践团赴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观天下景区石佛山・天子湖考察。行至半山处可见弥勒殿,登顶后可见 “活佛石”“ 风动石 ”“鹰嘴石” 等自然景观,这些景观名称源自民间传说,承载着当地的文化记忆。 当日下午,在程寨军站长引导下,实践团探访国家级非遗 “跳五猖” 传承场所。五猖馆内陈列着神像、牌位及傩面具等,傩面具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色调,展现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馆内陈列的历史道具反映出梅渚地区民众对 "跳五猖" 非遗项目的传承。 程站长讲解五猖文化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前往乡村振兴示范村下吴村。该村位于伍员山西侧,传说为伍子胥过昭关时的途经之处。村内道路整洁,民居分布有序,有关于伍子胥故事的展示,农家乐和民宿发展体现出茶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下吴村风貌 在参观村内展馆过程中,实践团梳理出该村的发展历程:早年,下吴村与邻村金山村(原洑家村)均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下吴村曾因创新举措在1996年被《人民日报》报道;此后两村调整发展思路,如今下吴村种植茶园超万亩,茶农合作社“山这边山那边”体现两村合作发展,茶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7月19日上午,实践团到访生态农业观光基地箐箐庄园。庄园内有绿植长廊、池塘、鹊桥、银杏树、许愿树等景观。庄园在种植猕猴桃的土地上建起加工厂,产业收益用于生态养护,形成循环发展系统。当日下午,实践团前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德太极洞。作为华东地区规模较大的天然喀斯特溶洞群,洞内有钟乳石、石笋、地下暗河等景观,洞内留存宋朝范仲淹、明代吴同春等文人的题刻,体现出了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此次文化寻根与发展探访,实践团了解了农耕文明、非遗文化、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态循环模式。这些地方展示了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与生态发展的成果。新时代青年应关注文化与创新,助力乡村发展。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笔,在新时代的乡村图景中,续写发展新篇。 03激活产业动能,赋能乡村振兴 7月15日下午,实践团走进十字镇康龙缘茶油产业园。产业园内种植漫山油茶树,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保障原料供应并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实践团团员记录了“两山”理念的实践,认识到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产业园借助健康食品需求增长,引入先进设备提升茶油品质产量,通过电商拓宽销路,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 7月17日下午,实践团到访宣城市永辉茶叶有限公司。车间内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设备结合,推动本地茶叶销售。公司坚守传统制茶工艺,保障茶叶口感,传承茶文化并助力地方经济。 7月20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广德市长三角国际马术赛事中心。场内有60-70匹优质马匹,专业团队构建“教学-培育-赛事”服务链,培养学员与骑手,邀请国际行业领军者作为外教,场地和运营与国际接轨。中心通过场地租借、培训、马匹交易盈利,旺季吸纳周边兼职,联动学校开展活动,形成“体育+文旅”融合模式,带动服务业发展。 团员们与马术中心的瓦西里合影 从生态油茶的绿色实践,到茶叶手艺的创新破圈;实践团以脚步丈量郎溪土地,在“物华兴农,绿韵宣城”的实践中,见证企业“扎根乡土、服务民生”的振兴行动。 多样产业探索证明,乡村振兴需立足资源禀赋,激活生态、文化、体育等多元价值。新时代青年当汲取实践力量,以创新思维与实干担当,让“物华兴农”的火种持续燃烧,让“绿韵宣城”的画卷更加绚烂,续写乡村发展的青春答卷。
IEEE第25届通信技术国际会议 2025年10月16-18日 | 中国·沈阳 IEEE ICCT 2025 - Shenyang, China | 第25届通信技术国际会议 IEEE ICCT 2025征稿延期至 2025年8月10日 关于会议 由IEEE北京分会和东北大学主办的2025年IEEE第25届通信技术国际会议(2025 IEE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EEE ICCT 2025)将于10月16-18日在中国沈阳举办。 IEEE通信技术国际会议即IEEE ICCT系列会议由IEEE Beijing Section与IEEE ComSoc于1986年联合发起举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了24届,是我国通信技术方面最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之一。 本届会议以“泛在通信 智启未来”为大会主题,现诚挚邀请通信技术领域的学者、工程师和行业专家参与IEEE ICCT 2025,共同交流新成果、探讨新趋势、促进新合作。 会议组委会 Honorary Chairs 柴天佑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北大学 Xuemin (Sherman) Shen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滑铁卢大学 Conference General Chair 王兴伟,东北大学 Conference Co-chairs 彭木根,北京邮电大学 金 石,东南大学 李 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Geyong Min,英国埃克塞特大学 Luigi Atzori,意大利卡利亚里大学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Chair 邱 铁,东北大学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Co-chairs Lin Cai,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 Dusit Niyato,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张海君,北京科技大学 冯 钢,电子科技大学 毕远国,东北大学 贾 杰,东北大学 Organizing Committee Chair 易秀双,东北大学 Organizing Committee Co-chairs 宋志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54所 李 潇,东南大学 曹 傧,北京邮电大学 石 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传文,东北大学 Publicity Chairs 钱丽萍,浙江工业大学 Ning Zhang,加拿大温莎大学 王 恩,吉林大学 李 婕,东北大学 Local Chairs 宋晓诗,东北大学 丁继文,东北大学 Special Session Organizing Chairs 韩光洁,河海大学 桂 冠,南京邮电大学 王 进,苏州大学 易 波,东北大学 Tutorial Chairs 于 冲,美国辛辛那提大学 赵 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杨惠婷,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 罗雪文,东北大学 主旨报告嘉宾 Xuemin (Sherman) Shen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Biography Xuemin (Sherman) Shen is a University Professor i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user mobility and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wireless network security, for fu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Professor Shen is the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 Chair for IEEE Globecom'24, Globecom'16, IEEE Infocom14, IEEE VTC’10 Fall, and IEEE Globecom'07. He was the Editor-in-Chief of the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IEEE Network, and IET Communications. Professor Shen served as the 2022-2023 President of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He is a Fellow of the IEE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Canada, a Foreign Memb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an International Fellow of the Engineering Academy of Japan. Shuguang Cui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Biography Shuguang Cui received his Ph.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California, USA, in 2005. Afterwards, he has been working as assistant, associate, full, Chair Professor in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at the Univ. of Arizona, Texas A&M University, UC Davis, and CUHK at Shenzhen respectively.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the merging between AI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He was selected as the Thomson Reuters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and listed in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fic Minds by ScienceWatch in 2014. He was the recipient of the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2012 Best Paper Award. He was also the Vice Chair of the IEEE VT Fellow Evaluation Committee and a member of the IEEE ComSoc Award Committee. He was elected as an IEEE Fellow in 2013, an IEEE ComSoc Distinguished Lecturer in 2014, and IEEE VT Society Distinguished Lecturer in 2019. In 2020, he won the IEEE ICC best paper award, ICIP best paper finalist, the IEEE Globecom best paper award. In 2021, he won the IEEE WCNC best paper award. In 2023, he won the IEEE Marconi Best Paper Award, got elected as a Fellow of both 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the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and started to serve as the Editor-in-Chief for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David Gesbert EURECOM, France Biography Prof. David Gesbert (Fellow, IEEE) is serving as Director of EURECOM, Sophia Antipolis, France (www.eurecom.fr). He received the Ph.D. degree from TelecomParis, France, in 