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时讯 3月26日-27日,由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云南致信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云南活门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云南省美妆产业专题招商活动在广州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邀请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李志坚理事长、广东省化妆品学会杜志云理事长、广州白云化妆品促进会吴琼主任、白云美湾化妆品产业集群研究院董事长助理吴菁和50多户美妆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唐文祥,云南省人民政府驻广东办事处副主任赵庆玲,昆明、曲靖、迪庆和昆明高新区等州市工信部门和园区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本次活动采取“专题招商推介题和考察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会议现场 专题招商推介以“共建美丽产业·共享健康未来”为主题,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围绕云南发展美妆产业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投资环境等情况作主题推介,指出云南发展美妆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在昆明市规划建设具有高原植物特色的“中国绿色美谷”,正在加快推动形成“一中心多基地”的发展布局。未来将重点发展独具云南特色的滇山茶、三七、铁皮石斛、滇红玫瑰、普洱茶、青刺果、黑松露、松茸等化妆品用植物提取物;祛斑美白、辅助治疗、抗炎舒敏等新功效护肤产品;染发、烫发、防脱发等新功效发用产品;开发更多防龋、牙菌斑、抗牙本质敏感、减轻牙龈问题等功效牙膏等等。 李志坚理事长作主题演讲 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李志坚理事长、广东省化妆品学会杜志云理事长、昆明康尔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赵春花副总经理就美妆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需求和“云湾”携手共拓美妆新路径等作主旨演讲,李志坚理事长提到要构建以云南省为原料创新研发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为技术研发创新中心的产业链“双核心”产业共建模式,同时推动两地“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大院大所”协同创新,实施“投资+孵化”“学科+产业”等新型创新模式,促进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落地,实现产品化、产业化。 杜志云理事长作主题演讲 杜志云理事长提到要专注破译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加强云南美妆行业与广东和上海在产业链合作、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联系,全力打通绿色美妆产业全产业链。赵春花总经理提到要充分发挥云南植物资源优势,加强广州美妆企业的合作,加快推动云南美妆产业高质量发展。 赵春花副总经理作主题演讲 与会企业家立足云南和广州双方的比较优势,就推动美妆产业合作构想,提出了很多很好意见建议,为云南美妆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为开展更多全面务实的合作,推出更多产业发展成果,专题活动期间,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组织与广州因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恒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悦江(广州)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市新盈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广东中科无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举行合作签约,旨在助力云南省美妆产业高质量发展。 签约仪式 唐文祥副书记在总结中对各位嘉宾和企业家到会指导云南美妆产业专题招商推介活动表示感谢,就云南美妆产业发展基础、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营商环境等进行详细介绍,诚挚邀请各位嘉宾和企业家到云南品茶、喝咖啡,感受一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寻找产业合作新商机,加强科技、人才和资本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座谈交流 在考察调研中,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考察调研了立白集团、芭薇生物、无限极集团、白云美湾等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就双方如何开展合作进行座谈交流,达成系列合作共识,为助力云南美妆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基础。 走访立白集团 本次活动主题鲜明、成效突出,有力推动了粤滇两省在美妆领域原料研发、产业集聚、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合作。下一步,云南省将继续坚持专业化、规模化、个性化、服务型的理念,围绕美妆产业链头部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配套品牌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力争引进一批多品类、多路线、全链条的美妆企业入滇投资。 通讯员/林聪 责任编辑/刘秀
湾区科技观察 171 2024-03-29
由IEEE IT 广州分会、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主办的第六届通信、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工程国际会议(CISCE 2024)将于2024年5月10-12日在中国广州举行。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通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此次会议涵盖了通信技术、信息安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个热门主题,邀请来自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主题报告,分享他们在这些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与会人员就相关主题,可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组委会诚挚地邀请您参与,共同探讨通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工程领域的未来发展。 大会官网:www.iccisce.com【查看详情】 截稿时间:以官网信息为准 收录检索:IEEE Xplore, EI Compendex, Scopus【往届均已见刊检索】 *现场可领取会议资料(如纪念品、参会证书等),(点击)领取投稿/参会优惠! 征稿主题:会议涵盖了通信技术、信息安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计算机工程等多个热门主题,更多【点击查看】 主办单位:IEEE IT 广州分会、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组委会 大会荣誉主席 张大鹏 教授 IEEE Life Fellow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Prof. Shahram Latifi IEEE Fellow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USA 大会主席 陈立 教授 IEEE Senior Member 中山大学 Prof. Guojun Han IEEE Senior Member 广东工业大学 Prof. Fary Ghassemlooy IET Fellow Northumbria University, UK 岳勇 教授 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 China TPC主席 Prof. T. Russell Hsing IEEE Life Fellow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China Prof. Takis Mathiopoulos IEEE Life Senior Member University of Athens, Greece Prof. Morelos-Zaragoza IEEE Senior Member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USA 出版主席 宣传主席 当地组织委员会主席 温淼文 教授 IEEE Senior Member 华南理工大学 程然 副教授 IEEE Senior Member 南方科技大学 姚剑萍 副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 *更多嘉宾持续邀请中... EI会议论文投稿 CISCE 2024所有的投稿都必须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审稿,经过严格的审稿之后,最终所有录用的论文将由IEEE出版(ISBN: 979-8-3503-5317-4),见刊后由出版社提交至IEEE Xplore, EI, Scopus检索。 1、线下参会提供会议定制伴手礼+精美茶歇+会议期间三餐; 2、先按照【论文模板】排版后,全文全英(WORD+PDF)投递至【审稿系统】 3、CISCE 2024开设口头演讲/海报展示/听众参会三种方式,专家学者可选其中一种进行报名参会,会后均可领取参会证明(投稿作者,待论文录用后可享一名作者免费参会名额) 4、大会将提供会议通知(邀请函)、参会/报告/海报证书、现场照片等相关会议资料; 5、优秀会议论文可优先推荐至期刊:Informatica (ISSN: 0868-4952, E-ISSN: 1822-8844) ; 6、论文出版支持服务来啦~~获取0元免费初步评估匹配!【点击咨询】
跑出创新“加速度” 打造湾区“强引擎” 湾区时讯 3月27日,《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报告》显示,广州近三年创新发展水平提升明显,5大维度指标表现亮眼,尤其是在代表原始创新能力的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代表研发水平的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和代表成果转化成效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等指标上,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显示出广州不断强化其科研城市实力,并持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的趋势。 据战略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介绍,本次发布的《报告》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新修订,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创新指数评价最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省、市“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重要指标及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新特点,围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等科技创新全链条5大维度指标,对广州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监测和评价。 发挥大湾区核心担当,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报告》显示,广州近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实现重大突破,科学研究支撑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高水平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新成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提速;科创产业集聚与合作加速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打造引才聚才“金字招牌”,推动科技创新人才要素不断聚集;“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逐步构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治理体系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玄兆辉表示,该院已持续监测广州科技创新多年,从其研究与观察来看,广州的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不断加速,科技创新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具体表现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强化、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技术发明量质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创新人才加速聚集、创新环境不断优化。2023年《报告》显示,5个维度均有创新指标表现十分亮眼。科学发现维度,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指标发展快速,2023年广州13所高校的13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居全国第四;技术发明维度,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20年的38.07件/万人增加至2022年的62.85件/万人,实现了快速提升;产业发展维度,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指标增长较快,高新技术企业强势引领产业发展,2023年占企业总量千分之六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全市20%的企业所得税、40%的企业利润总额;人才支撑维度,广州“筑巢引凤”汇聚高层次人才,高被引科学家数指标表现尤其亮眼,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指标增长快速;生态优化维度,广州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从2020年的500多亿元提高至2022年的900多亿元,几乎翻了一番。各维度指标的增长表明广州科技创新发展的步伐越迈越快,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效。 据介绍,这一切与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大湾区核心引擎的独特优势分不开。一是创新平台资源优势。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广州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这对广州乃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二是高校资源优势。高校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创新主体,高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后备军。在普华永道最近发布的2024年机遇之城报告中,广州智力资本维度排名全国第2位,其中“高等教育规模”指标多年保持全国第1位,体现了广州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显著。广州的高校力量不仅能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研支撑,也能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三是区位和政策优势。2019年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强调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2022年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南沙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3月22日,国家出台《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将更好发挥南沙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领作用。这些国家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广州南沙的支持,也对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023年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的全球排名跃升至第8位,“广深港创新集群”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科技集群百强中连续四年排名第2位,广州正逐步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围绕创新链条全面提速,各项指标全方位提升 (一)科技投入结构持续优化,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科学发现反映区域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由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内部支出、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每万名研究人员高被引论文数和省级科学技术奖4个二级指标构成。2022年该指标得分为109.37分,年均增长4.68分。近年来,广州持续加大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优化实施市校(院)企基础研究联合资助计划,完善基础研究人才梯队支持体系。2022年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内部支出达到120.97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为12.2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7%);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增长快速,居全国前列;省级科学技术奖达到143项,同比增长6.72%。广州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极大推动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区域创新潜力进一步提升。 图1.广州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指标得分情况 (二)高能级创新平台功能充分展现,技术发明量质齐升 技术发明指标反映区域创造新产品或新技术的能力,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和技术合同成交额4个二级指标构成。2022年该指标得分为125.67分,年均增长12.84分,发展增速较快。近年来,广州加速壮大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应用示范及产业化。2022年,实验室、创新中心、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2821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比增长245家,创历史新高;广州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62.85件/万人,同比增长26.94%,增幅在20个指标中居第三;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645.54亿元,同比增长9.63%。广州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技术发明水平持续提升,科技成功转移转化效果显著。 图2.广州技术发明二级指标得分情况 (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高水平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产业发展反映区域产业的发展情况,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高新区营业收入占GDP比重4个二级指标构成。2022年该指标得分为103.68分,年均增长1.84分。近年来,广州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布局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2022年,广州“四上”高新技术企业以占“四上”企业1/7的比重,提供了“四上”企业近3成从业人员岗位,贡献了“四上”企业近1/6的增加值;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挑起广州高质量发展“大梁”,增加值占比持续提升;高新区发展持续向好,营业收入占GDP比重高达52.17%。科技创新引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 图3.广州产业发展二级指标得分情况 (四)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汇聚,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人才支撑指标反映区域的创新人力资源投入强度,由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高被引科学家数、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和每万常住人口在校研究生数量4个二级指标构成。2022年该指标得分为121.57分,年均增长10.79分,发展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广州深入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大力引培高精尖人才,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2022年,广州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为163.55人年/万人,同比增长24.89%;高被引科学家58人,同比增长41.46%,增幅在20个指标中居第一;每万常住人口在校研究生数为86.26人,同比增长11.37%,人才储备进一步强化。广州出台各类引才聚才政策,人才集聚效应成效明显,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图4.广州人才支撑二级指标得分 (五)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激发 生态优化指标反映区域创新活动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情况,由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年末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数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4个二级指标构成。2022年该指标得分为134.39分,年均增长17.19分,改善最为显著。