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本期推文给大家分享一下笔者在读硕士期间的IEEE Trans期刊投稿经历,主要分享论文从idea提出到论文accept的全过程,仅代表笔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Emerging Topic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期刊的投稿经历,供大家参考。
IEEE TETCI简介:该期刊是IEEE旗下的计算智能新兴领域专业期刊。它专注于发表计算智能前沿主题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涵盖计算神经科学、脑机接口、环境智能等众多新兴方向。期刊为纯电子出版,每年6期,采用双盲审稿,确保文章质量。TETCI发表综述、完整论文、短文和评论等多种类型文章,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成果和交流最新进展的优质平台。
IEEE TETCI(Regular Article) 第一次投稿经历:
投稿结论:Reject & Resubmit
时间线:
Summited:07-Jun-2024
Reject & Resubmit:05-Nov-2024
IEEE TETCI(Regular Article) 第二次投稿经历:
投稿结论:Accept
时间线:
Summited:22-Nov-2024
Major Revision:09-Jan-2025
Accept:28-Apr-2025
从投稿到Accept:共耗时11个月左右。正常情况下,期刊投稿耗时8到16个月不等。
IEEE Trans系列期刊由于其周期长、审稿严格对于硕士研究生整体不算友好。若想在读研三年取得一篇属于自己的IEEE Trans期刊,就得跟时间赛跑,争分夺秒。
很多研一的同学(包括笔者)在阅读文献时,经常冒出一些不成熟的念头,感觉千头万绪。同时,面对实现庞大工作量的困难,望而却步,想等idea构思成熟后再动手,或者又去看另一个方向的文献,想着换一个方向会不会更好做,于是直接换课题。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刚接触科研的硕士生来说事倍功半。如何判断一个课题值不值得深入?(1)避免过热和过冷的课题。检索CCFA的期刊,查看课题的发文情况,保证近两年都有不少高质量的论文发表,但同时也要避免那种很多人研究的课题,因为很难保证你所提的模型在算法构思、实现以及投稿的有效时间内保持SOTA(状态),防止论文在交到审稿人手上时已经被其他研究成果超越。(2)扎实基础。不要一开始就读文献。从最基础的开始,以3天到1周时间迅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再高级的方法也是在初级的方法上变换,方便自己读懂文献。(3)对文献提出质疑。找别人文献的茬,把普遍存在的问题列举出来。这就是你要研究攻克的方向。(4)广泛阅读文献。包括本领域和相关相似领域,寻求解决方案,思路往往在灵光一闪之间。(5)记录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抽丝剥茧,分析并选取其中最具有可行性的想法。(6)实现!!!想法不成熟没关系,先复现别人的方法,再慢慢替换成自己的想法,好的方法是一点点尝试出来的,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不用代码跑一次,你永远不知道想法的好坏。
笔者于2023年4月有了初步的算法构思,至2023年5月底完成算法实现以及相关实验,2023年6月底完成论文的初稿。初稿的完成不代表工作的完结,笔者花费了近一年时间提升论文的质量。在提升论文质量期间,笔者深刻认识到,模型性能好不等于能展现给读者创新性,更不等于论文的质量高。论文应避免仅仅罗列技术路线,只写怎么做是无法体现出创新性的。需要从学理层面解释方法论,阐述你的方法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能解决这个问题,并通过理论证明或实验验证你的方法论,从而体现创新性。接下来,简要简述一下笔者的论文撰写遵循的一些规则:
(1)摘要。摘要部分要注意控制字数。通常需要用1句话引出背景,1句话介绍课题。接着简述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在学理层面简述你所提的方法。
(2)引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动机、针对的问题、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用理论解释方法运作逻辑,不要技术路线)以及研究贡献(实验验证算不得贡献)。有些审稿人还会要求你简述文章的结构。
(3)方法。略
(4)实验。除了性能验证的实验外。以机器学习为例,超参数实验、消融实验、可视化等。最重要的是:论文提出的结论,比如说方法的有效性、有什么提升,必须要有相关实验做支撑。无论实验结果的好坏都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甚至要针对出现的问题添加分析实验。
(5)结论:结论部分除了总结全文以及阐述你的方法的优点外,还要分析方法所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展望。
最后,对于论文的英语句子要精雕细琢,避免口语化和教科书式英语,表达尽量客观且符合学术规范。可借助grammarly、GPT大模型以及Deepl检测语法以及润色语句。润色论文是笔者最艰难的一段时间,耗费整整一年,笔者能坚持下来,离不开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翰教授的一句话“孙悟空之所以是齐天大圣,是因为他坚持学七十二变,而不是三十六变。你是想学三十六变还是七十二变?”做人可以浑浑噩噩地度过,写论文也可以敷衍了事地完成,但优秀的人却不会如此。他们对待自己如同精雕细琢一件艺术品,对待论文的润色也是如此,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所以笔者坚持了下来。
接下来,笔者详细介绍一下投稿的一些经验:
1. 投稿(避免Desk reject):
1)仔细校对目标期刊主题,投稿格式(单双盲、单双栏、文献格式、标题格式等)。
2)论文语言通顺,有逻辑。
3)仔细审查论文创新性是否达到期刊的level,也仔细审查论文的创新点是否能有逻辑地展现给读者。
4)实验数据、性能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能支撑结论。
5)如果收到Desk reject不允许再投,不要气馁,换期刊再投或者大修后换个题目、修改摘要再投。
6)一般1个月内会有结果。
(2)一审或二审(周期3-6个月)
1)Reject不许再投。此时可以考虑换期刊再投,或者对论文进行大修后换个题目并重新修改摘要,再投稿至该期刊。
2)Reject & Resubmit(给3个月)或Major Revision。“Reject & Resubmit”类似于重大修改,这通常意味着期刊编辑认为你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价值,但还需要进行较为深入的修改,并非简单的调整。有时编辑可能会出于提高期刊整体拒稿率的考虑,给出这样的判定。所以,当看到“Reject”这个关键词时,不要气馁。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意见,耐心地逐条回复,并且沉下心来进行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或者被要求补充工作量巨大的实验。例如,笔者曾被要求补充一项机器学习模型性能显著性分析实验,而这项实验在其他顶级期刊论文中都未被要求,笔者为此花费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来完成。在这一阶段,作者需要保持冷静,同时也要抓紧时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所有可能的工作,确保论文质量达到期刊的要求。比如说,审稿人要求对比一个没开源代码的算法,这时能做什么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尝试联系论文的作者,通过邮件等方式向他们索要代码和相关数据。如果未能获得回复,那就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复现该算法的代码。毕竟,你已经等待了3到6个月的时间,花费一周左右的时间去实现代码复现也是值得的,不应畏惧麻烦或拖延。在对待审稿意见时,必须认真负责。即使最终无法成功复现该算法,也要详细说明在复现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此外,可以补充对比一个能够复现、近年来较为优秀的算法,以此来展现你积极且认真的态度。
3)Minor Revision。(两周)离Accept不远啦,主要是修改一下格式和表达以及补一些小实验
4)要经常查看投稿系统和邮箱,避免错过信息。建议每3天看一次
5)收到意见尽快完成修改内容。很多期刊审稿人都是为爱发电,审稿人拖延审稿、中途跑路的情况不在少数。期刊副编辑遇到缺审稿人的情况,通常会重新邀请审稿人,提出新的审稿意见,审稿周期将会十分拖沓。IEEE Trans期刊本身就周期长,笔者都是半个月内提交回复信的情况下,也拖了11个月。
总的来说,IEEE Trans系列的期刊审稿速度较慢,需要投稿者有充足的耐心和责任心,祝大家科研顺利。
图/文:谢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