1997. From 1997 to 1999, he was with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Laboratory, Stanford University. He was a founding engineer of Iospan Wireless Inc., a Stanford spin off pioneering MIMO-OFDM (currently Intel). Before joining EURECOM in 2004, he was with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cs, University of Oslo. He has published about 350 articles and 25 patents, 7 of them winning IEEE Best paper awards. He has been the Technical Program Co-Chair for ICC2017 and has been named a Thomson-Reuters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in computer science. He is a Board Member for the OpenAirInterface (OAI) Software Alliance. He was a previous awardee of an ERC Advanced Grant in the area of future networks. In 2020, he was also awarded funding by the French Interdisciplinary Institut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a Chair in the area of AI for the future IoT. In 2021, he received the Grand Prix in Research jointly from IMT and the 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s. Tony Q.S. Quek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Singapore Biography Tony Q.S. Quek received the B.E. and M.E. degre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from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espectively. 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earned the Ph.D.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Currently, he is the Cheng Tsang Man Chair Professor with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SUTD) and ST Engineering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He also serves as the Director of the Future Communications R&D Programme, the Head of ISTD Pillar, and the AI-on-RAN Working Group Chair in AI-RAN Alliance. His current research topics includ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network intelligence, non-terrestrial networks, open radio access network, and 6G. He received the 2008 Philip Yeo Prize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Research, the 2012 IEEE William R. Bennett Prize, the 2016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Young Author Best Paper Award, the 2017 CTTC Early Achievement Award, the 2017 IEEE ComSoc AP Outstanding Paper Award, the 2020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Young Author Best Paper Award, the 2020 IEEE Stephen O. Rice Prize, the 2020 Nokia Visiting Professorship, the 2022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Best Paper Award, and the 2024 IIT Bombay International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He is an IEEE Fellow, a WWRF Fellow, and a Fellow of th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ingapore. 特邀报告嘉宾 更多特邀报告嘉宾持续邀请中...... 征稿主题 IEEE ICCT 2025作为一个供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交流分享其在通信技术领域的新发现及新成果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涵盖广泛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专题 01 通信与信息论 专题 02 通信信号处理 专题 03 通信感知一体化 专题 04 语义通信 专题 05 基于通信和网络的人工智能 专题 06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 专题 07 移动与无线网络 专题 08 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 专题 09 空天地通信与空间网络 专题 10 通信与信息安全 专题 11 通信质量服务、可靠性与建模 专题 12 光通信与网络 专题 13 绿色通信系统与网络 专题 14 智能超表面 专题 15 空中通信、无人机通信、车载网络 特别专题 01 6G通信网络的多址接入技术 特别专题 02 智能无线电环境 会议出版 所有投稿到IEEE ICCT 2025的文章将经历严格的审稿流程,被录用的文章经注册和现场报告之后将收录至会议论文集,会议论文集将由IEEE出版,纳入IEEE Xplore数据库,并提交至Ei Compendex、Scopus等权威检索机构。 投稿方式 https://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icct2025 重要日期 会议征稿截止日期 2025年8月10日 录用通知截止日期 2025年9月05日 终稿提交截止日期 2025年9月20日 会议注册截止日期 2025年9月20日 联系方式 会议官网:IEEE ICCT 2025 - Shenyang, China | 第25届通信技术国际会议 会议秘书丨Ms. Mia Xue 邮箱丨icct_contact@163.com
爱科会易 90 2025-07-30
芬兰出版论坛(JUFO)宣布了一项重磅决策:从2025年起,271种期刊,包括MDPI和Frontiers的众多刊物,将被降级至“0级”,即不满足基本学术标准。271种期刊中包括123本生物医学类期刊(全部名单见文末)。这一消息迅速在学术界引发了震荡,不少研究者和编辑对这一变化措手不及。 芬兰出版论坛(Publication Forum,简称 JUFO)是一个由芬兰学术界组织的研究出版物评价系统,其目标是提高学术出版的质量和影响力。JUFO为学术期刊、会议论文集和书籍设定质量等级,用于指导芬兰的研究资助和评估。 根据其体系,期刊被分为四个等级,分别反映从最高水平到不达标的质量梯度。 这些等级基于同行评审、出版物的影响力、编辑委员会的专业性等因素来评定。JUFO覆盖了各种学科领域,通过各个学科专家组的评审来确保分类的准确性和权威性。JUFO的列表会定期更新,以反映学术出版界的动态变化和新出现的高质量期刊或出版社。 ‌被降至0级的期刊可通过提交等级修改提案申请恢复为1级,提案须提供充分依据(不可仅基于影响因子)。专家小组将定期审议提案。 尽管多数MDPI和Frontiers期刊受到了影响,但也有少数例外。在专家组的审议下,16种MDPI期刊和22种Frontiers期刊仍然被认可为“1级”,继续被视为符合基础学术要求。 与此同时,MDPI(多学科数字出版机构)和 Frontiers(前沿出版社)旗下的 271 种期刊下调至 0 级,尤其是123本生物医学类期刊的调整,也引发了对学术出版未来方向的广泛讨论。 271本降级期刊名单 123本生物医学降级期刊名单 参考信息: https://julkaisufoorumi.fi/en/news/changes-classification
爱科会易 80 2025-07-30
湾区时讯(编辑/刘秀 通讯员/徐琴)7月30日,爱康集团在京召开媒体说明会,就近期“张女士十年体检未预警肾癌”事件进行回应和澄清。现场,爱康集团回溯了事件的发展进程,经内外核查评估,爱康对张女士的肾脏检查不存在瑕疵,没有漏诊和误诊以及不存在所谓的“假体检”。目前,爱康集团公告已就张女士虚构事实、散布谣言的侵权行为向法院提起正式诉讼,并获法院受理并立案。 爱康国宾媒体说明会现场 爱康集团:确认对张女士体检无漏诊、无误诊 说明会现场,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表示,爱康集团始终将客户健康置于首位,希望张女士能早日治愈。“中国每一年确诊的癌症患者大约有480万人,其中超过1.5万人是通过爱康体检发现的。体检不等于看病诊断,其服务模式不同于专科医生接诊,可以说是由体检套餐决定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帮助受检者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后续找专科医生做进一步的诊断,而非替代临床诊断。因此,无论是在独立的体检中心还是在三甲医院的体检中心,服务模式都是一样的。预防是最为经济有效的健康管理策略。健康体检作为预防医疗的核心手段之一,一直以来都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爱康集团将坚定不移地响应国家号召,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一份爱康力量。” 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 爱康集团华北区医疗管理及运营副总经理、中日友好医院原门诊部主任内科副主任医师、原中国医院协会门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秀池按照时间线回顾了事件进程。2023年10月9日,张女士在北京爱康集团西内门诊部(爱康集团北京西直门分院)进行体检。其体检报告中清楚提示:1)双肾超声检查结论左肾错构瘤可能、右肾有钙化灶,并风险提示和给出进一步诊断的建议:对右肾钙化灶定期复查肾脏超声和肾功能检查,必要时请专科诊治,左肾错构瘤提示首次发现需要做CT,以除外其他肾脏占位性病变,必要时到泌尿外科治疗。 爱康集团华北区医疗管理及运营副总经理、中日友好医院原门诊部主任内科副主任医师、原中国医院协会门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秀池 2025年7月11日,爱康集团接到张女士的律师函,即刻组织内部开始核查,并同步请外部的超声以及泌尿外科专家进行病案分析,最终确认对张女士的肾脏检查不存在瑕疵,报告结论与肾脏超声检查的实际情况一致,没有漏诊或误诊,更不存在张女士所称的“假体检”。随后,爱康集团于7月17日、18日接连两次公开声明,对张女士健康状况予以关切,并澄清相关事宜。 对于张女士所提出的“假体检”,爱康集团副总裁、原中科院广州生物与医药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出生缺陷与干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朝晖博士在会上予以了明确驳斥。他将张女士过去所有体检时所做的癌胚抗原检测的质量控制图进行了脱敏展示,相关质量控制图均可在爱康集团的存储系统中实现完全追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假体检”。“我们随时可以把这个可追溯的数据与系统交给政府主管部门来核查。”汪朝晖博士表示。 同时,李秀池就张女士所提出的“提供十年血液样本”等质疑进行回应,根据医疗行业惯例和国家相关规定,血清类检测样本的保存时间通常为1-7天。因此,爱康集团不可能保存张女士十年间的血液样本。目前,爱康集团已将张女士十年的检测数据报告、设备信息、检测质控结果等相关信息全部提供给了主管机构。 关于在岗人员资质等问题,李秀池表示,所有医护人员都是持证上岗;所有的仪器设备及试剂都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整个检测环节都严格按照质控标准。同时,爱康集团还在说明会当中,现场与爱康北京区实验室进行了连线,通过直播展示了北京爱康实验室一流的检测设备以及严格规范的质控流程。 