近年来,广州不断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2022年,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43%,创新近十年来最大增幅,是全国唯一实现连续9年稳定增长的一线城市,较上年提高0.31个百分点;创新创业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省、市获奖企业总数迅速增长,年末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持续增长;精准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约为2020年的1.8倍,同比增幅在20个指标中居第二。广州生态环境优化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潜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 图5.广州生态优化二级指标得分情况 全市各区奋勇争先,因地制宜创新发展 随着全市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推进,2022年广州各区整合优质科技创新要素,整体创新水平实现显著提升。黄埔区科技创新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综合得分居全市第一,多项科技创新成绩表现亮眼,9项指标得分均居各区之首;天河区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综合得分居全市第二,技术合同成交额居全市第一,7项指标进入全市前三;南沙区创新发展势头较强,综合得分居全市第三,R&D经费及研发人员投入较大,3项指标进入全市前三;番禺区产业发展和平台建设表现优异,产业高质量发展居全市第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新平台建设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指标得分均居全市第三;海珠区产业发展质量水平提高,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居全市第三,科技创新成果丰富且市场化程度较高;增城区科技创新力量持续增强,财政科技支出居全市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居全市第四;白云区创新驱动成效较为显著,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幅领先其他区,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平稳推进;花都区创新发展潜力较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排名全市第二,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排名全市第三,科技创新资本、人力投入较大,后劲较足。越秀区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较多,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市第三,专利产出居全市第二;从化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居全市第四,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居全市第五;荔湾区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产业高质量发展得分在全市排名第五,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较快。 报告也显示出广州有待提升的几个方面,例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等指标增长缓慢。同时,省级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每万从业人员中R&D人员全时当量、每万名研究人员高被引论文、每万“四上”企业法人中“四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指标近年来增长不稳定。未来,广州需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将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通讯员/邓健 责任编辑/刘秀
湾区科技观察 264 2024-03-27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而近日第一个AI程序员发布,更是引发“AI会否取代码农”的热议。特别是在大模型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大模型的自动生成代码、自动代码纠错等功能不断强化,其出色的代码生成和理解能力可以极大提高软件开发效率,甚至直接代替人类完成很多编码任务。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特别是软件类人才的教育或将面临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因应新形势与新问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广州学术委员会于3月24日举行“‘人工智能+’时代下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培养何去何从?”特别技术论坛。此次论坛围绕“‘人工智能+’行动下,社会对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需求趋势”“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变革?”“未来最值得学习的专业,你会建议是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吗?”等议题展开思辨,探讨“人工智能+”行动将给高校教育教学特别是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培养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为高校软件工程类人才培养和人员能力提升提供有益建议。 此次论坛由CCF主办,YOCSEF广州学术委员会承办,YOCSEF广州主席龙锦益(暨南大学)和YOCSEF广州候任学术秘书陈俊颖(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担任执行主席,广东朝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此次论坛提供了赞助支持。论坛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黄敏副院长、TCL实业软件工程中心系统技术中心曹捷总监、华南师范大学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沈映珊副院长作为引导发言嘉宾,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黄翰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林智勇副院长、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张子臻副教授作为思辨嘉宾。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罗国伟,YOCSEF总部AC委员东昱晓(清华大学),YOCSEF广州往届主席黄书强(暨南大学)、黄栋(华南农业大学),YOCSEF广州优秀AC委员刘雷(广东科技报社),YOCSEF广州现任主席龙锦益(暨南大学),候任主席李冠彬(中山大学),现/候任副主席刘同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苏申(广州大学)、黄培涛(唐邦信息科技),现/候任AC委员/委员刘伟莉(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胡建芳(中山大学)、陈俊颖(华南理工大学)、刘琼(广东朝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李雯霖(广东财经大学)、王子佳(广州大学)以及来自广东地区多所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共4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在论坛开幕环节,首先由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罗国伟致辞。罗国伟指出,在当前时代趋势下,开展“‘人工智能+’时代下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培养何去何从?”论坛的意义重大,期待此次论坛的展开能激发更多针对我国计算机软件类教育的讨论及思考,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精尖人才,并预祝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图1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罗国伟致辞 随后,广东省本科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黄翰教授也做了致辞。黄翰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编程工具相继出现,软件开发开始进入低代码、轻代码,甚至无代码的时代,而目前高校培养的计算机软件类人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本次论坛召开具有重要意义。 图2 广东省本科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黄翰教授致辞 接着,YOCSEF广州主席龙锦益对YOCSEF文化做了简要介绍,分别介绍了YOCSEF的含义、理念、分论坛以及YOCSEF广州的特色文化等内容。 图3 YOCSEF广州主席、论坛执行主席龙锦益对YOCSEF文化做简要介绍并主持引导发言环节 在引导报告环节,首先由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黄敏副院长以“‘人工智能+’时代下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讨”为题,讲解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从ChatGPT出发,介绍了当前国内外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指出高校教师不能低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要重新审视“教什么”和“怎么教”等问题,积极做好智能化时代人才培养转型的准备。黄敏给出了正确理解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内在关系、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三个措施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对计算机软件类教育的冲击。 图4 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黄敏副院长做引导发言报告 TCL实业软件工程中心系统技术中心曹捷总监以“架起软工人才培养的桥梁”为题,深入阐述了企业对软工人才的具体需求,提出企业除了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和专业能力外,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分析思维等整体素质能力。曹捷提及人工智能发展下的人才培养变化,低代码平台的出现对学生就业趋势带来的改变,未来新技术领域和知识复合型人才将供不应求。建议高校加速产学研链路形成,通过推行实践导向实训课程、校企合作与企业讲师引入策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图5 TCL实业软件工程中心系统技术中心曹捷总监做引导发言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沈映姗副院长以“AI+时代下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办学质量提升探索”为题,阐述了AI时代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并指出其痛点在于高校培养目标不明、知识结构滞后、实践能力不足等方面。进一步,沈映姗从育人理念、办学路径、教学模式、学习范式、评价方式五个方面进行了对计算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探索,并以华南师范大学阿伯丁学院人才培养为例讲述了具体应对对策。 图6 华南师范大学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沈映姗副院长做引导发言报告 图7 论坛为引导发言嘉宾颁发感谢状 在引导发言报告之后,论坛进入思辨环节。会场嘉宾围绕“‘人工智能+’行动下,社会对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需求趋势”、“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变革?”、“未来最值得学习的专业,你会建议是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吗?”等三个议题展开了深入思辨。 图8 论坛执行主席陈俊颖介绍论坛思辨嘉宾并主持思辨环节 图9 热烈的思辨现场 议题 1:“人工智能+”行动下,社会对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需求趋势 衍生议题 1.1:新时代下,计算机软件类专业会否继续成为热门专业? 衍生议题 1.2:对计算机软件人才能力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会否对现存的人才梯队进行重塑? 衍生议题 1.3: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开发教育在大模型时代的价值如何重塑? 在社会对计算机软件类人才需求趋势方面,企业界的嘉宾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社会和企业更重视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精于编程的人才。TCL实业软件工程中心系统技术中心曹捷总监提到近年来很多公司的研发部门会招一些非计算机软件类专业的学生来进行市场需求分析、产品质量分析类工作,但他们也较难跟开发人员对接,而目前的软件类人才又缺乏软件质量、需求提取、质量分析等方面要求,存在矛盾。 在计算机软件类专业是否继续会成为热门问题上,部分嘉宾从辩证角度出发,认为该专业的热度是增量和减量并存的。YOCSEF广州往届主席、华南农业大学黄栋副教授指出,计算机软件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从增量和减量来方面来考虑,未来从事初级代码开发的人员需求或因被替代而减少,是减量;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也会产生新的交叉领域及就业岗位,是增量。从大趋势来说,增量应大于减量,计算机软件类专业未来还会是热门的专业。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黄翰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及自动化代码工具的出现,就会有新的岗位要求出现,导致传统软件开发岗位的需求下降,而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岗位需求增加。 也有部分嘉宾认为,计算机软件类热度正在下降。广东财经大学许波副教授指出,这两年,软件工程的热度已经开始出现下降,在行业内也出现了软件工程的就业率下降和薪水降低的现象,类似于前端岗位和后端岗位未来将会被AI逐渐取代,建议高校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可以考虑往工业软件开发去发展。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林智勇副院长提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处于中间层次的院校的学生需求就业形式受高层次院校人才和职业专科人才挤压,导致就业形势下降。 在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开发教育在大模型时代的价值如何重塑这一问题上,部分嘉宾觉得现有的培养体系需要变革,增加学生的实践实习时间,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黄翰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行动下,社会对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人才培养的权重应该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偏移,加强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教育,提高实训在教学中的占比。华南师范大学沈映珊副院长表示同意黄翰教授的观点,提出我们的培养模式应该要思考给课程体系做减法,让专业培养朝实践的方向发展,给学生更多的到企业实习机会。YOCSEF广州现任副主席、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刘同来副教授表示,正如引导报告中所提及,真正的代码实现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只占到20%,自动编程工具虽然能够写出优质的代码,但其他过程却未必能够做好,因此,软件工程的培养要朝着其余的80%去倾斜。 议题 2: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变革? 衍生议题 2.1:大模型具备强大的智能推理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技能从而满足社会的新需求? 衍生议题 2.2: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方式应当如何调整? 衍生议题 2.3: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如何创新? 围绕此议题及衍生议题,与会嘉宾分别从不同的层面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林智勇副院长提出,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应该朝加强数理基础和智能工具使用的方向去探索,但变革在实际落地中会存在困难,解决变革落地困难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方向。另一方面,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不能只从一个学校或机构组织的层面去考虑,还需要国家、教职委和教育部等政策的支持,当前国家对高校专业教学的管理比较规范化,这对于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较不友好。 对此一些嘉宾认为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因材施教。YOCSEF广州往届主席、华南农业大学黄栋指出,现阶段不同院校的相同专业,培养方案往往较为相似。未来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分类培养,既包括不同院校之间的培养分类,也包括同一院校的培养分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郭建军副教授认为,计算机软件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变革可以从解决供求平衡的角度去思考,充分考虑中等层次学生的求职困境。同时,郭建军还提到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生成式大模型可以用来作为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达到企业需求的工具。 一些企业界的嘉宾认为可以建议校企合作的平台,形成产教研一体化培养体系。广州星网技术有限公司韩炜总经理提出,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双向难题。定制化、行业化的软件工程人才是企业所期望的。头歌平台李宇翔总监以建房子和修房子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指出变革后的培养体系需要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因材施教,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让企业界跟高校可以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平台,从而将企业界的技术跟高校教育结合起来。 此外,YOCSEF广州现任主席、暨南大学龙锦益教授则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企业对单纯编程的人才需求量将会下降,高校的对人才培养的变革应该不单止从编程的角度去变革,应该往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去调整。可以从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在课程上植入逻辑分析能力等两个方面入手。 议题 3:未来最值得学习的专业,你会建议是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吗? 针对这个议题,与会嘉宾都认为计算机软件类专业未来是值得学习的,在“人工智能+”时代下,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将会是人工智能的基础,以多学科融合交叉的形式活跃于各个领域。广东朝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刘琼总经理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未来很多企业都需要跟计算机做交叉融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因此人工智能还是值得学习的。中山大学张子臻副教授结合自身从小就是接触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年来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和中小学生信息学教育工作的经历,建议未来计算机专业仍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个专业。张子臻同时指出,计算机软件类专业仍将是热门专业,但未来高校在培养计算机科学人才是应该因材施教,给学生分类和定位。广州唐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黄培涛总经理表示,现在我们的计算机软件类专业跟以前相比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而不会被消灭,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交叉领域中,未来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亦是如此,因此该专业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和发展。 同时,与会嘉宾均认为未来计算机软件类专业的学生需要除了学好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综合自身综合能力。广东财经大学信息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黄元南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下,除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开始自己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建议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专注于编程能力,还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与论坛的每位嘉宾都对本次论坛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论坛思辨现场讨论热烈。 图10 论坛为思辨嘉宾颁发感谢状 YOCSEF总部AC委员东昱晓副教授对论坛进行了总结。首先,他再次强调了在这个时间点开展此次论坛议题的探讨,对于我们国家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关切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并再次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接着,他指出未来有可能计算机科学有可能会成为从中小学开始就需要接触和学习的技能,以提升中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最后,他认为当前国内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培养应该更多向软性的计算思维能力去思考。此次论坛历时近四小时,最后在一片轻松而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图11 YOCSEF总部AC委员东昱晓副教授做论坛总结 图12 论坛嘉宾合照
