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时讯(编辑/刘秀 通讯员/孔令竹)中国科学家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这一发现为揭示月球遭受太阳系内“撞击风暴”(晚期重轰炸,简称LHB)提供了关键证据,相关成果于8月20日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相关团队取得。
月球"伤疤"藏着太阳系动力学演化的秘密
月球表面遍布的巨型撞击盆地,其中大多数是约38亿年前太阳系内小天体撞击的遗迹。科学家一直争论这场太阳系内“撞击风暴”是逐渐减弱,还是在距今约38亿至40亿年间出现了强度骤增。这一持续数十年的争议源于月球上关键撞击盆地缺乏精确年龄数据。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SPA)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其形成年龄可能标志着晚期重轰击事件的启动时间,从而成为破解这场“撞击风暴”谜题的关键。
三粒岩石破解远古真相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联合大湾区及国外合作者,在仅3.5克月壤中发现三颗大小150-350微米特殊的岩石碎屑(图1)。
图1.嫦娥六号月壤中识别出的三颗KREEP岩屑
这些岩屑是阿波罗盆地形成时产生的撞击熔融岩石,是记录撞击事件最理想的“岩石时钟”。研究团准确测定了岩屑的年龄,同时综合遥感图像和地球化学数据等多方面的信息,最终确认岩屑记录的41.6亿年为阿波罗盆地的形成年龄(图2)。
图2.Pb-Pb等时线年龄
推翻月球撞击通量的"灾变说"
这一结果带来两大认知:1,更新“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研究获得的年龄将月球晚期重轰击事件(LHB)的开始时间点向前推进了至少1亿年。2,揭示早期动力学演化规律:本研究的撞击通量分析表明,月球晚期重轰炸(LHB)期间的撞击通量是呈渐变衰减趋势的,并不支持38-40亿年撞击通量激增的假说。阿波罗盆地年龄的精确测定,为太阳系撞击历史树起了“中国定标点”。徐义刚院士强调:“嫦娥六号样品的研究将持续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地月系统的演化”。
该研究由徐义刚院士指导,陈景有博士后与张乐高级工程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本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批准号:ZDBS-SSW-JSC007-1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月球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SZJJZD-03)和中国科学院与香港地区“化学地球动力学联合实验室”(JLFS/P-702/24)等的资助。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