医学专家:张女士编造超声报告信息 癌胚抗原与肾细胞癌筛查无医学关联性 发布会现场,爱康集团体检超声专业组组长、原武警北京总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北京女医师协会超声分会常委黄英对2023年10月张女士在爱康集团进行的超声报告进行了解读。她指出,张女士对外声称的2023年的超声检查描述“右肾钙化灶、有低回声”属于编造,与其实际的超声报告不符。只要张女士提供书面授权,爱康集团可以直接对外公布张女士的超声检查的具体描述。 爱康集团体检超声专业组组长、原武警北京总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北京女医师协会超声分会常委黄英 关于张女士所述“癌胚抗原(CEA)”检测正常一事,爱康集团副总裁、原中科院广州生物与医药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人口计生委出生缺陷与干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朝晖博士表示,肾癌早期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CT/MRI)而非血液检测(美国NCCN指南2024)。癌胚抗原(CEA)主要用于结直肠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2022版《肾细胞癌诊疗指南》明确指出,“目前尚无公认的用于肾细胞癌早期辅助诊断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即CEA与肾细胞癌筛查无医学关联性,不能用于是否存在肾细胞癌的风险评估。 爱康集团副总裁、原中科院广州生物与医药健康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人口计生委出生缺陷与干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朝晖博士 此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张志凌教授在事件相关报道中也明确表示,目前肾癌并没有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肿瘤标志物。肾癌无法像肠癌、前列腺癌那样,通过抽血就能反映出患癌风险。 现场,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对此次事件进行了总结,爱康集团对张女士罹患疾病深表同情,衷心祝她早日康复。但是,生病不应该成为肆意诋毁,甚至造谣中伤爱康的理由。当张女士将个人未及时复查的责任,转化为对爱康的系统性诋毁,伤害的不仅是企业,更是整个行业的信任根基,最终受伤的还是广大民众。 如今,私营体检中心与公立医院里的体检中心共同承担着民众多元化体检服务的职责。爱康集团资深副总裁周晓江表示,张女士作为一名法律专业人士,本应秉持职业操守,以证据立信。但张女士却罔顾事实,以臆想的方式,通过造谣污蔑的手段,通过网络媒体大肆发酵“爱康国宾假体检”的言论。由于张女士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爱康的声誉,令20余年来致力于健康管理服务的几万名爱康员工深受伤害,让每年约800万体检客户蒙羞,更让民众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对私营体检中心、对整个体检行业,乃至对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中国整个医疗行业产生不信任。 爱康集团资深副总裁周晓江 在上述情况下,爱康认为必须澄清事实,还原真相;爱康代表1万5千名爱康员工,不得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现法院已正式立案受理,期待法院作出公正的裁决。
| 背景介绍 2025年3月1日,我国在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启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南极极端环境下的规模化清洁能源系统,标志着我国在极地能源领域实现绿色科考。太原理工大学是这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单位,孙宏斌教授是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自投运以来,受到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CGTN、China Daily等央媒报道,引发全球科学界对中国引领南极科考的广泛关注。 图1. 2025年7月22日Nature News首页 2025年7月22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新闻头条以“China is boosting its Antarctic research. What does that mean for the world?”为题,聚焦中国南极科考最新进展,高度评价了由太原理工大学孙宏斌教授牵头设计研发的秦岭站清洁能源系统 [1]。报道采访并引述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评述与观点。 文中,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沈君介绍“秦岭站是中国在南极南部的首个科考站...将开展海洋和陆地生态学、海冰、地球物理学和野生动物等方面的研究”。国际冰川学会前副主席、新西兰奥塔哥大学Christina Hulbe教授评价“秦岭站为应对一系列南极科研前沿挑战提供了很好的地理条件”。 文章报道,今年初秦岭站已部署了一套清洁能源系统,包括:光伏、风机、储能电池和储氢设备,预计能满足该站超过50%的能源需求。诺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Daniel Kammen教授在文中高度评价“其他科考站应学习秦岭站这一做法”。 此前,多位国际极地研究著名学者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前主席Kim Yeadong在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中指出“在南极建设清洁能源平台面临巨大技术挑战,秦岭站近期实现6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成果值得关注...不仅响应了全球碳中和共识,更为南极科考站的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方案”[4];极地能源专家、阿拉斯加大学Richard Wies教授在IEEE Electrification Magazine中评价“南极秦岭站已成功建成全球首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可全年运行的规模化清洁能源系统,这一里程碑式发展引领南极科学探索进入绿色新时代” [5]。 | 项目简介 长期以来南极科考严重依赖燃油,全世界约40个南极常年科考站的一次能源供给均为燃油。随着南极科考活动的增多,这一南极能源体系已不适应“绿色考察”发展需求。然而,南极严寒、强风、暴雪等气候特征,以及极昼极夜的自然现象,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储存增加了诸多挑战。为了应对南极极端环境条件,秦岭站清洁能源系统装备和系统需要进行专门的研发。 2021年以来,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组织下,太原理工大学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孙宏斌教授为首席科学家,以孙宏斌教授课题组近30年复杂能量网络技术研究为基础,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和中电18所、清华大学、中电丰业、国家电投、华能集团等优势单位联合攻关,融合电气、机械、热能等多学科,先后攻克低温燃料电池冷启动技术、燃料电池抗低温冰冻技术、“制氢-储氢-输氢”控制系统、极端环境下多能流综合能量管理系统(IEMS)等关键技术,设计开发了适应南极环境的抗低温抗强风“水滴型”风机。2023年11月,南极秦岭站“风-光-氢-储-荷”新能源系统建设项目获批,2024年9月,在太原和内蒙两地分别开展“风-光-氢-储-荷”系统联调联试,2024年11月整套新能源系统运往南极,12月22日抵达南极秦岭站,2025年3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 图2. 秦岭站清洁能源系统 在该新能源系统中,光伏和风电总容量达到230kW,占整个秦岭站总发电容量的60%,同时采用氢能作为长周期储能,实现极昼极夜各180天的极端能量平衡,每年可节省百吨燃油和超30天雪龙船运输成本,有效减少了对站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突破了南极科考长期依赖柴油的世界性难题。在无风无光的情况下,该系统可为站区提供约2.5小时,最大150kW负荷的供电,保障考察站科研设备和基本生活设施安全绿色运行。 表1. 秦岭站清洁能源系统新能源设备配置 新能源设备类型 配置 风机 100 kW 光伏 130 kW 氢能系统 (燃料电池/储氢罐) 30 kW/5000 标方 低温电池 300 kWh 为确保新能源系统能够在南极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在研发阶段,太原理工大学建成了全球首个极地极端环境模拟科学装置,可实现极低温(<-100℃)、极强风(>60m/s)、暴雪和极昼/夜等12种极端环境的耦合模拟,有效解决了极地清洁能源利用研究难、测试难、运维难等难题。 图3. 极地极端环境模拟科学装置 立足国家极地战略重大需求,太原理工大学还主持编写了《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并于2024年10月面向全球发布,为南极清洁能源装备、系统和运维等关键技术研发提供了方向指导 [6]。其中凝练的关键科学问题,入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布的2025年度电力领域重大问题难题,是唯一由高等学校提出并入选的前沿科学问题。 图4. 《纲要》与《重大问题难题》 相关研究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U22A6007,U23A20649)、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重大科研支撑专项(SXEI2024A001)等资助。 相关资料 [1] “China is boosting its Antarctic research. What does that mean for the world?” Nature New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2157-x (2025) [2] “我国在南极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正式交付使用” 央视新闻.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4806633680978973921 (2025) [3] “中国推动南极考察快速进入绿色能源时代” 新华网. https://www.xinhuanet.com/20250416/79d0ca6742254f6daf99db29c65094e3/c.html (2025) [4] “Call to Accelerate Antarctic Expeditions' Green Transi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 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ywtk/html/2025-05/10/content_588392.htm?div=-1 (2025) [5] “Breaking the Ice with Green Power: China’s Pioneering Antarctic Energy System” IEEE Electrification Magazine. https://ieeexplore.ieee.org/abstract/document/11023042/ (2025) [6] “Twelve-year development outline for clean energy utilization technologies in Antarctica,”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and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ttps://www.eea.tsinghua.edu.cn/en/info/1038/3207.htm (2024) 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官网,爱科会易-学术会议查询-学术会议交流服务平台 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爱科会易 35 2025-07-30