CCF YOCSEF广州 315 2024-03-27
2024年3月24日,YOCSEF“广州文化交流与精神探索”CLUB活动在广州顺利举办。YOCSEF广州往届主席黄书强(暨南大学)和黄栋(华南农业大学)应邀出席,YOCSEF广州现任主席龙锦益(暨南大学),现任AC及委员李冠彬(中山大学)、苏申(广州大学)、刘同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黄培涛(广州唐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姚恩义(华南理工大学)、胡建芳(中山大学)、刘伟莉(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乐杰(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沈颖(中山大学),候任AC委员陈俊颖(华南理工大学)、刘琼(广东朝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陈炳丰(广东工业大学)、李雯霖(广东财经大学),以及赵甜芳(暨南大学)和杨志伟(暨南大学)等十余人参加交流,广东朝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赞助支持。 黄书强做分享报告“YOCSEFer文化品味、精神追求及素质养成”。他从几个最近感悟开始谈起,回顾了在YOCSEF及CCF的多个经典活动,进而引出对CCF YOCSEF文化的认识,包括YOCSEF的初心和形象、素质要求、思想来源、能量来源和能力培养等,最后与大家以“眼中有光,心中有爱。思考有道,行动有力”共勉。 图1 黄书强做分享报告 黄栋则以“临江借诗,谈谈YOCSEF来时之路”进行分享。他通过偶遇、互联、初试、融入、思辨、友谊、情怀七个篇章来分享自身的YOCSEF经历,详细介绍了自我定位、年度计划指导和审核、论坛思辨方法等多方面的YOCSEF文化细节,最后总结成“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关于友谊、胸怀、未来的诗。 图2 黄栋做分享报告 在两位老主席分享经验后,其他与会人员轮流发言,提出了“如何寻找思辨冲突点”,“执行主席如何控场”,“如何走出广州”,“怎样打造科普系列论坛”等一系列问题。围绕这些议题,与会者们积极交流,纷纷贡献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整个活动现场,互动不断,讨论热烈,思维火花迸发。 此次活动不仅加强了YOCSEF广州往届与现任AC之间的文化互动,传承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为YOCSEF广州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提升论坛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展望未来,YOCSEF广州将继续坚守“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成员能力”的定位,不断创新发展,策划更多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活动,为学者、企业家和各界青年精英提供一个展现才华、碰撞思想的优质平台。 图3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CCF YOCSEF广州 106 2024-03-27
2024年3月27日,爱思唯尔 (Elsevier) 重磅发布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榜单。此榜单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的统计来源,采用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 爱思唯尔发布“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不仅致力于系统性地展示中国科研领域的人才分布现状,而且精准呈现各机构、高校优势学科构成及学术影响力,以及在关键技术研究和各重点领域的顶尖人才。 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上榜共计5801人,来自496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了教育部10个学科领域、84个一级学科。 <<< 查看完整榜单,获取“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全榜单 >>> 基础数据提取使用了进一步优化并更新后的爱思唯尔教育部一级学科分类映射(已覆盖111个学科),使得中国学者的学科归属、学科表现等方面的数据更加直观地、系统性地得到了展现;(如:其中工学:37个细分方向,理学:13个细分方向,医学、农学:9个细分方向等) 且让更具中国区域特色的细分学科领域中有卓越表现的学者进入到大家的视野中。 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采用多种指标,展示了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学术或科研领域的影响力,帮助学者建立学术声誉,榜单呈现基于Scopus学者档案,承载了学者稳扎稳打的多年学术历程,可视化的被引用、被提及数据,让代表高水准选题判断力的课题内容和学术成果,被细分领域内的圈层以及更广泛的学术界和相关行业所认可,为打造独具辨识度的自身学术声誉和个人标签,扩大在学术圈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榜单反映出的优秀选题方向和研究方法,不仅是高校/机构学科实力、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也为吸纳培养高质量人才、促进与国内外顶尖研究团队合作,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2023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所属机构中,中国科学院拥有最多的高被引学者,共537位。 高校中,共有10所大学的高被引学者数量超过了100位,分别是清华大学(266位)、浙江大学(233位)、北京大学(201位)、上海交通大学(193位)、复旦大学(141位)、华中科技大学(125位)、武汉大学(110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9位)、南京大学(107位)、中山大学(107位)。 入选的学者共分布在84个不同的学科,其中化学学科高被引学者最多,共446位;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均超过了200位。 中国高被引学者从纯论文影响力的角度的遴选学术人才,标准客观统一,有利于视角多元地看待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今年也将继续被采用为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重要评价指标。 【艾思科蓝】一站式科研学术服务平台,致力于在学术交流、科研服务、科研教育、产学研协同领域为客户提供高效解决方案和服务,构建一流的科研学术交流生态圈。可领域(官方正版授权)iThenticate 查重优惠~ 【论文辅导一对一】 从选题方向、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写作与修改等全程辅导,我们拥有48000+全球智库专家,6000+出版渠道,专注于为大学生、硕博研究生科研人员提供各类科研提升服务,帮助学员全方位提升科研能力。
各相关单位及个人: 为畅通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技术人才有序流动通道,助力粤港澳工程技术人才发展,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神,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行业组织有序承接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具体认定工作实施办法》和中国科协、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广东省计算机学会、澳门电脑学会,决定开展“2024年度粤港澳大湾区粤澳计算机类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评价(第六期)工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资格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计算机类工程师水平评价体系,促进计算机领域人才的成长,多渠道评价举荐人才。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时间 2024年3月25日至2024年4月25日 二、受理级别 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三、受理专业领域 广东省受理专业: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工程(包含: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 数据安全等)。 澳门地区受理专业: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工程、资讯科技。 四、材料提交 请访问网址http://39.108.169.193:2016/进行注册和登录,注册登录系统后点击“职称评审—个人申报—申报”,从申报入口进去填写提交申报材料: 1. 网上材料提交:请根据附件一及附件二文件,在申报系统上填写提交申报材料及上传附件。 2. 提交材料并缴费后,等邮件通知再通过将纸质材料盖章签名件一式一份连同附件装订,请邮寄至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广东省申请人)或澳门电脑学会(澳门申请人)。 五、评价与发证 由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与澳门电脑学会共同组织评审专家对申请人员进行评价,对通过评价人员颁发粤澳两地计算机类工程师评价证书,即一评二证。 六、广东省评价费用 申报人员提交材料后缴纳培训考试费及专家评审费两部分费用。 (一)培训及考试费 培训及考试费1860元。 注: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参与评审,考试不合格或该次评审不通过的申报者,在两年内再次申报,无需重复交培训费。 (二)申请技术资格评审费 申请正高级工程师评审费1950元/人,高级工程师评审费1650元/人,工程师评审费1400元/人,助理工程师评审费500元/人。 七、澳门评价费用 申报人员提交材料后缴纳培训考试费及专家评审费两部分费用。 (一)培训及考试费(澳门币) 培训及考试费2112元。 注: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参与评审,考试不合格或该次评审不通过的申报者,在两年内再次申报,无需重复交培训费。 (二)申请技术资格评审费(澳门币) 申请正高级工程师评审费2340元/人,高级工程师评审费1980元/人,工程师评审费1680元/人,助理工程师评审费600元/人。 八、申报流程 联系方式 广东联系方式:广东省计算机学会评审会办公室 联 系 人:杨过,020-83561784,13824468800(微信) 电子邮件:83533315@qq.com 邮寄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连新路171号3号楼104室 澳门联系方式:澳门电脑学会 电子邮箱:eng.app@mcs.mo 邮寄地址:澳门欧华利街7-7B慧华阁15楼C座 扫二维码,添加工作人员进群咨询: 广东省计算机学会 澳门电脑学会 2024年3月25日
2024年3月12日下午,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在广州组织并主持召开了由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与南方电网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电力智能客服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评价会。 评审现场 此次评价会采用现场评审的会议方式召开,由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主持召开该项目评价会。本次项目评价委员会由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省公安厅、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等单位的7位专家组成。 会后合影 项目研究了在线客服系统、智能IVR、智能质检、智能客服辅助、智能知识库等关键技术。基于这些技术,研发了一套电力智能客服系统,实现了AI技术在电力客服场景中的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创新包括构建“五位一体”的智能客服体系、支持多语种的智能客服、高频场景全覆盖的智能客服,实现电力客服“机器代人”,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项目成果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软件著作权22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发表论文14篇。 项目自主研发了语音语义分析、情绪识别等先进技术并形成广泛应用,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尊敬的学会会员及业界同仁: 今天,广东省工业软件学会迎来两周年的共喜时刻。两年的风雨兼程携手在工业软件的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同见证了知识传播、技术突破和成果车每一个重要时刻。 展望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完善会员服务,强化国内外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深远的影响。 我在此向一直以来给予我们无限支持与信任的会员、业界同仁以及各级领导表达最深切的感激之情。衷心感谢大家的陪伴与努力,让我们继续携手并肩,迎接挑战,捕捉时代机遇,共同推动广东省乃至全国工业软件产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程良伦会长 2024年3月25日 来源:广东省工业软件学会 责任编辑/刘秀
湾区科技观察 312 2024-03-25
湾区时讯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公布《2023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名单》,广州众山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山精密”)成功入选5G工厂试点项目,在智能制造与数字智能化的成果获得国家级权威认可。 5G融合 推动工厂数字化转型 基于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众山精密打造了“众云智造”体系,通过工厂生产、供应、销售、质量、管理、物流、安全方面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结合,率先解决国内矩形断面双金属复合型材等的材料生产的加工工艺监测、智能质量检控、设备调机及预测性维护、生产进度调度、自动化包装、供应链协同等全过程数字化生产管理的系统和应用能力构建问题,大大提高了产品成材率及缩短生产工序流程,填补了广东省在高端金属异型材在3C结构件应用的空白。 同时,通过“众云智造”还实现了工厂的“产品高端化、产线智能化、工艺数字化、装备自动化、过程可视化、制造绿色化、决策智能化、服务职能化”,生产类设备投产率提高了10%,质量检测效率提升了35%,送检样品数据可追溯率达到100%。 拥抱工业互联网 推动产业生态升级 自2018年起,众山精密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方面的工作,利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聚焦以数字化示范企业作为牵引的核心企业,赋能制造升级和绿色发展,实现降本提质增效,为实现新质生产力提供澎湃动能和数字支持。 据介绍,未来众山精密将以数字化为引领,通过“众云智造”平台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扩展,进一步打通各数据域之间的数据交互接口,实现基于行业级智慧工厂的设备运行监视、生产资源和业务调度的一体化管理,为新材料行业注入新技术和新活力,助力行业全链条“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刘秀
湾区科技观察 278 2024-03-24
扬科技创新之帆 启青春梦想之航 湾区时讯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其基础和先导依靠教育先行,通过科技创新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与会领导嘉宾共同启动大赛 3月23日,第39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隆重开幕。大赛组委会副主任、秘书长、省科协党组成员华旭初 主持开幕式。大赛荣誉科学顾问、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省科协名誉主席谢先德,大赛组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席陈勇,大赛组委会副主任、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外专局局长劳帜红,团省委兼职副书记王屹,深圳市科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林祥,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练聪等主要领导,大赛组委会成员,大赛评委会专家,各地市有关负责人、各代表队领队、全体参赛师生以及新闻媒体记者朋友,约800人参与此次开幕式,超万人次进入会场参观。 开幕式现场 深圳市科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林祥致欢迎辞,他欢迎各代表队从全省各地奔赴深圳宝安参加此次科创盛会,希望大家能够尽情享受此次省级赛事为大家搭建的展示舞台。大赛组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席陈勇致开幕词。陈勇主席表示,此届大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他对科技创新富含热情和追求的参赛者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由衷的赞美,对为本届大赛各项工作无私奉献的评委和工作人员、志愿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大赛荣誉科学顾问、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省科协名誉主席谢先德接着致辞。谢院士表示,我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成为发现和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衷心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不负韶华,保持探索未知的科学兴趣,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用科学梦丰富人生梦,扛起振兴国家科技事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大旗。最后,与会领导共同为大赛开幕仪式按下启动装置。 开幕式活动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彩色凤凰+飞龙在天”“非遗醒狮”等中华传统文化与科学智能技术的完美融合为大家带来精彩绝伦的暖场表演。不仅如此,还有科学教育讲座、科学体验、科学沙龙、科普课堂、学生作品公开展览等校内活动,以及赴高校、高新技企业参观等校外活动。 大赛现场 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办于1982年,至今40多年历史,是目前面向广东省中小学生规模大、层次高、最具示范性和导向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本届大赛以“创新·体验·快乐·成长”为主题。经各地级以上市和省直属学校评选推荐、各级评选,参加本届科技创新大赛终评展示环节的共有来自22个代表队500余名师生参赛,共计304项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100项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和15名“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候选人参加终评展示活动。优秀作品将推荐参加2024年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本届大赛除按参赛项目评选表彰一、二、三等奖外,组委会、企事业单位还设15项专项奖,将从学生全天的作品展览中评选出其中十项专项奖。学生作品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现场互动热烈,气氛活跃。 与会领导给参赛选手鼓劲加油 白天,主题丰富、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科学体验活动在篮球场科学工坊如火如荼地进行。各参赛科技辅导员则前往宝安科技馆、各学校、高新企业等实地参观学习,体验科技为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等带来的便捷、思考。晚上,会场为中学生设置了活跃思维、积极动脑的科学沙龙活动,为小学生设置了动手实践、沉浸体验的科学创意时间活动。师生们从精彩纷呈的活动中尽情收获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精神,提升了科学素养。 与会领导嘉宾在新安中学崇博楼前合影留念 宝安教育立足宝安区作为“黄金内湾”重要支撑极、深圳都市圈核心区的定位,落实区委区政府“把教育打造成宝安一张靓丽名片”的指示,结合宝安产业特色,以 “跳出教育看教育”的理念,实践科创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以“科学思维”+“工程能力”为抓手的“1+2+3+n+N”的宝安SEE(Science+Engneering+Education)科创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学以致用”型科创人才。 责任编辑/刘秀
湾区科技观察 257 2024-03-23
