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小飞,教授/博导,国家网信优秀人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磁频谱空间动态认知系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为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青年组委员、江苏省科技评估专家。为20多家国际会议TPC成员,担任10多家刊物的编委;任国际刊物客座主编;受邀做会议主题报告10多次、主持国际会议一次。近年来发表SCI论文80多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出版著作11部,授权专利20多项。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其他项目20多项。获得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雷达行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研究方向:移动通信、阵列信号处理、通信信号处理。
1995.9-1999.7 武汉大学本科
1999.9-2002.3 武汉大学硕士
2002.4-2005.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 博士
2005.10-2008.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2008.06-2010.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副教授
2010.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教授、博导
[1]电磁空间频谱资源认知、协同与竞争理论方法研究,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自然类),2017,排名第5;
[2]弹载遥测舱PCM/FM自动测试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 排名第四;
[3]高效比特交织编码调制OFDM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2012,排名第2;
[4]面向空天通信的信道建模和参数估计研究和应用,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18,排名第1。
[5]Novel Blind Joint Direction of Arrival and Polarization Estimation for polarization sensitive uniform circular array,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中国科技部), 排名第1;
[6]中国雷达行业协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阵列信号降维变换处理技术及应用, 2022,排名第1;
[7]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自然类):电磁频谱空间认知管控理论与方法, 2021,排名第4;
[8]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面向空天通信的自适应信息传输技术, 2021,排名第3;
[9]IET全球创新奖,2022,排名第3;
[10]澳门国际发明展金奖,2023,排名第3;
[11]日内瓦发明展金奖,2024,排名第3。
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四届委员(http://www.comsoc.cn/committee.asp);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青年组委员(http://www.nyiot.com/news_view.asp?id=40);
为IJDCTA、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通信技术应用期刊、微电子期刊、智能电网前沿、The Journal of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Advances in Applied Acoustics等10多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编委;
为INC2012、CT&IT2011、ICIDT2012 ICIS2012、ICMIC2012、WCSP2011、ITSE2012、DCA2011、IETICT2012、ICMT 2013,DCA2013,CCIS 2013等10多家国际会议的TPC成员或程序委员会成员;
为ISME 2011国际会议的主席;
受邀在国际会议做主题报告;
江苏省科技评审专家;
国际刊物Special Issue的Lead Guest Editor;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报道内容---记2010年我校破格晋升教授张小飞(http://nuaa.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638607)
本科生课程:移动通信
研究生课程:信息论、阵列信号处理、现代信号处理
通信信号处理 , 阵列信号处理 , MIMO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