光电信息技术和光学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行各业。近年来,随着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其已成为了社会进步的主要科学。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大,光电也就越发成为重要的传输媒介。 在两届OIOE 成功举办的基础上,2026年第三届光电信息与光学工程国际学术会议(OIOE 2026)将于2026年3月6-8日在中国长春举办,本届会议由长春电子科技学院和长春理工大学联合主办,AEIC学术交流中心承办。会议主要围绕光电信息、光学工程研究领域展开,旨在为从事光学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的平台,引领学者了解学术发展趋势,拓宽研究思路,加强学术研究和讨论,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合作。 大会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士投稿参会!OIOE 2026所有投稿并被录用的论文将以论文集的形式发表,见刊后提交至EI , Scopus,谷歌学术,CNKI等数据库检索。往届录用的论文已经100%被EI和scopus等数据库检索。 【会议亮点】 1、EI检索稳定、速度快:往届由SPIE出版,被由EI、Scopus、谷歌学术、CNKI知网4个数据库收录;预计会后4-5个月完成EI检索。 2、征稿范围广:光电信息、光学工程、激光、红外射线、光通信、精密仪器、半导体、太赫兹、纳米光子、液晶材料、生物医学光、激光雷达、光电信号、光电能源等相关主题均可。 3、往届录用文章100%已完成EI检索:会议先录用、再付款! 4、高校联办:光学发展的摇篮——长春举办,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指导举办,长春电子科技学院、长春理工大学联合主办! 第三届光电信息与光学工程国际学术会议(OIOE 2026) 2026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Optical Engineering 大会官网:www.ic-oioe.org【投稿参会】 大会时间:2026年3月6-8日 大会地点:中国-长春(线下线上同步) 截稿时间:多轮截稿,以官网信息为准(早投稿、早审核录用) 录用通知:投稿后1-5个工作日 出版检索:所有录用文章将提交至SPIE出版社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见刊后提交至EI,scopus,CNKI、Google Scholar四个数据库检索。 指导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主办单位:长春电子科技学院、长春理工大学 承办单位:长春电子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长春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支持单位: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光学)、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大会嘉宾(邀约中)】 大会报告嘉宾Ⅰ:李文昊(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栅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大面积高精度光栅制造及应用技术研究。在Optics Express,Sensors,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四)、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四)、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长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命科学仪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先进光学制造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光学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光学精密工程》编委、《中国光学》编委,在AOMATT2021、AOPC2021、ISPEMI-ICMI 2020、SPIE-AOPC2020、SPIE-OPMTTA 2018中国工程科技“先进光电领域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论坛2020、中国光学学会2019年学术大会等国内外会议做邀请报告。 研究方向:大面积高精度光栅制造及应用技术研究等 大会报告嘉宾 II:张鹏(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张鹏,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2007年9月-2012年9月 中 科院长春光机所 光学工程专业 获工学博士学位2017年入选首批吉林省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全省共10名),2019年获校“大珩青年学者”称号,2020年入选吉林省高层次人才D类人才(V1.0),2022年入选吉林省第八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2023年入选吉林省高层次人才C类人才(V3.0)。曾获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三十余项;一作或通讯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光学学报》青年编委,中国激光杂志社第三届青年编委,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机电和空间光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通信与光网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Optics Express,中国激光等审稿人,国家自然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高速无线激光通信技术、新型结构光束及其应用、光纤激光技术等 大会报告嘉宾Ⅲ: 薛常喜(长春理工大学) 薛常喜,现任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 吉林省科研“春苗人才”称号,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光学材料和元件分技术委员会“十佳委员”。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光学材料和元件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学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光学学会理事,应用光学期刊青年编委。美国OSA系列期刊,国内物理学会《物理学报》和《物理快报》、国内光学学会《光学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人。曾受邀中国科协第346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和国际光学与光电子技术及应用研讨会等国内外会议做邀请学术报告3次。 大会报告嘉宾Ⅳ: 石广丰(长春理工大学、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石广丰,长春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破格)/博导/副院长。2007年09月至2010年07月,中 科院长春光机所学习,获博士学位;曾获吉林省人才“18条”D类省级领军人才—2020年;长春理工大学“兴光人才”工程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大珩青年学者”—2019年;第十六届“长理之光”研究生学术科技节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学术团体—2019年等荣誉称号。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青年专家;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吉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专家、吉林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长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精密、超精密加工、检测及装备技术;硬脆材料及超硬刀具的设计制备与检测技术;先进制造及检测技术;光学变焦透/反射镜技术;激光加工及检测应用技术;计算机仿真优化与设计应用等, 【征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激光、红外、光谱、光电子、光通信、光电信息、半导体、太赫兹、光电探测、光电信号、光电图像、光电装备、生物光子、医学光子等等..... (2)精密仪器、光传感器、光伏技术、集成光学、液晶/晶体、现代光学材料、量子光学、纳米光子、特种发光、光学成像与测量、光学集成、激光雷达、发光材料等光学工程类...... (3)电能电力、清洁能源、发电技术、新能源光电、光伏系统和太阳能工程等能源、电力电子类.... (4)其他相关主题均可 【论文出版】 所有的投稿都将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审稿,经过审稿之后,最终所有录用的论文将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见刊后由EI, Scopus 和CNKI、Google scholar四个数据库收录检索。 须知 ◆论文全英文,4-6页。如需中→英翻译,请将稿件投至【艾思编译】平台进行翻译 。 ◆投稿时最终发表的稿件以提交word和pdf文档中的信息为准,投稿页面的“联系人方式”为平台通知返修、录用、邮寄论文集的联系人信息,非必须通讯作者。 ◆出版社对文章录用与否有最终决定权。 ◆文章重复率不超过30%(含参考文献部分),否则由文章重复率引起的被拒稿将由作者自行承担责任。推荐使用:【iThenticate论文查重】【Morressier AI检测】 【参会方式】 参会说明:一篇录用文章涵盖一名作者免费参会;也可以仅参会。参会包含以下三种类型: 1、口头报告(摘要参会):申请口头报告,时间为15分钟; 2、海报展示(摘要参会):申请海报展示,A1尺寸; 3、听众参会:不投稿仅参会,也可申请演讲及展示。 【学术会议】每年聚集600场+各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 | 高录用-快见刊-检索稳定
2025国际大数据与智能医学会议(BDIMed 2025)将于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在中国武汉市举行。本次会议为第六届医学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ISAIMS2025) 的分论坛,会议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旨在汇聚全球领先的研究人员、从业者和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创新。 随着科技与医疗的交汇不断演变,BDIMed 2025将为与会者提供一个知识分享、挑战讨论及促进合作的平台。我们荣幸地邀请您参加此次盛会,会议将汇聚行业顶尖专家,带来前沿的主题演讲与深度互动的专题讨论。这不仅是一次知识分享的盛宴,更是一个拓展业务网络、建立研究合作以及探索全球发展机遇的绝佳平台。您的参与将为推动大数据与智能医学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会议亮点】 武汉科技大学主办│IEEE出版 | 高录用、快见刊、稳检索 征稿范围广:医学成像、智能医疗,智慧健康、数字健康均可投递 现投稿可享早鸟优惠/团队优惠,学生党可冲! 2025年大数据与智慧医学国际学术会议(BDIMed 2025) 202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g Data and Intelligent Medicine 2025年10月24-26日,中国-武汉(线下举办,线上同步进行) 会议官网:www.bdimed.org【了解更多详情】 录用通知:2-3个工作日(出初审结果,录用后付款) 截稿时间:以官网信息为准(早投稿、早审核、早录用) 会议已通过IEEE出版审核并上线至IEEE官网 (论文集ISBN号:979-8-3315-6856-6) 收录检索:IEEE Xplore、EI Compendex、Scopus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承办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协办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中山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食管癌专业委员会、JAIMS期刊编辑部 【大会组委】 大会主席: 黄智生教授,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荷兰 张凯教授,武汉科技大学,中国 大会共同主席: 李雪教授,昆士兰大学,中国 技术委员会主席: 徐新教授,武汉科技大学,中国 周毅教授,中山大学,中国 黄正行教授,浙江大学,中国 组织委员会主席: 李琳教授,武汉理工大学,中国 林绍福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中国 当地委员会主席: 胡威教授,武汉科技大学,中国 出版主席: 解丹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国 刘小明教授,武汉科技大学,中国 更多嘉宾持续邀请中... 【征稿主题】 其他相关主题均可【点击查看】 【论文出版】 所有的投稿都必须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审稿,经过严格的审稿之后,最终所有录用的论文将由IEEE(ISBN:979-8-3315-6856-6)出版,见刊后提交至IEEE Xplore、EI Compendex、Scopus检索,往届会议已完成EI检索,检索十分稳定! 【参会方式】 全文投稿参会(投稿可免费参会-口头报告/海报展示) ◆会议论文不得少于4满页。论文模板下载:【Template Download】 ◆会议仅接受全英稿件,如需翻译服务,请将稿件投至【艾思编译】平台进行翻译。 ◆论文应具有学术或实用价值,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过,推荐使用:【iThenticate论文查重】【Morressier AI检测】 ,(全文查重(包含参考文献)低于30%),否则由文章重复率引起的被拒稿将由作者自行承担责任。 【参会须知】 1、作者参会:一篇录用文章允许一名作者免费参会; 2、英文口头报告:申请口头报告,时间为10分钟; 3、海报展示:申请海报展示,A1尺寸,会务组统一印刷; 4、听众参会:不投稿仅参会。 【学术会议】每年聚集600场+各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 | 高录用-快见刊-检索稳定