转载自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新闻: https://www.bnrist.tsinghua.edu.cn/info/1107/3162.htm 2023年12月19日下午,清华大学-北京科蓝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先进智能数据库联合研究院(简称“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揭牌仪式后召开了首届清华大学-北京科蓝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先进智能数据库联合研究《2023先进智能数据库前沿论坛》。论坛由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春晓、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勇共同主持。 原邮电部/原信息产业部吴基传部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倪光南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原系主任周立柱教授致辞,表达了数据库作为核心基础软件的重大意义,并对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和殷切希望。 吴基传部长 致辞 吴基传表示,当今世界从互联网产生以后进入了一个智能化时代;近几年来,技术在不断进步,包括AI技术、区块链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元宇宙、虚拟现实等等;要研究数据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能够发展什么?能够运用什么?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方便,但是方便和安全这是一对矛盾,是统一的对立,如何解决又要方便又要安全;此刻这样一个论坛,其立足点是非常正确的,站到了现代数据库和大数据研究的前沿;智能是智慧的能力,通过智慧在认识客观世界,形成知识,从知识中间创造产品,产品以后再认识、再进行深度的挖掘,这样螺旋式的上升;对参加这次会议的专家、学者、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祝贺我们这次论坛圆满成功! 倪光南院士 致辞 倪光南表示,今天数据库作为数据的核心基础设施变得越来越重要,数据库上托应用、下联基础设施,是IT系统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数据库的稳定决定了系统的可靠性;近几年各种创新技术和产品涌现,大大促进了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在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中,我们看到了重要的技术趋势,比如云原生数据库技术、分析型和交易型混合的数据库技术、分布式关系数据库技术、图数据库技术、内存数据库技术、还有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的结合等等;这些数据库技术的前沿趋势和快速应用,为国产化数据库生态的构建、创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为此,未来我们要注重加强数据库技术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多领域的融合,学习国际先进技术经验,推动国产化数据库技术的高质量发展;当前,发展国产化数据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产化数据库不仅要求技术的国产化,更要求我们构建起完整的国产化生态和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等环节,顺应科技发展潮流、产业共谋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希望你们能够担当中国数据库技术与全球的协同发展,我们的数据库产品不仅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能走向世界服务全球的用户,为全球协同创新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周立柱教授 致辞 周立柱表示,刚才我们见证了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的成立和揭牌仪式,与此同时,我们这个先进智能数据库前沿论坛今天非常有幸能够请到多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数据库及相关技术的进展,我和大家都非常期待;近年来,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发展的非常快,以非线性的、指数速度加速;尤其是在数据库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云技术等等对数据库领域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如何把这些技术结合起来推进数据库技术和信息技术进展,需要我们了解各个领域不同的发展动态。 论坛包括4个主题报告,依次由沈昌祥院士主讲《开创安全可信数据智能存储新生态体系》、樊文飞院士主讲《基础软件筑造全球数联底座》、李国良教授主讲《数据库发展趋势与挑战》、王安京董事长主讲《知识产权强国-数据库的国产化和国际化》。 (1)沈昌祥院士 主题演讲:《开创安全可信数据智能存储新生态体系》(2)樊文飞院士 主题演讲:《基础软件筑造全球数联底座》(3)李国良教授 主题演讲:《数据库发展趋势与挑战》(4)王安京董事长 主题演讲:《知识产权强国-数据库的国产化和国际化》 沈昌祥在演讲中指出,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万物互联,网络攻击将从数字空间延伸到物理空间,对网络安全提出严峻挑战,必须有效应对垄断网络空间霸权威慑,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大数据具有多源异构、非结构化、低价值度、快速处理等特点,随着海量数据的进一步集中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安全成为大数据快速发展的瓶颈;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则是在实施计算、运算同时,并行进行动态的全方位整体防护,使得能完成计算任务的逻辑组合不被篡改和破坏,达到预期的计算目标;一定要抢占数据库软件等核心技术制高点,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国产数据库向可信架构转型发展,通过全程管控、技管并重,维护我国自主信息系统的安全,进而保障我国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樊文飞在演讲中指出,基础软件对筑建全球数联底座的作用重大;并结合数据交易需要解决的问题,分享了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研发的三款数据管理系统及应用:采石矶系统,用于数据质量的纠错、补强和合规检查,现应用于银行、运营商、物流企业以及上海数据交易所;崖山系统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包括银行、交通、能源等;钓鱼城系统智能分析引擎,能够自动发现实体间的关联、因果关系、及智能推荐,已应用于药物发现、电池制造、网络安全、金融风控等等;三款系统覆盖了数据治理、管理和分析的全链条。 李国良在演讲中指出,数据库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包括新型数据库系统与技术、数据科学和数据库生态建设等方面;未来数据库将向云原生、分布式、端边云和AI原生方向发展;多模态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隐私计算是当前数据库研究的重要方向;数据库生态建设是当前IT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加强国产数据库的发展,降低数据库卡脖子问题;国产数据库生态建设需要研发评测方法和工具,构建多方参与、密切互动、持续成长的社区,培育包括用户、产业链厂商、研发梯队的社区队伍。 王安京在演讲中指出,知识产权定价现在国内确实还跟不上行业的发展,尤其是软件产品;希望通过数字产权、数据产权的定价在法律规范方面再上一个台阶,这样我们国家从低端人力密集型的发展,就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银行交易系统对于数据库的要求是很高的,我们的目标,不再是基于开源数据库,而是中国自己掌握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数据库;科蓝现在的SUNDB数据库已具有很好的推广基础,是面向高端金融交易级的数据库。主要客户将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如金融、电信、交通和国网等行业的核心业务系统,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替代;将来也敢于向全世界的客户,发放知识产权许可证,我们相信,和清华大学的合作将取得成功,为知识产权强国奠定基础做出贡献。 本论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先进智能数据库技术研发领域的学科交叉,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从根技术突破打造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高端闭源数据库,实现进入国际前十名的中国原创自主品牌商用数据库目标。 2023先进智能数据库前沿论坛现场 来自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业界同行、用户单位、和相关媒体的近1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3月15日,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DEAI2024)在广东科技学院松山湖校区召开。中外专家、学者和优秀论文作者就“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议题分享新研究成果,探讨本领域关键性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点击图片查看会议详情】 本次大会由广东科技学院联合澳门中西创新学院、大湾区产教联盟、广东博思云科教技术有限公司主办,广东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大湾区产教融合研究院、东莞市社科名家陈标新数字经济工作室、AEIC学术交流中心共同承办,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跨境电子商务工作委员会、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联合会数字经济与跨境电商专委会、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研究分会、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会协办。 来自澳门中西创新学院、菲律宾莱西姆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会、东莞市社科院经济研究中心、苏州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40余家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师生以及来自大湾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类企业代表160余人现场参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湘潭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20余所知名高校师生与社会各界人士7000余人线上参会。 大会开幕式 (大会主席、大湾区产教联盟执行会长、广东科技学院副校长陈标新教授致开幕辞) 大会主席、大湾区产教联盟执行会长、广东科技学院副校长陈标新教授致开幕辞。他表示,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人工智能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驱动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两个领域的交叉,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了一个无比广阔的研究与创新平台。广东科技学院、澳门中西创新学院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他希望通过这次大会,分享前沿的学术思想和成果,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主旨报告 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赵文兵教授,大会主席、武汉大学罗教讲教授,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胜利教授,广东省电子商务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王和勇教授,电子科技大学任彦之副教授等五位专家在大会上作主旨报告。主旨报告环节由广东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田立伟教授主持。 (广东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田立伟教授主持大会主旨报告环节) 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赵文兵教授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的方式,发表题为“区块链:基本原理及其经济功能”的主旨报告。他系统介绍了区块链的基础概念、历史发展,以及其在经济功能上的作用,特别是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潜力和面临挑战。 (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赵文兵教授作主旨报告) 大会主席、武汉大学罗教讲教授发表题为“人工智能发展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转型”的主旨报告。他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科学革命的影响,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转型趋势。他提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引发深层的社会科学革命,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将从传统的计量转向计算范式。罗教授还强调,人工智能时代提供了中国提升国际社会科学话语权的历史性机遇,构建和创新解释中国经验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当下的紧迫任务这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会主席、武汉大学罗教讲教授作主旨报告) 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胜利教授发表题为“TPS可扩展区块链”的主旨报告。他详细分析了区块链的工作原理、基本性能限制,并提出了一种提高TPS的方法——无主体区块协议(BBP),旨在通过只传播区块链而预先验证交易来接近TPS的理论上限。此外,张教授还与现场观众探讨了与以太坊兼容的紧凑区块和通过混合紧凑区块协议(HCB)进一步优化区块链性能的可能性,解读了BBP方案的可行性。 (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胜利教授作主旨报告) 广东省电子商务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王和勇教授发表题为“人工智能在电商方面的应用”的主旨报告。他介绍了人工智能在互联网广告识别中的应用,探讨了人工智能给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变革。此外,王教授还阐述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网购平台的服务质量,以及个性化产品评论摘要的生成框架,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商行业中的巨大潜力和实际应用价值。 (广东省电子商务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王和勇教授作主旨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任彦之副教授发表题为“基于主动声波感知的移动设备隐式双因子认证研究”的主旨报告。他分享了基于主动声波感知的移动设备双因子认证研究基础,介绍了Proximity-Echo系统,并详细阐述了通过发射探测声波信号并接收回声来提取位置签名用于近距离检测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框架。此外,任教授还提出了一种新的能量损失补偿提取方案,以实现精确的近距离检测,并通过广泛的实验验证了所提系统的准确性和对抗中间人攻击及共位攻击的鲁棒性。 (电子科技大学任彦之副教授作主旨报告) 优秀会议论文作者口头汇报 本次国际学术会议共征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师生、企业代表关于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的论文182篇,经过严格审核累计录用95篇。大会选取了9名优秀会员论文作者进行现场口头汇报。其中,既有高校教师,也有知名大学在读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口头汇报环节由广东科技学院财经学院院长郝德鸿教授主持。 广东科技学院刘建老师作题为“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数字金融促进产业链创新机制研究”的口头汇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斐老师作题为“工业智能化与劳动力流动:基于广东实证经验分析”的口头汇报。 广东科技学院李宏老师作题为“基于供水管网数据仓库的空间数据挖掘研究与应用”的口头汇报。 广东科技学院彭瑾老师作题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政府服务效能影响因素研究”的口头汇报。 南京农业大学嵇筱杨同学作题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股票关联网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口头汇报。 广东科技学院刘立冬同学作题为“基于GM(1,1)模型的始兴县农业生产总值比重预测”的口头汇报。 菲律宾莱西姆大学周维同学作题为“数字经济预测模型探究”的口头汇报。 厦门理工学院惠振兴同学作题为“基于机器学习的古建裂缝检测方法”的口头汇报。 贵州大学李玲老师作题为“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实践路径研究——以贵州为研究案例“的口头汇报 大会闭幕式 大会主席、武汉大学罗教讲教授致闭幕辞。他表示,通过特邀嘉宾主旨报告、优秀论文作者口头汇报和专家答疑等环节,与会人员分享交流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观点与思想,为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带来高质量发展新思路。大会帮助与会人员开拓了更广阔的创新视野,有效催生了新质生产力,必将有效赋能了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 (大会主席、武汉大学罗教讲教授致闭幕辞) 会后,来自辽宁科技大学的曹莎老师接受访谈时表达了自己的心愿:“这次会议带给我们关于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新观点、新理念,开阔了视野。我希望大湾区产教联盟能把高水平学术会议带到东北去举办。” 大会共征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师生、企业代表论文182篇,经过严格审核累计录用95篇。通过现场主旨报告、口头报告、答疑等环节,分享交流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最新观点与思想,为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以及产教融合带来高质量发展新思路。获得了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赞誉。 关注更多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高录用检索快,会议主题涉及能源与环境、水利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机械自动化、材料与制造技术、经管金融、人文社科等主流学科。
湾区时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闫岩研究员团队在真菌直线型四环混源萜ochraceopones的生物合成与酶反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An Enzymatic Carbon-Carbon Bond Cleavage and Aldol Reaction Cascade Converts an Angular Scaffold into the Linear Tetracyclic Core of Ochraceopones”在线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助研李艳芹、硕士丛梦静为共同第一作者,闫岩、王俊锋与张长生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混源萜(meroterpenoids)是一类部分分子骨架来源于萜烯的天然产物,它们具有复杂多样的化学结构及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这些丰富的骨架结构既可能来源于萜烯部分多样化的重排与环化,也可能来源于其非萜烯部分如聚酮、吲哚、莽草酸等丰富的后修饰。因此其生物合成途径中可能蕴含了大量新颖的酶促化学反应机制,深入研究这些酶学机制将为我们创建具有新型骨架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药物先导提供基础。真菌直线型四环混源萜ochraceopones具有优异的抗病毒和抗炎活性,然而其由常见的四元折线型结构转化为独特的直线型结构所涉及的化学合成和酶学反应机制却极具挑战性。 研究团队早期从一株南极土壤来源真菌Aspergillus ochraceopetaliformis SCSIO 05702中分离得到了一类四环混源萜类化合物ochraceopones(化合物1-4,7)(J Nat Prod, 2016,79:59-65)。基于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定位了负责该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基因簇(图1),通过构建构巢曲霉异源表达体系,联合体外微粒体实验及蛋白表达,成功鉴定和表征了负责化合物ochraceopones形成的所有生物合成酶,并阐明了完整的生物合成途径(图2)。 图1. 直线型四环混源萜ochraceopones的生物合成基因簇 图2. 直线型四环混源萜ochraceopones的生物合成途径推测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证明了ochraceopones的线性四环骨架是由同一个折线型前体即ochraceopone E(7)衍生而来。通过体外氘水标记的微粒体实验,证实了化合物7生成16涉及的碳-碳键断裂反应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由多功能细胞色素P450-OchH催化完成。其通过将C13位羟基形成氧自由后促发C13-C14键断裂,而后通过羟基化形成十元环的中间体18,之后自发形成化合物16(图3)。 图3. OchH的功能表征 为了验证16作为真实底物的正确性,研究团队将16与基因簇内其余后修饰基因在构巢曲霉中进行了生物转化,并通过体外微粒体与蛋白的联合反应证实了该反应过程。结果显示,异构酶OchL通过催化分子内的羟醛反应将经过多步修饰的碳-碳键断裂形成的十元环重新连接,形成了一个新的碳-碳键而呈现出最终的线性四环化合物3(图4)。 图4. 三环到线性四环骨架ochraceopones的生物转化表征 然而,在异源表达及体外反应过程中,除了获得一系列不能被继续转化的途径副产物如化合物19、19’、21和23之外,均没有检测到反应的真正中间体(图4)。但是就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目前的生物反应体系中,随着氧化后修饰的多步积累,反应的真实底物在缺乏其后续生物转化酶的条件下无法稳定存在。肯定的是,根据分离到的一系列副产物及对其形成机制的推测,可以确定整个反应中间过程存在的真实性。 总之,本研究鉴定并表征了合成ochraceopones的所有生物合成酶,并证明了完整的生物合成途径。证实了ochraceopones类化合物是由OchHJGL催化的酶级联反应将常见的角四环前体合成独特线性四环骨架结构。其中,多功能细胞色素P450-OchH负责催化自由基形成并引发C-C键断裂和随后的C12的羟基化,然后OchJ催化C15羟基化和OchG催化C15-OH脱氢。最后,醛缩酶OchL通过催化分子内羟醛反应导致新的C-C键形成而构建最终的线性四环骨架。OchH和OchL的发现及其功能阐明将为寻找更多新的P450酶和醛缩酶提供途径。然而,由于OchL底物的不稳定性,可能需要通过合成更稳定的底物衍生物来进一步研究其催化机理。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南省科技计划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科技创新联合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卢嘉锡国际团队项目”和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Yanqin Li#, Mengjing Cong#, Wengui Liu, Xiufeng Zhang, Yiguang Zhu, Yongxaing Song, Wenjun Zhang, Hua Xiao, Yonghong Liu, Changsheng Zhang*, Junfeng Wang*, Yan Yan*. An Enzymatic Carbon-Carbon Bond Cleavage and Aldol Reaction Cascade Converts an Angular Scaffold into the Linear Tetracyclic Core of Ochraceopones. Angew Chem Int Edit,2024. doi.org/10.1002/anie.202403365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403365 通讯员/谢文燕 王沐众 徐晓璐 责任编辑/刘秀
湾区科技观察 275 2024-03-20
湾区时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喻子牛研究员团队,在香港牡蛎三倍体新品系培育方面获重要进展,发现香港牡蛎杂交型三倍体(四倍体X二倍体)对诱导型(CB诱导)三倍体在生长、存活率和可育性方面的显著优势,并成功进行了示范养殖证实;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水产领域专业期刊Aquaculture。 香港牡蛎是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大宗养殖贝类,2022年产量约为185万吨,占全国牡蛎产量的29%,不仅是广东海水贝类养殖业的重要支柱种,也是南海海洋牧场和牡蛎礁的主要组成成分。香港牡蛎三倍体应用是华南沿海牡蛎提质增效、种业升级发展中的重要途径。该团队自2013年开始专注牡蛎多倍体技术研发,前期已建立了牡蛎新型四倍体诱导和稳定群系构建的国内首个专利技术。 图1.牡蛎二倍体(2N)、诱导型和杂交型三倍体(3N-CB、3N-TD)制备原理 图 2. 2N、3NCB和3NTD的幼虫倍性组成和表型特征 此前国内尚没有关于杂交型香港牡蛎三倍体的相关报道。该研究对二倍体(2N)、诱导型三倍体3N-CB (2N♂×2N♀,抑制第二极体释放)和杂交型三倍体3N-TD (4N♂×2N♀)的生物性状(生长、存活、繁育特性和倍性组成)进行了跟踪比较研究,并开展了基因型和位点间的互作分析。结果表明:(1) 两类三倍体均比二倍体具有显著的生长、存活和不育性优势;(2) 杂交型三倍体比诱导型三倍体的卵裂率、D幼率和幼虫存活率更高,更适合于产业规模化苗种生产;(3) 杂交型三倍体比诱导型三倍体在养殖期生长更快、存活率和倍性的稳定性更高,具有更好的生产性能和产业化推广应用价值。团队还开展了香港牡蛎新品系(杂交型三倍体)的示范推广养殖,在广东阳江和广西防城港、北海等海域取得良好养殖效果,2项相关专利获得技术转化应用,有效提高了相关牡蛎种苗企业的经济效益。该研究得到了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和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资助。 副研究员秦艳平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张跃环和喻子牛为并列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4.740759 通讯员/谢文燕 王沐众 徐晓璐 责任编辑/刘秀
湾区科技观察 251 2024-03-20
湾区时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刘永宏、周雪峰团队和南方医科大学唐斓团队在海洋药物靶向治疗肾脏疾病研究中获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A novel marine-derived anti-acute kidney injury agent targeting peroxiredoxin 1 and its nanodelivery strategy based on ADME optimization” 在线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IF14.5)上,研究员周雪峰和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唐斓、教授涂盈锋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不仅包含具有药用潜力的天然产物,还包括广泛用于轻工、食品和医疗等行业的生物功能材料。海洋多糖在药物载体,特别是靶向药物递送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合作团队多年来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发现了一系列具有肾癌肾病治疗潜力的粉蝶霉素糖苷类新颖药物先导化合物(J Org Chem 2019, 84, 12626;J Med Chem 2019, 62, 7058;J Med Chem 2021, 64, 9943),特别是粉蝶霉素糖苷S14在治疗急性肾损伤中显示了良好的开发前景(Theranostics 2022, 12, 7158)。然而,由于靶向氧化应激的机制尚不清晰,且由于生物利用度原因,药物在肾脏分布不足,限制了粉蝶霉素糖苷作为治疗肾脏疾病的新药研发。 团队前期通过化学基因组学等手段,发现过氧化还原酶1(PRDX1)是调节受损肾脏氧化应激中的关键靶标。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S14通过与PRDX1的Cys83结合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并通过增加PRDX1核转位激活Nrf2/HO-1/NQO1通路来抑制氧自由基产生,从而在急性肾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 基于药物先导物的药代动力学和ADME/T成药特性分析,设计一种靶向肾脏受损部位的药物递送系统是肾脏疾病精准治疗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对海洋甲壳类动物来源的壳聚糖进行丝氨酸修饰和改造,构建了一种pH敏感的靶向肾脏损伤分子 (KIM-1)的自组装结构的聚合物胶体,包裹具有疏水链的粉蝶霉素糖苷S14,“精准投递”到肾脏受损部位,并在酸性的溶酶体环境中“定点释放”。该系统通过延长S14的血浆半衰期、改善药-时曲线、增加药物肾脏分布,减缓经药物代谢酶UGTs的生物转化,显著改善了S14的ADME和药代动力学性质,优化了粉蝶霉素糖苷作为治疗肾脏疾病先导药物的成药性。 综上,本研究利用修饰改造的海洋多糖大分子,构建海洋微生物来源药物小分子的靶向递送系统,阐明这个“高内涵”的海洋药物靶向治疗肾脏疾病的新机制并优化成药性,从而为肾脏疾病治疗提出新策略和特有的海洋智慧。 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国家药监局药物代谢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和广东莱恩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平台,得到了广东特支计划 “海洋药物研究开发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Ping Yu†, Tanwei Gu†, Yueyang Rao, Weimin Liang, Xi Zhang, Huanguo Jiang, Jindi Lu, Jianglian She, Jianmin Guo, Wei Yang, Yonghong Liu, Yingfeng Tu*, Lan Tang*, Xuefeng Zhou*. A novel marine-derived anti-acute kidney injury agent targeting peroxiredoxin 1 and its nanodelivery strategy based on ADME optimization. 2024. doi:10.1016/j.apsb.2024.03.005.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383524000868 通讯员/谢文燕 王沐众 徐晓璐 责任编辑/刘秀
湾区科技观察 237 2024-03-20
湾区时讯 近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揭晓了2023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洋底高原形成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入选。洋底高原作为海底大规模地形隆起区,其形成过程与地球板块构造运动、气候变迁以及生物大灭绝等全球性地质事件紧密相关,但学界对其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林间院士团队以西北太平洋的沙茨基海隆为典型实例,深入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工作,并创新性地构建了地球动力学与地球化学耦合模型。这一模型揭示了沙茨基海隆形成时地幔热化学状态的关键信息,明确指出地幔柱与洋中脊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洋底高原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地幔柱的不同演化阶段(头部阶段和尾部阶段),地幔柱与洋中脊间的相互作用呈现出各异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团队据此提出了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的“两步曲”时空演化模式,这一理论模型对大火成岩省地球动力学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有力解答。 该研究成果已于2023年在国际期刊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张旭博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张锦昌研究员与林间院士为通讯作者。 据悉,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活动自2013年起每年评选一次,至今已经连续举办11届,该活动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经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分支机构、学会理事,以及海洋与湖沼领域相关单位推荐,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投票选出。 图1 沙茨基海隆洋底高原形成模式图 相关链接: 2023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揭晓http://csol.qdio.ac.cn/xhdtDetail.aspx?id=3927 2)Zhang, Xubo, Brown, E. L., Zhang, Jinchang*, Lin, Jian*, Bao, Xiyuan, & Sager, W. W. Magmatism of Shatsky Rise controlled by plume–ridge interaction. Nature Geoscience, 16(11), 1061-1069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3-01286-0 3)The Shatsky Rise oceanic plateau formed through plume–ridge interaction. Nature Geoscience, 16(11), 944-945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3-01289-x 通讯员/王沐众 徐晓璐 责任编辑/刘秀
湾区科技观察 330 2024-03-20
转载自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https://www.bnrist.tsinghua.edu.cn/info/1113/3194.htm 单位简介 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是由科技部于2017年11月批准组建的六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是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的综合交叉型信息科技创新基地,是新时期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依托清华大学建设,依靠清华大学信息学科群的基础优势、清华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以及广泛的国内外影响力,在原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十余年筹建工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信息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及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凝聚力量,组织开展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前沿颠覆性创新基础研究,建设智能科学技术、数据科学、先进电子科学技术、未来网络理论等国际学术高地以及空天信息基础、生物信息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主导牵引力量,推动实现我国在信息领域跨越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全球战略、网络信息安全、社会经济转型等重大需求,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学术创新中心、学科引领中心、人才培育中心、科学传播中心和成果转移中心。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将建设开放、包容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着力开展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企业及其他组织机构的科研合作,通过设立多样化聘任制度、建设共享型开放平台、建立一站式行政服务等举措,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到中心进行交流、访问和研究,碰撞思想、激发创新,努力引领前沿信息科学发展。 合作导师:邢春晓 一、所需专业 计算机等专业 二、拟从事的研究内容或计划 1. 先进智能数据库关键技术; 2. 先进智能数据库的重要领域应用; 3. 多模态大数据关键技术与领域应用; 4. 大模型关键支撑技术与领域应用; 5. 多模态大数据、大模型与先进智能数据库的交叉创新研究及应用。 三、招聘要求 1. 具有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的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 2. 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功底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拥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写作和交流能力;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招聘人数 3人 五、应聘材料 详细的个人简历,包括完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和论文论著清单。 请将应聘材料以邮件方式发至邮箱:li-chao@tsinghua.edu.cn。注明“姓名-应聘博士后”字样。 招聘截止日期:2025年1月30日。 联系人:李超 联系电话:010-62788788
部门简介 清华大学-科蓝软件先进智能数据库联合研究院(简称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经清华大学校务会审议于2023年9月批准建立。联合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建设,清华大学杨斌副校长担任联合研究院管理委员会主任,戴琼海院士担任联合研究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科蓝软件王安京董事长担任联合研究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邢春晓研究员担任联合研究院院长。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的建设目标是推动先进智能数据库技术研发领域的学科交叉,促进产学研联盟,从根技术突破并打造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高端闭源数据库。联合研究院面向第五大关键生产要素的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重大需求,针对数据库系统基础软件国产化所面临的自主可控卡脖子问题,聚焦数据库技术云原生、智能化、分布式和软硬协同趋势下安全隐私、多模处理的挑战,着力突破NUMA-Aware全并行事务处理方法、非易失性内存事务处理优化技术、存算分离技术、AI算子加速、Serverless弹性计算、数据可用不可见等核心技术,探索构建超融合、全内存和仓湖链一体化的架构,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跨学科团队联合攻关,填补自主可控全内存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基础软件国产化空白,解决高质量数据库替代问题,引领信创国产基础软件攻坚战,为金融、电力、交通和医疗等“关基”领域提供自主可控安全智能数据库系统,赋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 一、拟从事研发工作方向 先进智能数据库关键技术、及其在关键行业中的创新应用研发。 二、招聘要求 具有一个或多个学科的本科以上专业背景:计算机、软件、自动化、数学等; 对数据库相关方向有扎实的工作基础和良好的研发背景,有内核研发经验者优先; 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熟练使用C/C++编程语言; 英文或韩文听说读写熟练者优先; 符合清华大学合同编制员工招收基本条件和规定。 三、相关待遇 遵照清华大学关于合同编制员工的规定,提供五险一金、工会福利、积分制子女上学等待遇; 工作期间根据研发绩效发放基本薪酬和奖金。 四、招聘人数 3人 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超 联系邮箱: li-chao@tsinghua.edu.cn 联系电话: 010-62788788
推动先进智能数据库技术研发领域的学科交叉,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从根技术突破打造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高端闭源数据库,实现进入国际前十名的中国原创自主品牌商用数据库目标。 清华大学当前正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不断强化育人能力,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相信清华大学与科蓝软件的合作将为学校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数据库一直是我国需要攻坚的关键领域,希望双方加快数据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数据库底层技术布局,从而争夺数据库基础系统软件的科技制高点。联合研究院的成立有利于充分团结汇聚我校在该领域的人才、发挥学术和技术积累优势,有利于整合国内一流企业产品与行业资源,有利于培育和形成具有国际一流和国内领先的研发团队和环境,为培养人才、进一步提升我校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与产学研协同影响力、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更好的做出特色和贡献。 围绕先进智能数据库,联合研究院从智能、高效、可信多个角度在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开展研究全面建设,为技术突破与创新、学科交叉与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将主要从全内存分布式数据库优化技术与系统、人工智能技术使能的分布式数据库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基于新硬件的数据库优化方法、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库安全关键技术、“关基”产业国产数据库替代应用、面向数字经济的数据库标准规范、基于数据要素的数据库基础架构、面向大模型的智能数据库研发等方面进行研究。 祝愿我们共同的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前程似锦! 院长:邢春晓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科技仪器设备、 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 的重要指示精神,清华大学-科蓝软件先进智能数据库联合研究院(简称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经清华大学校务会审议于2023年9月批准建立。联合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建设,清华大学杨斌副校长担任联合研究院管理委员会主任,戴琼海院士担任联合研究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科蓝软件王安京董事长担任联合研究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邢春晓研究员担任联合研究院院长。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的建设目标是推动先进智能数据库技术研发领域的学科交叉,促进产学研联盟,从根技术突破并打造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高端闭源数据库。科蓝软件向联合研究院五年累计提供不少于10000万元的经费用于推动联合研究院的科研工作。 联合研究院面向第五大关键生产要素的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重大需求,针对数据库系统基础软件国产化所面临的自主可控卡脖子问题,聚焦数据库技术云原生、智能化、分布式和软硬协同趋势下安全隐私、多模处理的挑战,着力突破NUMA-Aware全并行事务处理方法、非易失性内存事务处理优化技术、存算分离技术、AI算子加速、Serverless弹性计算、数据可用不可见等核心技术,探索构建超融合、全内存和仓湖链一体化的架构,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跨学科团队联合攻关,填补自主可控全内存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基础软件国产化空白,解决高质量数据库替代问题,引领信创国产基础软件攻坚战,为金融、电力、交通和医疗等“关基”领域提供自主可控安全智能数据库系统,赋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 联合研究院揭牌合影 联合研究院管委会第一次会议合影
院长: 邢春晓 (清华大学) 副院长: 张勇(清华大学) 王方圆(科蓝公司) 院长助理: 李超(清华大学) 郭帆(科蓝公司) 周媛媛(清华大学) 管理委员会 职 务 姓 名 职 位 管委会主任 杨斌(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副校长 管委会副主任 戴琼海(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管委会副主任 王安京(科蓝公司) 科蓝软件董事长 管委会委员 邢春晓(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 管委会委员 郑仁寰(科蓝公司) 科蓝软件首席科学家 管委会委员 王方圆(科蓝公司) 科蓝软件董事