目前,我国自动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是迎接智能化机械制造到来的重要技术条件,现如今智能化已成为未来发展机械制造技术的主要趋势,在智能机械工程时代的推动下,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第六届机械工程、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国际学术会议(MEMAT 2025)将于2025年11月28-30日在中国东莞召开。会议将围绕:智能机械、自动化与智能控制、智能制造、车辆与机械工程、航空航天与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等相关最新研究领域,为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工程师等提供一个分享专业经验,扩大专业网络,面对面交流新思想以及展示研究成果的国际平台,探讨本领域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挑战问题和研究方向,以期推动该领域理论、技术在高校和企业的发展和应用,也为参会者建立业务或研究上的联系以及寻找未来事业上的全球合作伙伴。 【会议亮点】 高品质会议-出版级别高-会议级别高 往届收录来自985、211高校,研究所,事/企业单位等累计1000余篇文章成功发表和检索! 数位院士杰青及高层次专家莅临会议现场探讨前沿热点 第六届机械工程、智能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国际学术会议 (MEMAT 2025) 2025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 2025年11月28-30日,中国-东莞 截稿时间:以官网信息为准(早投稿、早录用、早递交) 录用通知:投稿后3-7个工作日左右 出版检索:EI、SCOPUS稳定双检索!目前该会议检索十分稳定!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协办单位 【大会嘉宾】【多位高层次专家出席会议】 大会主席: 张卫红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 李致富 教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广州大学 David BASSIR 教授,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 技术委员会主席: 刘涛 教授,精密工程与微纳技术研究所所长,IEEE Senior Member,浙江大学 杜克林 教授,入选最高引用2%科学家榜单,IEEE Senior Member,广东科技学院 出版主席: 钟勇 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 郑杰辉 副教授,入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华南理工大学 李云泉 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 组织委员会主席: 郭保华 教授,河南理工大学 大会联合主席: Prof. Pierre Richard DAHOO,Université Paris-Saclay, France 更多嘉宾持续邀请中... 【征稿主题】 智能机械(IEEE) 自动化与智能控制(IEEE) 智能制造(IEEE)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装备 机械电子工程与机电一体化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工业机器人精度补偿 智能运维与机械状态监测 人机交互与智能机械系统 特种机器人系统集成 软体机器人设计与控制 仿生机电系统开发 协作机器人安全策略 机器人感知与SLAM技术 微机电系统驱动控制 医疗手术机器人 触觉反馈人机交互优化 复杂系统自适应控制 工业机器人智能规划 多智能体协同控制 预测控制与优化算法 自主导航与运动控制 人机协作系统开发 神经模糊控制系统 数字孪生驱动的实时控制 AI芯片嵌入式控制实现 ... 其他相关主题均可 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 灵活制造系统 数字孪生技术 生产线自动化 机械装备自动化 先进制造技术 智能工厂设计与优化 先进生产计划与调度 制造执行系统(MES)与ERP集成 数字孪生在制造中的应用 智能车间与物联网(IoT) 生产过程智能监控 工业大数据分析与决策 智能质量控制与溯源 智能物流与柔性供应链管理 车辆与机械工程(SAE) 航空航天与机械工程(SAE) 自动化工程(SAE) 车身设计 发动机设计 底盘设计 车辆检测 智能驾驶 动力学系统与控制 车辆安全 车辆智能制造 数字孪生与智能生产线 车辆结构与应力分析 驱动电机与传动系统 轻量化材料 ... 其他相关主题均可投稿 机电一体化 航空电子系统 航空结构 复合材料 故障诊断 结构优化 力学与材料学 热能与流体动力学 航空发动机 系统建模 机械分析 空气动力学 航空器结构分析与设计 ... 飞机结构分析与设计 高级运动控制 自主飞行控制 机电设备控制技术 制导、导航和控制估计 GPS 多路径 仪表与控制工程 能源传感与信息融合 航天器航空电子系统、子系统和技术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无人自主系统 无人机技术与应用 航天通信 通信、导航和监视 航天系统设计与集成 航空航天系统与技术 【论文出版】 本会议所有的投稿都必须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审稿,经过严格的审稿之后,最终所有录用的论文将计划由IEEE出版,见刊后由期刊社提交至 EI Compendex, Scopus检索,目前该出版社EI检索非常稳定。 投稿须知: ◆论文不得少于4页(IEEE)/7页(SAE)。 ◆SAE投稿基础费用含7页版面,其中正文内容至少为5页半,另需15条10年内的参考文献(尽量减少自引);AI检测率15%以下,查重率20%以下。推荐使用:【iThenticate论文查重】【Morressier AI检测】 ◆投稿前请查看会议资料处的《学术投稿须知》; ◆仅接受全英稿件。如需中→英翻译,请将稿件投至【艾思编译】平台进行翻译 。 【参会方式】 所有参会人员均可申请报告或海报展示,可开具证明 1、口头演讲:申请口头报告,时间为15分钟; 2、海报展示:申请海报展示,A1尺寸; 3、听众参会:仅听众形式参会。 SCI期刊 | 覆盖医学、计算机、工程技术、材料能源、人文经管等全学科 | 审稿平均两个月,高效发表首选!
最新动态:分会主席招募中! AIPCVT2025已上线IEEE官方列表(ISBN号码:979-8-3315-7467-3) 秋染梧桐大道鎏金,学者穿梭赴学术盛会;转身河西科技新城,AI论坛激荡创新思维。在金陵,梧桐叶见证着知识火花的碰撞与传承。---12月金陵见~ 【重要信息】 会议官网:https://www.yanfajia.com/action/p/B9KFEJ9V 召开时间:2025年12月12日-14日 会议地点:中国·南京 截稿日期:2025年10月17日(一轮截稿) 审稿结果通知周期:7个工作日左右 提交检索:EI Compendex, Scopus 会议秘书:季老师 微信/电话:+(86)19128953460 【会议简介】 2025年人工智能驱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AIPCVT 2025) 将于2025年12月12日至14日在中国南京举行。本次会议旨在汇聚全球图像处理与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顶尖研究人员、工程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系统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会议将通过主题演讲、口头报告和海报展示等形式,为与会者提供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的高水平平台,推动信息工程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AIPCVT 2025诚邀全球学者和业界专家莅临南京这座历史悠久且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共同探讨前沿技术,促进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携手推动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步与应用。 【诚邀专题分会主席加盟】 AIPCVT2025国际会议现面向全球招募专题分会主席! 为推动学术交流深度开展,现面向各界诚邀专题分会主席,共同打造高质量学术论坛。 专题分会基本信息 时间:2025 年 12 月 13 日下午 时长:2 小时(含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及优秀论文评选环节) 专题分会主席主要职责 1. 规划专题方向:确立专题主题及征稿范围(也可采用组委会拟定的方向); 2. 组织特邀报告:邀请 2-3 名领域内学者(鼓励青年学者参与)做 20-30 分钟专题报告; 3. 负责组稿与审稿:确保征集稿件不少于 6 篇,并组织完成本分会的审稿工作; 4. 主持分会现场:负责会议当天的专题讨论主持工作(若无法现场参会,可推荐本分会其他人员代为主持); 5. 推荐优秀成果:如有合适的专题期刊资源,可协助推荐优秀论文发表。 主题分会申请通道:咨询会议秘书(季老师-19128953460)获取主题分会组织申请表,以及了解更多分会事宜!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大学 承办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学院 协办单位:镇江市计算机学会 技术支持:IEEE南京分会 【主讲嘉宾】 雷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IEEE Fellow, IAPR Fellow)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中心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4)、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Google Scholar (35000+, H-index: 88) 孙仕亮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上海市图像图形学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主任。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等海外高校从事访问研究。2011年至2023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任职教授,2018年至2023年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目前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PRML Research Group)负责人。 Arif Mahmood 教授 巴基斯坦信息技术大学 巴基斯坦拉合尔信息技术大学理学院院长、计算机科学系教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视觉中心(CAI&RV)创始主任。在加入国际电联之前,他曾在西澳大利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担任研究助理教授,后来在西澳大利亚大学数学与统计系任职。曾在卡塔尔大学工程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员。 【征稿主题】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人工智能图像技术: 人工智能理论 计算机图像处理 计算机图形学 图形图像复制技术 医学成像技术 图像增强与复原 图像分割与目标检测 图像特征提取与压缩编码 多光谱成像与医学影像分析 计算机视觉技术: 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 遗传算法优化图像分割与目标检测 进化深度学习模型设计 三维重建与立体视觉 行为识别与姿态估计 目标跟踪与视频分析 跨模态视觉理解 轻量化模型部署 边缘-云协同视觉处理 *更多征稿主题,详见官网 【论文出版】 所有的投稿都必须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审稿,经过严格的审稿之后,最终所有录用的论文将由IEEE出版(ISBN号码:979-8-3315-7467-3), 收录进IEEE Xplore数据库,见刊后由出版社提交至EI, Scopus检索。 AIPCVT2025已上线IEEE官方列表(ISBN号码:979-8-3315-7467-3): https://conferences.ieee.org/conferences_events/conferences/conferencedetails/67868 投稿须知 投稿方式:本次会议优先采用在线投稿,请点击在线投稿链接。 语言要求:会议官方语言为英语,仅接受全英稿件。如需翻译服务,请联系大会秘书。 格式与页数:请严格按照会议模板调整格式,不少于4页。模板下载链接:模板下载 原创性要求:论文须为原创且未公开发表,禁止抄袭或一稿多投。作者需自行查重,全文查重率(含参考文献)不高于30%。 点击提交官方查重,24小时自助,不收录,不留痕 审稿周期:投稿后3-5个工作日反馈审稿结果。早投递早审核早录用,如需安排加急审核,请联系大会秘书。 【联系方式】 会议秘书:季老师 微信/电话:+(86)19128953460 邮箱:icipcvt@163.com 欢迎扫码添加大会秘书-(备注AIPCVT2025),了解更多本次大会信息。