转载自清华大学官方新闻: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108923.htm 12月19日,清华大学-北京科蓝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先进智能数据库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揭牌仪式暨管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清华大学信息技术大楼(FIT楼)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与北京科蓝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蓝软件”)董事长王安京共同为联合研究院揭牌。 揭牌仪式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管委会主任杨斌表示,清华大学当前正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不断强化育人能力,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相信与科蓝软件的合作将为学校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数据库一直是我国需要攻坚的关键领域,研究院的成立对于汇聚优势人才与技术资源、推动先进智能数据库技术研发领域的学科交叉,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从根技术突破并打造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高端数据库系统软件和平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杨斌致辞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管委会副主任戴琼海表示,突破数据库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将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奠定重要基石,清华大学和科蓝软件联合成立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将发挥校方在这一重要领域的学术和技术积累优势;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将汇聚力量,力争把数据库领域的工作做扎实。 戴琼海致辞 科蓝软件董事长/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管委会副主任王安京表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清华大学建立数据库联合研究院的深度合作将取得成功。联合研究院的成立是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的新型举国体制,产学研结合,持续研发创新,解决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占领制高点,并为新时期知识产权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安京致辞 杨斌、王安京代表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合作双方完成了揭牌仪式。邢春晓、戴琼海、郑仁寰、黄春梅见证了揭牌仪式。 联合研究院揭牌合影 揭牌仪式之后,联合研究院召开了管理委员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了《联合研究院章程》和《2023-2024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联合研究院的建设宗旨、研究内容和管理规范,确定了新的一年合作立项的重点方向。 联合研究院第一次管委会会议合影 清华大学科研院机构办主任黄春梅、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院长/信息国家研究中心邢春晓、清华科蓝先进智能数据库研究院副院长/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张勇、计算机系前系主任周立柱教授、计算机系前副系主任冯建华教授、计算机系副系主任李国良教授、科蓝公司首席科学家郑仁寰以及合作双方代表60余人出席活动。 此次清华大学与北京科蓝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联合研究院,标志着双方产学研用的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Guangzhou CCF YOCSEF广州 主题:“人工智能+”时代下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培养何去何从? 时间:2024年03月24(星期日)14:00--18:00 会场: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南海楼338 论坛编号:CCF-Yo-23-185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而近日第一个AI程序员发布,更是引发“AI会否取代码农”的热议。特别是在大模型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大模型的自动生成代码、自动代码纠错等功能不断强化,其出色的代码生成和理解能力可以极大提高软件开发效率,甚至直接代替人类完成很多编码任务。对此,高校教育特别是软件类人才的教育或将面临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本次论坛,我们将探讨“人工智能+”行动将给高校教育教学特别是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培养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为高校软件工程类人才培养和人员能力提升提供有益建议。 引导发言嘉宾: 黄敏 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曹捷 中国电科 沈映珊 华南师范大学阿伯丁学院 论坛思辨嘉宾: 黄翰 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林智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张子臻 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 论坛执行主席: 龙锦益 CCF YOCSEF广州主席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陈俊颖 CCF YOCSEF广州候任学术秘书 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承办单位: CCF YOCSEF广州学术委员会 协办单位: 广东省本科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广东省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委会 支持单位: 广东朝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论坛诚挚邀请CCF与CCF YOCSEF同仁、高校师生及企业人士参加,期待您的光临! 论坛议程 14:00-14:30 签到 14:30-14:35 嘉宾介绍 14:35-14:40 论坛背景介绍 14:40-15:25 第一阶段:引导报告 (主持人:龙锦益,陈俊颖) 引导发言1:华南理工大学 黄敏 (14:40--14:55) 题目:“人工智能+”时代下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讨 引导发言2:中国电科 曹捷 (14:55--15:10) 题目:架起软工人才培养的桥梁 引导发言3:华南师范大学 沈映珊 (15:10--15:25) 题目:AI+时代下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办学质量提升探索 15:25-15:45 合影、茶歇 15:45-17:50 第二阶段:技术思辨 (主持人:龙锦益,陈俊颖) 议题 1:“人工智能+”行动下,社会对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需求趋势 衍生议题 1.1:新时代下,计算机软件类专业会否继续成为热门专业? 衍生议题 1.2:对计算机软件人才能力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会否对现存的人才梯队进行重塑? 衍生议题 1.3: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开发教育在大模型时代的价值如何重塑? 议题 2: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变革? 衍生议题 2.1:大模型具备强大的智能推理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技能从而满足社会的新需求? 衍生议题 2.2: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方式应当如何调整? 衍生议题 2.3: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如何创新? 议题 3:未来最值得学习的专业,你会建议是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吗? 17:50-18:00 论坛总结 嘉宾介绍 引导发言嘉宾: 黄敏,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广东省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2018年荣获教育部“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奖,指导本科毕业生在第四届“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全国总决赛金奖;2020年获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优秀导师”奖,2023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要成员)和华为智能基座先锋教师称号。承担了华为、腾讯和谷歌等企业支持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广东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省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示范、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等项目20余项,获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思政)课程,和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品教材,担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专家、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审等。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时代下计算机软件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讨 曹捷,曹捷,男,硕士,TCL实业软件工程中心系统技术中心总监,惠州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第三届咨询专家,CSIAM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CCF会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申请PCT 1项。获202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参与JW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第二参与人)。2006年至今从事软件工程研发领域相关工作,曾就职于华为/联想/TCL等世界500强企业,长期致力于软件工程及研发质量的落地、实践及产业化。 报告题目:架起软工人才培养的桥梁 沈映珊,博士,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美国休斯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情感计算,学习分析、学习行为识别技术等。一直致力于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报告题目:AI+时代下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办学质量提升探索 论坛思辨嘉宾: 黄翰,男,博士,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兼任国际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IF: 14.3)、Complex & Intelligent Systems(IF: 5.8)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Emerging Topic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IF: 5.3)副编、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本科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CCF杰出会员和IEEE高级会员;获得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成立20周年全国优秀教师表彰称号;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等近20项;出版著作2部《智能算法理论与实践》和《进化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的理论、方法与工具》;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IEEE TCYB、IEEE TETC、IEEE TSE、IEEE TEVC、IEEE TIP、IEEE TFS和《中国科学》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代表作入选ESI;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5项以及美国发明专利7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以第一完成人制定了《无源码的白盒化测试标准》全国团体标准;以主要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仿真学会优秀论文奖和中国图形图像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长期致力于智能算法理论、应用与产业生态的研究,发布了单元测试算法平台www.unittestpc.com.cn、进化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系统www.eatimecomplexity.net、结构方程自动建模系统www.autosem.net 与储能优化系统 https://energystorage.autosem.net/ 等6项公开使用的软件系统,完成算法落地应用案例70多项。 林智勇,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担任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广东省认知物联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智能计算、机器学习、认知物联网等领域的算法设计与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教育厅项目多项。发表论文50多篇,部分论文发表在IEEE会刊(TPDS, TMC, TC)、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Soft Computing以及INFOCOM、ICC、GLOBECOM、CEC等重要期刊和会议上,Google Scholar他引累计1600多次,Google H-index为16。2016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019年获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 张子臻,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教练,华为云算法创新实验室合作老师,广东省计算机学会教育与科普专委会副秘书长,广东省青少年信息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主要教授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等课程。研究方向包括智能优化算法、神经组合优化、深度强化学习、智能交通与物流。主持了包括国家与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以及华为等企业的多项课题。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期刊检索论文30余篇。编写书籍“信息学竞赛金牌导航”、“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例题解”。多年来组织CCF CSP、大湾区信息学竞赛多场,指导学生获得国际/国家级编程竞赛金牌100多枚。 执行主席介绍 龙锦益,教授、博导,现为暨南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国际学院专业副院长。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自然科学类、排名第3)、首届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主要从事脑机交互与类脑智能、医学人工智能、运动控制与康复等领域研究。现在CCF YOCSEF广州主席。 陈俊颖,CCF杰出会员,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香港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学士(优秀毕业生),广东省青少年信息学竞赛委员会高校委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TPAMI、TNNLS、TMI、CVPR、SMC等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超过50篇论文,成果入选《2022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公益年度案例集》;获得广东省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奖、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创新奖、广东省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1/14)、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奖等奖励;获评国际计算机学会(ACM)特色杰出演讲者、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演讲者等荣誉称号。 参会人员:CCF会员、CCF YOCSEF委员、受邀嘉宾、媒体人士、IT领域人士、高校师生等。 参会地址: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南海楼338 报名方式:参会嘉宾请于3月21日24:00前扫描报名二维码登记相关信息(见图1),然后加入在线讨论群(见图2,不能现场参与者也可以加入此群于会前及会议期间加入讨论)。 (本次活动不作交通安排,参会人员需自行前往,请见谅。) 图1 报名二维码 图2 参会嘉宾群
CCF YOCSEF广州 1342 2024-03-19
第四期“持续协同,智能飞越”系列学术研讨会 举办时间:2024.04.19 ~ 04.20 报名时间:2024.03.13 ~ 2024.04.20 会议地点:广东省 广州市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中心酒店 南华厅(三楼) 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 承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注册链接:https://conf.ccf.org.cn/TWCI2024 1. 会议介绍 201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群体智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与《Science》联合发布的《125个科学问题:探索与发现》将“群体智能是如何涌现的”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之一。群体智能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个体通过合作与协同来作出决策,产生集体智慧。群体智能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群体中的多样性,在解决复杂问题、进行创新和适应环境变化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群体智能的研究,涵盖了人工智能、计算机仿生学、社会计算、协同理论、多智能体系统、运筹学等多个学科与领域,并在小型无人机群协同系统、路径规划系统、资源分配与调度、舆情控制等大量现实场景中具备极大的应用潜力。 有鉴于此,CCF协同计算专业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共同举办第四期CCF-TCCC“持续协同,智能飞越”系列学术研讨会(CCF TCCC WCI)“群智创新,演化协同”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将在华南理工大学线下举行,邀请香港理工大学、西湖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群智创新,演化协同”主题,分别从安全联邦学习、群体智能与大语言模型、社交媒体认知安全、端云协同智能计算、网络群体智能协同学习、网络行为的图智能学习等角度分享最新研究内容,从诸多方面展示群体智能与协同演化的理论建构、实践与成果,并围绕群体智能与协同演化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展开深入研讨。诚挚邀请计算社会科学、群体智能、进化优化、协同演化、联邦学习等方面的专家、学生参与会议,共同研讨! CCF-TCCC“持续协同,智能飞越”系列学术研讨会(CCF TCCC WCI)是由CCF协同计算专委于2021年专委成立十周年而发起创立的重要学术品牌活动,旨在为协同计算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搭建一个前沿学术交流和分享的平台,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研讨协同计算领域模型理论、技术方法与系统应用的发展与突破方向,探索产学研用教一体化融合创新思路和实践路径。前三期的研讨会主题分别为“人本智能”,“智能社会协同治理”和“人机物联·协同创新·智赢未来”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成功举办,累计现场出席师生千余人,在线参会观看万余人次。 2. 收费说明 门票类型 参会者身份 3.16-4.20 注册费 CCF专业会员 ¥400 CCF学生会员 ¥240 非会员专业人员 ¥500 非会员学生 ¥300 3. 会议日程 时间 内容 4 月 19 日 下午 14:00-20:00 报到 晚上 19:00-22:00 协同计算学术发展规划研讨会(内部会议) 4 月 20 日 上午 9:30-9:50 开幕式和领导致辞 9:50-10:00 合影 10:00-10:40 报告1 讲者:李建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题目:网络行为大数据的图智能学习方法与系统 10:40-11:20 报告2 讲者:虞文武 东南大学 题目:网络群体智能协同学习理论与应用 11:20-12:00 报告3 讲者:吴帆 上海交通大学 题目:大小模型端云协同智能计算 中午 12:00-14:00 午餐和午休 下午 14:00-14:40 报告4 讲者:王震 西北工业大学 题目:社交媒体主动认知安全 14:40-15:20 报告5 讲者:金耀初 西湖大学 题目:安全联邦优化新进展 15:20-16:00 报告6 讲者:Kay Chen Tan 香港理工大学 题目: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Meets Large Language Models 16:00-16:40 主题研讨 16:40-17:00 研讨会总结 4. 食宿 餐食:会议当天提供茶歇、午餐盒饭,其余自理。 推介酒店: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中心酒店,协议价(450元/间,含早双床房)。房源紧张,建议尽快预定,可扫下方二维码直接预订。 其他周边酒店:广州大学城雅乐轩酒店、广州大学城南国会酒店 5. 联系信息 会议注册: 邱文锦(18826605825)、陈泰佑(15816601051) 酒店预订: 耿明灿(17802007221)、史宣莉(15823498145) 6. 路线信息 酒店位置: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华工北路68号 路线1: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打车:全程约1小时22分钟 地铁:全程约1小时33分钟;广州白云国际机场 → 机场南站或机场北站乘坐地铁3号线北延段(体育西路方向)→ 体育西路换乘地铁3号线(番禺广场方向)→ 珠江新城站换乘地铁5号线(黄埔新港方向)→ 车陂南换乘地铁4号线(南沙客运港方向)→ 大学城南站下地铁(C口出)→ 公交332路(或387路)至华工北路东站(16分钟)或步行(22分钟)或骑行(8分钟)→ 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 路线2:广州南站 打车:全程约36分钟 地铁:全程约52分钟;广州南站 → 乘坐地铁7号线(燕山方向)→ 大学城南站下地铁(C口出)→ 公交332路(或387路)至华工北路东站(16分钟)或步行(22分钟)或骑行(8分钟)→ 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 路线3:广州火车站 打车:全程约48分钟 地铁:全程约1小时7分钟 ;广州站 → 乘坐地铁5号线(黄埔新港方向)→ 车陂南站换乘地铁4号线(南沙客运港方向)→ 大学城南站下地铁(C出口)→ 公交332路(或387路)至华工北路东站(16分钟)或步行(22分钟)或骑行(8分钟)→ 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 路线4:广州东站 打车:全程约43分钟 地铁:全程约1小时6分钟;广州东站 → 乘坐地铁1号线(西塱方向)→ 杨箕站换乘地铁5号线(黄埔新港方向)→ 车陂南站换乘地铁4号线(南沙客运港方向)→ 大学城南站下地铁(C口出)→ 公交332路(或387路)至华工北路东站(16分钟)或步行(22分钟)或骑行(8分钟)→ 华工大学城中心酒店