RDLink研发家 35 2025-07-30
第七届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MEA 2025)将于2025年12月5日至7日在中国广州举行。此次会议旨在集结全球从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研发人员,旨在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分享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探讨学术发展趋势及拓宽研究视野的国际平台。 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导下,中国特别强调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的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MEA 2025 将围绕智能制造、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医疗等行业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会议将通过主题报告、口头报告、海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会议同时强调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机械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工业界的密切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企业界的高级工程师以及政策制定者和其他相关行业人士共聚广州,通过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科技进步,加速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会议亮点】 连续5年稳定EI检索,往届实现刊后1个月实现EI,Scopus检索,稳定且快速! 易中稿,快审会议,投稿后预计5个工作日可以出录用结果! 已启动会后“快处理快递交”机制,早递交-早见刊-早检索概率大 早鸟征稿:在2025年10月9日前完成投稿和注册,投稿(5-6页)享“3400元/篇”,原价3800元/篇 第七届国际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大会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MEA 2025) 2025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25年12月5-7日,中国·广州 大会官网:mea2025.iaecst.org (查看详情) 截稿时间:以会议主页为准 收录检索:EI Compendex、Scopus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协办单位-AEIC学术交流中心 【往届见刊检索情况】连续多年稳定EI检索,本届依旧是IEEE出版,快速且稳定,请放心投稿(早投稿早录用) 历届会议 提交出版社时间 见刊时间 检索时间 EI检索周期(见刊-检索) MEA 2023-IEEE出版 2024/3/31 2024/4/28 2024/5/20 1个月! MEA 2022-JPCS出版 2023/3/21 2023/7/12 2023/10/16 3个月! MEA 2021-IEEE出版 2022/1/27 2022/2/8 2022/4/13 2个月! MEA 2020-IEEE出版 2021/1/8 2021/1/29 2021/2/20 1个月! 【会议主席团】 ◆ 大会主席 文福拴 教授(浙江大学) → IEEE Fellow,浙江大学电力经济及信息化研究所所长 → 研究方向: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系统恢复、电力经济与电力市场、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 孙宁 教授(南开大学) → 国家“四青”人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ASME会员 → 研究方向:欠驱动机器人、仿生与变结构机器人、特种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方法及应用 袁小芳 教授(湖南大学) → 岳麓学者特聘教授、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核心成员 → 研究方向: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电动汽车控制、运动控制 Akash Saxena 教授 (哈里亚纳邦中央大学) → IEEE 高级会员 → 研究方向:计算智能、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控制理论、智能电网、信号处理和元启发式 ◆ 出版主席 罗绍华 教授(贵州大学) → 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省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省“企业创新岗”特聘专家、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 研究方向:特种机电系统及网络的动力学分析、电路设计与智能控制 Adrian David Cheok 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及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会士、2023年斯坦福前2%的科学家 → 研究方向:多感官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 Anwar PP Abdul Majeed 副教授 (马来西亚双威大学) → IEEE高级会员、IET会员 → 研究方向: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知识 ◆ 组织委员会主席 李震 教授,华南农业大学 → 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果园管理机械化岗位科学家 → 研究方向:智能化运输装备的执行机构、控制系统、智能化程序设计 【征稿主题】 01.机械工程 机电一体化;电气机械和设备;金属加工和机械工业;机械结构和动力学研究;检测与传感技术;动态力学分析;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容错控制系统;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学与自动化;汽车工程;流体力学与热传递;机械系统设计与优化;振动、声学与控制等 02.自动化 智能制造;智能控制;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机器人技术;自动化在特定行业的应用;人工智能与自动化;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自动化软件与信息系统;智能优化算法;控制、自动化和诊断等 03.其他相关主题均可投稿 【论文出版】 本会议所有的投稿都必须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审稿,经过严格的审稿之后,最终所有录用的论文将由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JPCS) (ISSN:1742-6596) 独立出版,见刊后由期刊社提交至 EI Compendex, Scopus检索,目前该出版社EI检索非常稳定。论文模板+投稿:【点击】 【MEA线下参会福利】 纵享3天(1场主会+5场分会)直通票,预计全场参会人数500+ 汇聚国内外学术大咖,助现场交流学术干货 将获得全套会议资料及纪念品、免费会议用餐 【参会方式】 1、作者参会:录用文章需要派至少一位作者免费参会并进行现场口头报告; 2、口头演讲:申请口头报告,全英PPT+中/英文汇报;时间为10-15分钟; 3、海报展示:申请海报展示,提交A1竖版高清图片; 4、听众参会:不投稿仅参会,也可申请演讲及展示。 以上参会方式,请前往【报名系统】,可获得会议资料(会议通知、参会证书等) 【学术会议】每年聚集600场+各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 | 高录用-快见刊-检索稳定
【重要信息】 会议网站:ttps://www.yanfajia.com/action/p/F4HG92HB 会议时间:2025年11月21-23日 会议地点:中国·兰州 二轮截稿日期:2025年9月15日 接收或拒收通知日期:投稿一周到两周内 会议检索:CPCI, CNKI, Google Scholar 【会议简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发展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变得日益重要。EDSC2025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文化研究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探讨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相互影响,推动全球教育和文化的进步。 本会议作为年度会议,每年举办一次,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前来参加。组委会诚挚邀请教育发展与社会文化相关领域的专家、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学生以及相关兴趣爱好者,带着您对学术的热情、进步的渴望和分享的意愿前来参与这次独特且具有创新性的会议。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兰州财经大学 【大会组委】 大会主席 刘兰剑教授/院长,长安大学 出版主席 刘宏建教授,中美硅谷发展促进会创新技术产业化研究院 学术委员会主席 李丽萍教授/院长,汕头大学 组织委员会主席 李守伟教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汪文新教授/副院长,汕头大学 邓仲平研究员,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刘庆顺教授,浙江农林大学 程序委员会主席 石岩教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李玉霞副教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吴紫建副教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彭博副教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征稿主题】 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主题 教育发展 社会文化 教育与教学 创新教育 科学教育 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 特殊教育 体育 考古学 老年人护理 儿童研究 儿童发展与学校教育 文化同化、文化研究歧视与偏见 经济社会学 教育人类学 【论文出版】 本会议投稿的文章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严格审核之后,最终所录用的论文将会提交至出版社以会议论文集形式出版,并提交至CPCI、Google Scholar。 【报名参会】 本次会议优先采用在线方式报名参会(请先登陆):【报名参会请点击】 【投稿须知】 1.本次会议优先采用在线方式投稿(请先登陆):【在线投稿请点击】 2.会议的官方语言为英语,会议仅接受全英稿件,中文稿件需翻译成英文后再投递。 3.文章页数要求不少于4页。请严格按照模板的格式修改文章格式。【模板下载请点击】 4. 论文应为原创文章且从未公开发表,禁止抄袭,禁止一稿多投。作者需通过查询系统自费查重,全文查重(包括参考文献),查重率不高于 20%; 【点击提交官方查重,24小时自助,不收录,不留痕】 5.投稿后1-2周内出结果,审核快的话,7天之内就能出结果,早投稿早审核,早发录用通知。 【合作期刊】 《教育创新研究》 Online ISSN: 3029-1852 Print ISSN: 3029-1844 检索类型:中国知网CNKI,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Scilit, J-Gate, National Library of Singaporean 《教育创新研究》是一本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致力于推进教育创新领域的研究与学术。我们的使命是为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分享创新实践,、探索教育创新的最新趋势和发展平台。 投稿请联系会议秘书或麦编辑(19128971546) 《教育艺术管理和社会科学》 Online ISSN: 2705-053X 检索类型:中国知网CNKI,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Scilit, J-Gate, National Library of Singaporean 《教育艺术管理与社会科学》是一本同行评审的期刊,主要发表教育、艺术、管理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原创研究、评论文章和研究简报。本期刊旨在成为传播这些学科前沿思想和发现的平台,促进跨学科合作和知识交流。 投稿请联系会议秘书或麦编辑(19128971546) 【联系方式】 会议官网:https://www.icedsc.net/ 会议秘书:钱老师 邮箱:icedsc@outlook.com 联系电话:15013178818(手机同微信号) 扫码了添加会务组老师,了解更多本次大会信息。