聚焦中医新质生产力 湾区时讯 3月17日,2024 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医针灸科研学术研讨会暨粤港澳高校针灸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山小榄举办。本次大会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办,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协办,澳门针灸学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科技工作委员会、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左常波国际针灸研究中心、中山市卫生健康局、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承办。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保延,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文锋,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执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喻晓春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Gordon Guyatt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针灸学会名誉副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针灸研究中心主任许能贵教授,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黄汉伟等领导嘉宾出席并致辞。 大会现场 “长期以来,我校扎根南粤大地,立足毗邻港澳地区优势,不断密切粤港澳三地中医药合作,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今日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已经成为粤港澳中医药界互相沟通、互相成长、互相促进的桥梁和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都是国家战略、‘国之大者’,对于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针灸科技工作者来说,更是重大机遇。”陈文锋强调,广州中医药大学将充分发挥中医药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与港澳中医药业界的学术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化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 与会领导嘉宾启动粤港澳高校针灸联盟 刘保延表示,国际针灸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针灸已在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得以应用,针灸疗法逐渐被更广泛地认可和接受,为全球医学领域贡献了独特的治疗模式,中国针灸已成为了世界针灸,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统医学。他希望粤港澳高校针灸联盟进一步促进针灸疗法的交流与合作,拓展针灸疗法的应用领域,吸引更多国际一流的学者和科研人才聚集,推动针灸事业的国际发展。 “联盟将致力于针灸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加强针灸学术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规划。”许能贵教授表示,粤港澳中医药战略高地不仅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还具备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粤港澳高校针灸联盟将秉持开放、合作、创新的精神,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推动针灸科技工作与学术研究的深度融合,为针灸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共同推动针灸学科的发展繁荣。同时,还将积极探索针灸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展针灸学科的应用范围,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世界循证医学之父Gordon Guyatt教授在视频致辞中表示,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粤港澳针灸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专业知识的融合、交流和循证医学的实践,定会将针灸提升到新的高度,并改善全球患者的治疗效果。 黄汉伟院长表示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全国首家粤港共建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地首批落实“港澳药械通”政策医院和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医院,承担着对接香港、澳门的中西医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工作任务。成为针灸联盟成员单位之后,将继续利用好自身拥有的港澳资源和平台优势,加强与粤港澳三地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针灸领域的科研项目,探索针灸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优势与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针灸技术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 与会领导为粤港澳高校针灸 联盟牵头单位授牌 世界针联秘书长宣布世界针联科技工作委员会新一届委员会成员名单并颁发证书;许能贵教授宣布粤港澳高校针灸联盟成立;“左常波国际针灸研究中心”主任、澳门针灸学会左常波会长发布首届中国针灸发展终身成就奖。 会上还举行了联盟成员单位授牌仪式。刘保延、陈文锋、赖文盛等领导嘉宾为联盟成员单位授牌。 与会领导为粤港澳高校针灸联盟成员授牌 本次大会以“共建粤港澳高校针灸联盟,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为主题,来自海外知名高校及医院的针灸领域专家学者近300人共襄盛会,共同探讨学术前沿,共享知识盛宴。 学术研讨会上,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刘保延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朱兵教授,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喻晓春教授,“左常波国际针灸研究中心”主任、澳门针灸学会左常波会长,加拿大McMaster 大学助理教授、美国内科医师学会方法学顾问张誉清教授,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院长 陈新教授,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副主任 唐纯志教授,华南针灸研究中心陆丽明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推进研究者发起针灸临床研究的思考与建议》《实践与实践医学悖》《细胞内钙--缝隙连接因子介导针刺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以针演道:针灸视域下的丹道修炼路径演绎》《 Improving acupuncture research: progress, guida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TNFR2 as an Emerging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Rooted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Applied in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中医适宜技术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临床研究与人工智能分析的结合思路》的主旨报告。 16日晚,世界针联科技工作委员会换届会议顺利举办,许能贵教授连任世界针联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并确定广州中医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为联盟牵头单位,广东省中医医院、中山陈星海中西医结合医院等18家医院为联盟成员单位。 通讯员/孟楠 肖建喜 责任编辑/刘秀
湾区科技观察 344 2024-03-18
最近几天,位于纽约的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医学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的年轻学子们,收到了可能是他们人生中最「壕」的一份礼物! 该学院董事会主席,曾在儿童康复中心工作了 55 年的退休教授露丝 · 戈特斯曼(Ruth Gottesman),向院方捐赠了整整 1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 —— 这是全美所有医学院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赠款。 露丝 · 戈特斯曼|图片 来源:CNN 而随着这笔钱的到来,校方于 2 月 26 日宣布:从今年 8 月起,该校学生将永远不再需要支付每年高达 6 万多美元的学费;甚至四年级学生刚刚缴纳的春学期学费也将全额退还。 爱因斯坦医学院坐落于纽约市最贫困的布朗克斯区,大部分学生都是依靠学生贷款才上得起学,其中半数学生毕业后背负超过 20 万美元债务 —— 大部分其他医学院中只有不到 25% 的毕业生需要贷款这么多。 现年 93 岁的露丝 · 戈特斯曼是已故金融家大卫 · 戈特斯曼(David Gottesman)的遗孀。大卫于 2022 年去世时留下了大量股票等资产,全部由露丝继承。起初露丝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笔巨额财富,但想到丈夫曾对她说,「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 于是便有了如今的故事。 饮水思源,缘木思本 对于很多高校校友来说,在母校生活和成长的历程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而在踏入社会后,也自然会生发出报答母校、为母校发展作贡献的强烈心愿。 据相关研究,校友捐赠已逐步成为美国许多著名大学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和缓解教育经费紧张的重要策略之一,早在 2010 年前后,美国大学校友捐赠比例甚至达到高等教育捐赠年度总额的 30% 左右。 不过,由于很多国外高校的办学制度中存在「校友会模式」,校友捐赠也一定程度上与利益挂钩,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行为。而我国的校友捐赠传统虽不像国外历史悠久,近年来亦逐渐迸发潜力,并广泛延申至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等层面。 例如,今年跨年之际,步步高集团董事长段永平再度向母校浙江大学基金会进行了大额捐赠,累计超过 10 亿元人民币。这笔钱将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生文体活动等。此前,段永平也曾向母校多次捐赠,并设立相关奖学金,建设教学楼等。 又比如去年 11 月,正值武汉大学一百三十年校庆,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向母校捐赠了 13 亿元人民币,一时创下全国高校收到最大一笔校友现金捐赠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3 月 1 日,雷军再次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捐赠了一亿元,用于资助青年学生开展基础研究项目。 类似这样的捐赠案例还有很多。根据高绩网统计,我国高校 2017-2022 年社会捐赠收入超过 10 亿元的高校共有 12 所,其中清华大学收到的捐赠更是高达 168.54 亿元。 图片来源:高绩网 而除了现金捐赠,还有很多校友以其他的方式对母校进行着回报。例如今年 1 月 15 日,杭州一家科技公司向母校浙江大学捐赠了价值 1 亿元的算力服务,被评为「开创了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捐赠的先河」。 无论捐助数额多少、采取什么形式,到底都是校友对母校的一份真诚情谊。但正如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高校怎么用好社会捐赠,把社会捐赠花到办学的刀刃上」,才是关键所在。 正如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高校将捐赠设施设备闲置,没有充分用于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大量资金和物资成为了摆设;也有高校收到未指定用途的捐赠款项,却在自主决策如何使用时未能合理规划,导致出现使用不透明、挥霍浪费等行为。 同时,一项研究指出,我国教育捐赠的环境仍存在学校捐赠机构不够健全、专业人员缺乏、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监督渠道不够畅通、募捐策略不科学等种种问题;而其中关键仍在于学校主体地位不够明确、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因此,大学教育基金会发挥的管理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如今校友捐赠在我国日渐发展,需要学校和政府共同努力,加强对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管理和监管,提高其公开透明度,让校友们一颗颗滚烫赤诚的心,温暖着它们应该照亮的地方。(文章转发自艾思科蓝) 优质学术会议推荐 【IEEE出版 | 往届会后3个月检索 | 高录用稳检索】 第五届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国际学术会议 (ICCEA 2024) 2024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 2024年4月12-14日 中国-杭州-杭州瑞莱克斯大酒店(诚邀线下参会) 大会官网:www.ic-cea.org(查看详情) 截稿时间:详见大会官网(早投稿,早送审,早录用) 收录检索:IEEE Xplore, EI Compendex, Scopus【往届均已见刊检索】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报告嘉宾 马建国 教授 IEEE Fellow 之江实验室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IEEE Fellow,现任IEEE Trans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主编。德国获得工学博士、加拿大做博士后。1997年~2005年先后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电路与系统工程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并任IC研究中心主任;2006~2022年10月先后在电子科大、天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2022年11月全职加入之江实验室智能芯片与器件研究中心。研究领域为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RFICs和微波电子学、毫米波与太赫兹微电子系统。作为主持人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潘天红 教授 IEEE Senior Member 安徽大学 潘天红,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长期从事过程建模与系统优化等方面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安徽省重大专项等1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余件,出版学术专著3部,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讲《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控制》和《电能质量控制工程典型设计和案例》等课程。 谢磊 教授 浙江大学 谢磊,博士、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教授。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过程和设备研究所参加Sandwich合作研究项目,2005年3月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4月至2008年6月在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赴荷兰Eindhoven技术大学交流合作。2016-1017任国际期刊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编委(AE)。现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184/SC5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先进控制与性能评估;数据驱动故障检测与诊断;数据挖掘与过程知识发现。近年来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863项目子课题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工信部标准化项目1项。 刘进锋 教授 阿尔伯塔大学 刘进峰博士是阿尔伯塔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系教授。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在浙江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和学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是过程系统和控制工程,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开发有利的建模、估算和控制方法,以应对闭环智能农业灌溉中的巨大挑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刘博士已出版 3 本专著、1 本编辑特刊、150 多篇期刊和会议论文。他的研究成果被引用超过 4000 次。刘博士目前担任 IChemE 期刊《数字化学工程》的主编,IFAC 期刊《过程控制》、《控制工程实践》、《国际系统科学杂志》和 MDPI 期刊《数学》的副主编。 袁小锋 教授 中南大学 袁小锋于2016年9月以特聘副教授进入中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获得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和中南大学创新驱动人才。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和IEEE 会员,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委会委员以及秘书处秘书、中国自动化学会数据驱动控制与学习系统专委会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专委会委员,第五届 IFAC MMM国际会议NOC组委会成员,担任IEEE TIE、IEEE TII等30个国际期刊审稿人,获得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和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等期刊“杰出审稿人”称号。 Prof. Pietro S. Oliveto 南方科技大学 2005年和2009年分别从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了 Laurea 计算机科学学位和博士学位。他于2009-2010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担任 EPsRC 博士 + 研究员,2010-2013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担任 EPsRC 博士后研究员,2013-2016年担任英国副校长研究员,2015-2020年担任 EPsRC 早期职业研究员。 在进入 SUSTech 之前,他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算法系主任。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性能分析,特别是时间复杂性,仿生计算技术,包括进化算法,遗传规划,人工免疫系统,超启发式和算法配置。他目前正在 SUSTech 建立一个人工智能理论实验室。 他担任客座编辑期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刊》、《进化计算》、《理论计算机科学》、《 IEEE 进化计算与 Algorithmica 汇刊》。2015年至2021年,他共同主持了 IEEE 计算智能基础研讨会(FOCI) ,并担任 ACM 遗传算法基础会议(FOGA 2021)的联合项目主席,GECCO 2022和 GECCO 2023的理论追踪联合主席。他是随机搜索启发式理论(thraSH)年度研讨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是 COST Action ImAppnio 基准工作组的领导者,是 EPsRC 同行评议学院的成员,也是 IEEE 进化计算的副编辑。 Prof. Amy Hui Zhang IEEE Senior Member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张教授于1999年及2002年分别获浙江大学颁授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士学位及工程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其后,她进入香港大学学习,并于2007年取得电脑视觉博士学位。张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浸大联合国际学院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浸大联合国际学院三维创意开发实验室主任。她是 IEEE 高级会员、广东省图像图形学会理事、珠海市计算机学会监察委员会主任。她的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视觉、图形与虚拟现实、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她在 IEEE TPAMI、 TIP、 CVPR、 ACM MM、 BMVC、 ACCV 等顶级期刊/会议上撰写/合著了40多篇论文。其中,《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TPAMI,IF: 17.730)、《图像处理汇刊》(TIP,IF: 5.071)、《 IEEE 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国际会议》(CVPR)、《 ACM 多媒体会议》(ACM 多媒体)是 CCF 排名中的第一梯队期刊和会议。曾担任多个国家、省、市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个)的 PI/CI。她申请或被授予了7项专利。 *更多嘉宾持续邀请中... 会议征稿主题 1.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2.应用技术 3.电子工程学 4.信息科学 5.工业工程 6.软件工程 7.软件技术 8.智能系统 9. 图像处理 10. 控制技术 11. 计算机网络与安全 12. 计算机图形和图像处理 13. 其他计算机相关主题【点击】 论文投稿 ICCEA 2024所有的投稿都必须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审稿,经过严格的审稿之后,最终所有录用的论文将由IEEE出版(ISBN: 979-8-3503-8677-6),见刊后由出版社提交至IEEE Xplore, EI, Scopus检索。 *ICCEA会议前四届均由IEEE出版,前两届在会后2个月实现见刊,刊后1个月完成检索,会议历史良好。 - 先按照【论文模板】排版后,全英文(WORD+PDF)投递至【在线审稿系统】; - 1篇录用文章允许一名作者免费参会并进行口头报告/海报展示; - 线下参会提供会议定制伴手礼+精美茶歇+会议期间三餐; - 现场可领取会议资料(如纪念品、参会证书等),(点击)领取投稿/参会优惠!
聚焦前沿 院士开讲 湾区时讯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广大附中)“活动育人”的理念,如何再上新高度?学校高质量发展,怎样继续拓宽高水平平台?青年学子,何从了解国家重大关切,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洪流的方向?广大附中“院士讲坛”,正在努力探索答案。 3月14日,广大附中邀请“中国网络防火墙之父”、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方滨兴院士莅临广大附中“院士讲坛”,为同学们带来精彩讲座! △方滨兴院士在广州大学副校长田志宏,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鲁辉,广州大学人事处处长、广大附中党委书记王国栋,广大附中校长欧卫国的陪同下莅临我校,参观校史馆、"附时光"、学生科创劳动实验中心等地 聚焦前沿 院士开讲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观诸兵书,无出孙武”。以《孙子兵法》的视角解读当下时事热点,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讲座中,方院士深入分析了网络上大量真伪难辨的视频,巧妙引用“偷梁换柱”“反客为主”等富含兵家智慧的概念,从心理战、法律战到舆论战、外交战四个维度带领同学们直观领会认知战的重要价值和影响力。 方院士特别指出,在人工智能狂飙式发展的当下,虚假新闻、深度伪造、机器人水军等乱象时时发生。同学们更应懂如何“顺藤摸瓜”,找准逻辑理路,更好地还原事件的本真。 长智慧,破解AI伪造困境 “如果有自己熟悉的人打视频,跟你要五万元,你要如何应对?”方院士提出的问题引发同学们热议。他指出,在“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当下,对于这类存疑的、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人身和财产损失的虚假信息,我们首先要学会“冷处理”。例如先择机挂断电话,再重新拨打可信赖的电话号码进行确认。同时,利用“提示工程”验证对方身份,如通过提问仅双方知悉的事件来进行身份审核等。 干货满满,有趣有料!方院士的报告不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认知战的多维策略,还激发了广附学子对于《孙子兵法》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浓厚兴趣。 “今天来到广大附中,感到十分亲切!”方院士表示,自己小时就读的育红小学跟广大附中的前身——在哈尔滨成立的“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同属一个片区,都有着浓厚的爱国拥军传统。 方院士寄语同学们:传承红色根基,投身科技报国更好贡献广附青年力量! △讲座结束,圈粉无数,同学们纷纷求签名的场景秒变“大型追星现场” △同学们在“附时光”热情邀请方院士品尝自己亲手做的咖啡,与院士畅谈并合影留念 通讯员/通讯员/彭鹏生 王伊妮 鲁辉 责任编辑/刘秀
湾区科技观察 444 2024-03-17
党建引领重实践 郁南义诊建新功 湾区时讯 为了认真贯彻和落实广东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助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下简称 “百千万工程”),以及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以下简称“双百行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双百行动驻郁南工作队联合,共同发起“以肝为基,全面健康”大型义诊活动,为郁南县群众办实事,助力提供县域医疗公共服务,联合协作地方医疗机构进行人才引育和培养,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第24个全国爱肝日来临之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在3月14日-15日与郁南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以及郁南县税务局、郁南县人民医院,共同策划并开展了题为“党建引领, 聚焦“百千万工程” 爱肝义诊进郁南”的十五个专科大型义诊活动。 在郁南,此次“爱肝护健康”大型义诊活动得到郁南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国家税务总局郁南县税务局、郁南县人民医院为共同主办单位,共青团郁南县委员会、科学技术局、教育局、妇女联合会,广州市郁南商会,广工大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为共同承办单位。 专家面对面,服务零距离 3月14日下午15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爱肝义诊进郁南活动”在郁南县文化广场正式启动。此次义诊活动旨在充分发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的效能,方便群众就医,解决群众就医困难,让郁南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队的优质医疗服务。 参加义诊活动的专家团队由内、外、妇产、医技、护理等十五个专科/17名医护专家组成,并与郁南县人民医院专家一同进行联合义诊, 重点关注基层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 在活动现场,市民冒雨排队等候就诊和咨询。专家们认真听取市民咨询的健康问题,耐心解答,给出专业的诊疗建议和预防措施;同时为市民提供免费测血压和测血糖服务,监测和评估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疾病风险。 此次义诊活动提供疾病诊疗、健康咨询、免费测血压及血糖检测等服务,共计服务群众212人,发放健康科普宣传资料200余份,深化医疗服务与民众的紧密联系,为乡村振兴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和建设健康中国贡献了坚实的力量。 两院联合查房,探讨疑难病例 3月15日上午8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与郁南县人民医院联合开展各个专科对应查房活动,旨在深入研讨疑难病例。郁南县人民医院管床医师汇报重点病历,专家们认真听取各位管床医师的病情介绍,专家们现场分析病情,解答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的疑难困惑,并为患者的下一步治疗和护理方案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通过两院开展专科联合查房,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不仅有助于提升诊治患者的专业水平,还能推动医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月春风处处暖,税医同行送健康 3月15日上午10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联合国家税务总局郁南县税务局志愿者开展“税医同行送健康”义诊活动,为居民解疾苦、送健康。 义诊现场,居民们早早来到郁南县税务局大厅,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依次排队问诊,专家们热情地接待前来问诊的居民,详细了解他们的病史情况,根据具体病情提出治疗建议,指导如何用药,同时针对慢性病人群给予预防治疗和康复指导,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科普防肝病 同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感染科郑玉宝主任在现场开展了“消除肝炎,防治肝硬化及肝癌”的科普讲座,为群众讲解肝病相关知识,不仅提高了群众对肝脏健康的重视,并增强了对慢性疾病的认识,让群众学到了更多科学、规范防治慢性疾病的常识,纠正了一些认识误区,倡导大家对慢性肝病要积极预防、防治结合。 铭记英烈事迹,传承红色血脉 15日上午11点30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教职工第一党支部前往中共三罗中心县委机关驻地旧址、李光汉故居旧址、李镇靖、李荣欣故居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重温“四一八”武装起义。 党员干部通过认真参观老照片和战争实物,深入了解“三罗”革命乃至整个郁南革命的光辉历程,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毁家纾难,以身许国”的崇高爱国情怀和坚定使命担当。 通过这次党建引领, 聚焦“百千万“工程,爱肝健康义诊活动,不仅为乡村振兴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和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坚实的力量,而且有助于党员干部加深对革命历史的认识,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精神升华。 通讯员/丘银明 苏建宏 责任编辑/刘秀
湾区科技观察 372 2024-03-17
八朝古都开封东北隅的明伦街,因为85号的存在,从来不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老街。 明伦街85号,曾经的河南贡院。1904年,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在此终结;8年后,一所新式学堂又在这里诞生,开启他至今一百余年的新征程。 百年间,他经历了硝烟和变革、经历了迁徙和改名;他从名师汇集到四分五裂,从“天之骄子“到”泯然众矣”。 他就是,如今112岁的「河南大学」。 图源:河南大学 曾经,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1912年,我国最早的三大留美预备学校之一——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开封清代贡院旧址上创立。另外两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上海南洋公学。 学校的第一位校长便是中原高等教育开启者、爱国主义学者林伯襄先生。在他任教的四年间,招收的学生中不少都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作家、艺术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后来,学校接连被改名为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此时,全国仅有五所大学能被叫做中山大学,分别是如今的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 这个时期的河大和其他四所大学“平起平坐”,可谓名师辈出,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哲学家冯友兰等学者都曾在这里执教。 1930年,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河南大学正式命名!此时,学校已从文、理两科增加为文、理、法、农、医五科,并以此为五院。 图源:河南大学 不久,抗日战争开始。在烽火八年中,河大始终留在抗战一线,与抗战军民并肩作战;河大辗转于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潭头、南阳荆紫关、陕西汉中和宝鸡,却一直未终止办学。期间,学校还升格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抗战烽火中屹立中原的一方教育重镇。 最终,河大在1945年才再次回到了开封。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前,河大在教育部综合评估中是国立大学第三名。河大的医学、历史学、教育学、农学享誉全国,化学、经济学也很有影响。河大医学曾是全国第三,历史系是全国四强之一,教育系是全国六大教育系之一。 培养出的名师名家更是不胜枚举。医学著名的有汪美先、张劭、韩诚信、杜百廉、孙弘等;著名历史学家尹达、白寿彝、石璋如、胡思庸等人也是从此毕业;20世纪30年代,河大邰爽秋、李廉方、李秉德等人创建的开封教育实验园区名噪一时,形成了“廉方教学法”;《人民日报》社总编辑邓拓在河大经济系读书时还写出了经济史专著《中国救荒史》...... 四分五裂,成中国最惨大学? 新中国成立前的河大是异常辉煌的,院系大调整却让河大元气大伤。 现在我们都知道,在院系调整中,曾经的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浙大、厦大、武大、中大因学科被“大剥离”而并成为中国高校的“五大母校”。 当时的河大和他们比也是相差无几,河大曾经发展迅猛的农、医、财经等院系都独立出去或并入了其他学校,其中不乏现在的985/211名校。可以说,河大为中原乃至全国的教育部剧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 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后改为河南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 行政学院独立发展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并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水利系调入武汉水利学院(今武汉大学) 财经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 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学院(今江西农业大学) 土木系和数理系数学专业并入湖南大学 但也因院系调整,河大好像进入了发展的慢车道。 河大校本部在1953年与平原师范学院合并,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直到1984年,河南大学再重新恢复为如今的名字。 除去院系拆分的原因,河南省会从开封变成了郑州,河大得到的教育资源减少也对学校发展影响非常大。从此,河大一次次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接连落选“985”“211”工程院校评选。 到了互联网发达的现在,更是被网友打上了“中国最惨大学”“最落寞百年高校”的标签。 突飞猛进,重回“国家队”! 千禧年,是新世纪的开始,也是河大新的开始!2000年,原河南大学、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河南大学! 河大,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之中,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地理学均获评B+。也终于在2017年,河大挺进“双一流”,重返“国家队”! 在向“双一流”进发的这一路上,河大默默地做了太多太多努力了! 首先是一流学科“生物学”,河大勇于追踪前沿,探索交叉,建设特色新学科”,以“植物逆境生物学”为支点展开教研。 2012年,河大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安阳棉花所共建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为河南省在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宋纯鹏教授课题组的研究项目“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获得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填补了河南省在该领域的空白。 在第一次挺进双一流后,河大更是继续不断突破! “国家杰青”王学路教授团队的“光诱导的信号调控大豆共生结瘤机制”,成功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这是河大首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也河南省属高校首次入选。 同年,王学路教授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刊Science,为优化农业中碳-氮平衡提供了新思路,实现了河大Science文章建校以来首破零! 不止是自然科学领域,河大的人文社科同样高歌猛进,在2016-2021年间,河大的社科基金立项总数多达205项,立项数量高居国内高校第16位,甚至超过了浙大和复旦,妥妥的“社科大牛”! 河大的明伦校区,北宋开宝寺塔(铁塔)已在矗立千年;历经百年风霜的河大就像铁塔一样,伫立在中原大地上! 如果要为河大这百年发展选取关键词,那一定是“逆境”和“突破”。在逆境中,河大凝成了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并一路不断突破! (文章转发自艾思科蓝,内容来源于河南大学官微、官网、城市漫游计划、软科荐校、历史学研究通讯、李墨说人文等,分享只为学术交流) 第四届应用数学、建模与智能计算国际学术会议(CAMMIC 2024)将于2024年4月19-21日在中国开封召开。该会议已成功举办三届,本届会议由河南大学主办。会议将围绕"应用数学””建模与仿真“”智能计算“的新研究领域,为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工程师等提供一个分享专业经验,扩大专业网络,面对面交流新思想以及展示研究成果的国际平台,探讨本领域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挑战问题和研究方向,以期推动该领域理论、技术在高校和企业的发展和应用,也为参会者建立业务或研究上的联系以及寻找未来事业上的全球合作伙伴。 大会官网:www.cammic.org(查看详情) 会议形式:线上线下结合 截稿时间:详见大会官网 收录检索:EI Compendex, Scopus【往届已见刊检索】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 承办单位:河南省应用数学中心、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大学郑州校区学术发展部 技术支持:ACM SIGAI 论文出版:所有的投稿都必须经过2-3位组委会专家审稿,经过严格的审稿之后,最终所有录用的论文拟由ACM ICPS出版,见刊后提交至EI Compendex, Scopus检索。 征稿主题 应用数学:线性代数,矩阵理论,向量分析,复变分析,微分方程,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分析,数值分析,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博弈论,控制理论,组合数学,资讯理论,计算数学,信息论,统计学,应用数学的应用 建模与仿真:仿真工具和语言,离散事件仿真,面向对象的实现,基于Web的仿真,Monte Carlo仿真 分布式仿真,仿真优化,数值方法,数学建模,基于代理的建模,动态建模,连续和离散方法,时间序列分析,复杂系统建模和仿真,建模与仿真技术应用 智能计算: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禁忌搜索算法,进化算法,启发式算法,蚁群算法,人工鱼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混合智能算法,免疫算法,粗糙集理论,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生物计算,DNA计算,量子计算,智能计算与优化,模糊逻辑,模式识别,知识发现,数据挖掘,经济预测,金融分析,信息安全,医疗诊断等,智能计算应用,其他相关主题 投稿报名方式 1、全文投稿:文章版面费包含一名作者免费参会,可选择海报展示或者口头报告 >>>投稿全文作者参会报名流程:按模板排版论文-提交稿件-文章审核-返修-录用-支付版面费-免费报名参会(点击Registration)-按参会通知要求准备参会。 2、海报展示/口头报告:不发表全文,申请报告仅需提交摘要 3、听众参会:不投稿仅参会 *现场可领取会议资料(如纪念品、参会证书等),(点击)领取投稿/参会优惠!
  近期加入的机构  换一换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