RDLink研发家 28 2025-07-30
【重要信息】 会议官网:https://www.yanfajia.com/action/p/V2CUDNTB 大会时间:2025年9月12-14日 大会地点:中国· 西安 截稿日期:2025年8月22日(二轮截稿) 提交检索:EI Compendex,Scopus 接受或拒绝通知日期:提交后 7 个工作日内 【会议简介】 2025年能源互联网与电气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IEE 2025)将于2025年9月12日至14日在中国西安举办。会议由重庆大学主办,聚焦新能源高效转换利用、能源互联网、多能协同运行技术、可再生能源系统与电气工程等前沿议题,旨在促进全球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会议汇聚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分享电力系统、智能电网、能源存储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征稿主题涵盖能源互联网架构、功率优化、电力电子应用、智能电网技术等方向。参会者可选择投稿、口头报告或仅参会形式,学生及团体享有优惠。会议同期安排主题报告、学术研讨及实地考察,为学者、工程师及行业代表提供深度交流平台。欢迎全球研究者投稿及参会,共探绿色能源未来! 【主办单位】 重庆大学 【大会组委】 大会主席 仲元昌教授,重庆大学,中国 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 黎灿兵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朱继忠教授,华南理工大学,中国 技术程序委员会成员 Lim Yun Seng教授,拉曼大学,马来西亚 Mahendra Chilukuri副教授,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印度 Abdul Hasib Chowdhury教授,孟加拉工程技术大学,孟加拉国 Ghanim Putrus教授,诺森比亚大学,英国 Jiashen Teh教授,马来西亚理科大学,马来西亚 Pierluigi Siano教授,萨莱诺大学 ,意大利 组织委员会主席 郭剑波教授,中国工程院,中国 毕天姝教授,华北电力大学,中国 组织委员会成员 杨明教授,山东大学,中国 李恒杰副教授,兰州理工大学,中国 吴聪颖高级工程师,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 苑超高级工程师,国网莱芜供电公司,中国 张从悦博士,东南大学,中国 窦小波博士,东南大学,中国 出版主席 Ishak bin Ari教授,马来西亚普特拉大学 Mahdi Deymi Dashtebayaz副教授,哈基姆·萨布泽瓦里大学,伊朗 【主讲嘉宾】 Ishak bin Ari 教授 马来西亚普特拉大学,马来西亚 Ishak bin Aris博士是马来西亚普特拉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的教授,并曾担任该校先进技术研究所副所长(2007-2010)。他还曾担任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科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的兼职教授(2017年8月15日至2020年8月14日)。他于2017年10月26日被印度阿米提大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授予荣誉教授称号。在此之前,他曾是马来西亚陆军军官,并在马来西亚科学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担任讲师。他于1988年毕业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学位;1991年获得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拉夫堡大学的电力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的博士学位。 黎灿兵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黎灿兵博士是上海交通大学电气系教授、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2001年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从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研究,包括电力气象和电网级储能。发表SCI论文120余篇,E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两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全国学会一等奖三项。每年招收1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副主编。 【征稿主题】(包括但不仅限以下主题) 能源互联网 功率优化 能源互联网的架构与设计 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 热电联产和分布式发电 多种能量流的互补调度与优化 能源,网络,存储和负载的协调 能源互联网的网络物理系统和网络安全 能源控制与储存 启用能源互联网的数据中心 能源网络 能源互联网的能源交换和路由 能源系统整合 全球能源互联 大容量光传输 混合能源系统 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 大规模储能 电磁兼容性 电力牵引 电动驱动器 电机电器 电力电子及其应用 电力系统和自动化 电力系统通信 电力系统稳定性 电力系统与能源 电路与系统 电能质量 电力牵引系统与控制 高压绝缘技术 高压设备 机电一体化 非线性系统与控制 【投稿方式】 本会议优先采用在线系统提交论文。【在线投稿通道】 【投稿须知】 1.语言要求:会议官方语言为英语。只接受英文稿件,中文稿件需翻译成英文后提交。 2.格式要求:根据模板格式排版,不少于6页。【论文模版下载】 3.原创性要求:提交的论文必须是原创且未公开发表的作品。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作者需通过查询系统自费查重,确保全文(包括参考文献)的查重率不超过20%。点击提交官方查重,24小时自助,不收录,不留痕 4.注意在同一会议中,一个作者名字只能出现在两篇文章中。 【论文出版】 1.会议论文 本会议的投稿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严格审核之后,最终所录用的论文将会提交至出版社以会议论文集形式出版,并提交至EI Compendex, Scopus检索。 2.普刊推荐 刊名:Journal of Electron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JERA) 《电子研究与应用》 简介:《电子研究与应用》主要发表电子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原创文章,涵盖主题包括但不限于:自动化、电气工程、电子和通信工程、电力系统和电力电子、信号处理、电信工程等。 截稿时间:出版当月15日前(英文稿) 出刊时间:次月中旬 期刊网址:http://ojs.bbwpublisher.com/index.php/JERA 检索数据库:CNKI知网/CQVIP维普/百度学术 【联系方式】 会议秘书:Mr. Zhang 联系电话:14748150307 联系邮箱:ic_eiee@163.com 欢迎扫码添加大会秘书,了解更多本次大会信息。
RDLink研发家 39 2025-07-30
【IEEE冠名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主办】第五届IEEE能源工程与电力系统国际学术会议(IEEE-EEPS 2025) 2025 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Engineering and Power Systems 2025年10月31-11月2日 中国·深圳 大会官网:www.iceeps.com【详情 | 参会 | 投稿】 最终截稿时间:见官网(早投稿,早录用,早递交出版社!) 出版信息: IEEE独立出版(ISBN: 979-8-3315-6765-1) 收录检索:IEEE Xplore、EI Compendex、Scopus、Inspec (往届均已完成EI核心检索 ) 主办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IEEE 支持单位: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三亚纵横能源研究院 、郑州轻工业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 会议将设立优秀论文奖、优秀学生论文奖、优秀海报奖、优秀口头报告奖,具体详见官网
同步收录生物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学,测量仪器等 稳定EI检索! 支持摘要投稿,开具正式录用通知文件!ICBIT 2024独立出版,交付出版后1.5个月见刊,见刊后1个月检索!! 第二届生物医药和智能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CBIT 2025)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ine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2025年8月15-17日-----中国·南京(南京黄埔大酒店) 大会官网:www.ic-icbit.com【详情 | 参会 | 投稿】 最终截稿时间:见官网(早投稿,早录用,早递交出版社!) 出版信息:SPIE独立出版、见刊检索速度较快 收录检索:EI Compendex,Scopus(两大数据库实现双检索!) 主办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支持单位:National and Kapodistrian University of Athens、University of Porto 期刊推荐:Journal of Biomimetics, Biomaterial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SSN:1480-2422, E-ISSN:2296-9845)
湾区时讯(编辑/刘秀 通讯员/陈鋆 郑敏珊 )“医生,我带着‘它’活了十年……”92岁的陈阿婆(化名)佝偻着身躯,腹部却高高隆起,像怀着一个“巨型雪球”。陈阿婆因腹部异常膨隆,辗转求医。令人震惊的是,她腹中竟藏着一个直径超过40厘米、60斤的巨型包块,占了她体重的1/3。 十年“滚雪球”:从一颗“冰粒”到一个“雪球” 追溯病史,陈阿婆早在10年前就发现了盆腔包块,却因“年纪太大”“害怕手术”“当地医院不收”等原因一再拖延治疗。这颗“冰粒”被放任自流,在10年的岁月推移中疯狂“滚动”,最终膨胀成直径40厘米、重达60斤的“巨型雪球”! 手术前的陈阿婆坐在轮椅上,腹部如孕妇般高高隆起 当阿婆被轮椅推进诊室时,她的腹部已如临盆孕妇般隆起,甚至无法平躺或行走。“这就像眼睁睁看着肿瘤,越积越大,直到难以撼动。”主刀医生李俊东教授感叹,“许多女性因恐惧或误判,让‘小雪球’变成了‘雪崩’。” “极地级”难题:多学科联手开展“破冰行动” 面对超高龄、巨大肿瘤、心肺功能减退等“极地级”难题,妇科手术团队联合麻醉科、影像科、ICU进行了多学科会诊(MDT)。经过缜密评估,专家们制定了“分阶段减压+低创切口” 的创新手术方案: 精密麻醉护航: 赖仁纯主任医师团队通过精准血流动力学监测,量身定制麻醉方案,全程守护生命体征平稳; “温柔”减压防“雪崩”: 术中使用特殊的负压装置缓慢释放囊液,避免囊液外溢及快速减压导致的血流剧烈波动,保护周围脏器;术中抽出的囊液总量高达23000毫升(相当于46瓶500毫升矿泉水),考验的不仅是技术,也是耐心。 低创巧取巨瘤: 巧妙利用下腹部仅约10cm的小切口,完整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减少创伤,术后疼痛显著减轻。 “重量级”手术:拆除10年“冰冻炸弹” 手术历时3小时,出血量仅50ml。当重达60斤的肿瘤被成功取出时,手术室内响起了掌声。“这台手术的成功,是医学技术的突破,更是医患互信的结晶!”李俊东教授感慨道。 中肿团队为陈阿婆进行手术 手术顺利结束,陈阿婆的腹部逐渐恢复 陈阿婆的康复故事是一曲生命赞歌,更是一记沉重的健康警钟。李俊东教授郑重提醒:“肿瘤不会因年龄增长而停止脚步,拖延只会年龄更大、肿瘤更大,手术风险成倍上升!” 给所有女性的健康忠告:莫让“再等等”变成“来不及” 定期体检是关键:40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妇科超声+肿瘤标志物筛查; 警惕身体信号:不明原因腹胀、腰围持续增大、排便习惯改变,立即就医; 科学评估风险:高龄≠手术禁区! 现代麻醉与手术技术已显著降低高龄患者手术风险。 “冰雪”化春水:春天从不辜负破冰的人 “患者拖了十年,我们要治的不仅是病,还有心里的寒冬。”李俊东教授介绍,术前团队多次与家属深入沟通,消除顾虑。护理团队则量身定制康复计划,从呼吸训练到营养支持,每个细节都倾注关怀。赖仁纯主任医师强调:“高龄不是手术禁区,精准评估与多学科协作是关键。医学的进步,就是让‘不敢治’变成‘治得好’!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永不放弃!” 此例手术的成功,显示了中肿在妇科肿瘤低创治疗及老年患者围术期管理领域的领先实力。医院持续推进亚专科建设,通过MDT多学科协作模式,整合妇科、麻醉科、影像科、重症医学科等优势资源,已成功救治多例高龄、危重复杂病例。 陈阿婆一家送上锦旗向中肿医护人员致谢 从60斤“雪球”压身到6天康复出院,陈阿婆的故事告诉我们:健康路上,莫让“再等等”变成“来不及”。正如李俊东教授所言:“医生的价值,不仅在于治愈疾病,更在于帮助患者重拾生命的尊严与希望。每一场‘冰雪消融’,都是生命的春天。”这例手术,正是对“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一医者箴言最生动的诠释。
大湾区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正式启航 湾区时讯(编辑/刘秀 通讯员/黄胜男 张晓玲 王子威)7 月 28 日, “湾区汇智・顶会未来 大湾区科学家创业生态论坛暨湾顶会平台成立大会” 在广州成功举办,宣告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堵点、构建新型生态系统的湾顶会平台正式起航。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原副巡视员、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姚化荣、大学城校友经济促进会会长刘琪瑾、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俊龙、五山博士联盟主席张耀辉教授、天使联合汇主席刘小鹰、大学城管委会副主任任树兵等领导嘉宾出席相关活动。 大会现场,陈俊龙院士作主题演讲:浅谈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来自政产学研投各界 160 多人参与了此次盛会。与会专家认为,湾顶会平台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为大湾区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打通科技转化链条,打造科技创新生态 当前,我国已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但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多重堵点:生态协同机制缺失导致资源分散、天使投资人群体不足制约早期融资、科学家创业者技术顶尖却缺乏商业运营能力、传统企业渴望对接前沿科技却苦于无门。 湾顶会创新中心正式启动,与会嘉宾剪彩 为此,湾顶会产业创新中心应势而生。作为立足大湾区国家科创中心广州的新型平台,湾顶会以 “助力科学家创业,培育战略新兴和未来产业” 为核心使命,通过三大维度构建新型生态: 服务形式多元化:常态化开展成果展示、项目路演、交流对接、科创活动及社群运营,打破信息壁垒,让创新需求与资源供给精准对接; 湾顶会路演中心,投资人对展示项目充满兴趣 业务覆盖全链条:提供天使培训、天使基金发起、投资撮合、硅谷研学、双招双引、科技园区运营等一站式服务,从 “技术孵化” 到 “产业落地” 全程赋能; 资源聚合高密度:计划汇聚千位天使投资人及百亿天使资本,精准匹配科学家项目与市场需求,让 “实验室里的创新” 快速转化为 “产业里的价值”。 姚化荣理事长在致辞中对湾顶会充满期待 广东省科技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姚化荣在致辞中表示:“湾顶会产业创新中心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链接硅谷,左牵资本天使投资,右引科学家创新创业,以特有的哑铃结构,实现全链条的优质高效服务。这种生态赋能的创新模式,是对构建新型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的积极探索和有力实践,令人耳目一新,充满期待!” 产学研投多方协同,共绘科创新蓝图 本次大会得到了全链条创新力量的鼎力支持。欧洲科学院院士陈俊龙、天使联合汇主席刘小鹰、春光里产业集团创始人杨守彬等大咖,分别从技术创新、资本逻辑、产业竞争等维度分享前沿观点,为科学家创业提供 “实战指南”。 刘琪瑾、张耀辉等八位专家受聘为湾顶会高级顾问 中国顶级投资人天使联合汇三任主席周丽霞、杨守彬、刘小鹰及现任秘书长汪海波受聘投资导师 湾顶会联合创始人合影 湾顶会合伙人合影 授牌仪式上,8位大湾区顶级专家受聘为湾顶会顾问、4位著名投资人为湾顶会天使学堂导师、6位业界资深大咖成为湾顶会联合创始人、9位资源丰富能力突出的行业领袖出任湾顶会合伙人,构建起 “智囊团 + 导师团 + 执行团” 的核心团队。 湾顶会百亿天使基金启动仪式 百家商会助力百名科学家创业行动计划启动 13家湾顶会生态合作伙伴正式签约 论坛上,湾顶会宣布发起设立“百亿天使基金”,为早期科创项目注入资本活水。同步启动“百家商会助力百名科学家创业行动计划”,链接产业链资源,13家单位签约生态合作,形成跨领域协同网络。 湾顶会创始人冯洪亮博士介绍湾顶会十大创新点 作为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升级的里程碑,湾顶会的启航将加速创新要素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湾顶会创始人冯洪亮表示:“通过构建完善的产学研投生态,湾顶会将让每一位科学家的创新价值被看见、被赋能、被放大。” 未来,湾顶会将成为科学家与资本对接的 “桥梁”、传统产业与前沿科技融合的 “枢纽”,为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科创高地书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此次大会由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天使联合汇、五山博士联盟、中国企业报华南公司联合主办,湾顶会产业创新中心(广州)有限公司承办。
湾区科技观察 108 2025-07-29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数据库技术已然成为推动各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金融领域的数据精准分析,到医疗行业的患者信息管理,从电商平台的用户数据挖掘,再到政务系统的高效运作,数据库技术无处不在。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在数据库技术领域一直积极探索、成果斐然。为了更好地凝聚行业力量,推动广东省数据库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也为了更好地和 CCF 数据库专委会对接和开展工作,广东省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委会采用线上腾讯会议的形式于2025年7月27日成功举办了专委会第一次会议。 大会由华南理工大学余志文教授主持。出席嘉宾包括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汤庸教授、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印鉴教授、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轩正高级工程师、广东省计算机学会数据库分会副会长许龙飞教授,以及高校教师和企业届代表。 会上,余志文教授介绍了专委会的成立背景和会议流程。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汤庸教授回顾了专委会前身广东省数据库分会近年来开展的工作;汤庸、印鉴、许龙飞三位资深教授畅谈了广东省数据库研究的点点滴滴;IEEE和ACM双Fellow,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陈雷教授就专委会发展谈了他的设想;余志文、毛睿、蔡毅等教授相继做了自我介绍。大会选举产生了专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副秘书长14人,余志文教授当选为专委会主任,陈雷、毛睿、蔡毅、刘玉葆、肖菁、杨世宇、李志方、高静等当选为专委会副主任,汤德佑担任秘书长,许嘉、赖韩江、汤娜、郑立彬担任副秘书长。委员们还就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数据库前沿技术等之间的融合,数据库理论和技术的产教融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气氛融洽。未来,专委会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加强与周边协会的联动;(2)对接CCF各项工作;(3)加速向省内科机构的辐射;(4)深入产业现场,加强产教融合。会议历时一个半小时,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轩对此次会议作了总结发言。最后,会议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转载自:广东省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委会 原文链接:https://www.scholat.com/orgPost.html?id=3150
学讯通 36 2025-07-28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数据库技术已然成为推动各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金融领域的数据精准分析,到医疗行业的患者信息管理,从电商平台的用户数据挖掘,再到政务系统的高效运作,数据库技术无处不在。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在数据库技术领域一直积极探索、成果斐然。为了更好地凝聚行业力量,推动广东省数据库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也为了更好地和 CCF 数据库专委会对接和开展工作,广东省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委会采用线上腾讯会议的形式于2025年7月27日成功举办了专委会第一次会议。 大会由华南理工大学余志文教授主持。出席嘉宾包括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汤庸教授、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印鉴教授、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轩正高级工程师、广东省计算机学会数据库分会副会长许龙飞教授,以及高校教师和企业届代表。 会上,余志文教授介绍了专委会的成立背景和会议流程。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汤庸教授回顾了专委会前身广东省数据库分会近年来开展的工作;汤庸、印鉴、许龙飞三位资深教授畅谈了广东省数据库研究的点点滴滴;IEEE和ACM双Fellow,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陈雷教授就专委会发展谈了他的设想;余志文、毛睿、蔡毅等教授相继做了自我介绍。大会选举产生了专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副秘书长14人,余志文教授当选为专委会主任,陈雷、毛睿、蔡毅、刘玉葆、肖菁、杨世宇、李志方、高静等当选为专委会副主任,汤德佑担任秘书长,许嘉、赖韩江、汤娜、郑立彬担任副秘书长。委员们还就工业软件、人工智能、数据库前沿技术等之间的融合,数据库理论和技术的产教融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气氛融洽。未来,专委会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加强与周边协会的联动;(2)对接CCF各项工作;(3)加速向省内科机构的辐射;(4)深入产业现场,加强产教融合。会议历时一个半小时,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轩对此次会议作了总结发言。最后,会议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已入驻的机构 更多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入驻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