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智协同共创未来—ChineseCSCW 2025"协同计算在广东"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 滕少华/
广东工业大学
303
12
0
2025-11-12

群智协同共创未来—ChineseCSCW 2025"协同计算在广东"论坛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7-11月9日,第20届全国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与社会计算学术会议(ChineseCSCW 2025)在广州祈福会展中心隆重召开,论坛"群智协同、智能计算及其应用—协同计算在广东"汇聚了来自广东省内协同计算领域学者、专家,并有许多省外著名专家加盟,生动诠释了群智协同共创未来的理念。

学者齐聚,协同创新

本次论坛由广东工业大学滕少华教授担任论坛主席。滕少华教授CCF协同计算专委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专委会秘书长,精心组织了这场学术交流活动。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李小平教授出席并致辞,为论坛拉开序幕。

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协同计算领域专家学者,包括东南大学蒋嶷川教授、复旦大学卢暾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钟竞辉教授、深圳大学潘颖慧副教授,以及学者网创始人、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专委会荣誉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汤庸教授等知名学者。这种跨地域、跨高校的学术盛会,正是学者们群智协同的生动体现。

思想碰撞,智慧交融

五位专家学者带来了各具特色的精彩报告,展现了协同计算领域研究的多元视角:

蒋嶷川教授(东南大学)分享了"多重网络化群智协同及在工业软件中的应用"。作为"中国智能体与多智能体系统研究成就奖"获得者,蒋嶷川教授展示了应用群智协同技术破解网络多重性和主体混杂性问题,攻克了跨域场景资源调度效能差的理论难题,其研究成果已在多个行业龙头企业成功应用。

卢暾教授(复旦大学)探讨了"从群智协同到人智协同"的演进。作为CCF协同计算专委秘书长、复旦大学社会计算研究中心主任,卢教授围绕以人为中心计算的独特视角,介绍了研究团队在人智协同计算方面的最新研究工作,深入剖析了大模型时代人机协同面临的新挑战与机遇。

滕少华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双语义协同增强的知识迁移及其应用"为主题,报告了研究团队在双语义协同学习与知识迁移方面的探索与工作滕少华教授及其团队近期在人工智能顶级期刊TPAMI、JASTMM等国内外TOP期刊发表30多篇机器学习方面的研究论文,滕少华教授系统展示了其团队在迁移学习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

钟竞辉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聚焦"符号回归与AI for Math",介绍了融合Transformer与遗传编程的创新方法,展示了如何利用遗传编程的进化机制,实现对潜在数学规律和猜想的自动化探索与发现

潘颖慧副教授(深圳大学)分享了"不确定环境下智能体系统模型研究及应用",介绍多智能体交互模型以及实际应用场景,为解决无通信或通信不良情况下的大规模多智能体规划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学者网理念与协同计算的完美契合

论坛压轴环节,学者网创始人汤庸教授为"协同计算在广东"总结发言。作为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级领军人才,汤教授回顾了广东省协同计算专委会18年来的发展历程,深刻阐述了协同计算与学者网的内在联系。

教授指出,协同计算的核心理念——通过协作实现知识创新和价值创造,与学者网构建学术社交网络、促进学者协作的初衷高度契合。无论是SCHOLAT平台上的学者交流,还是协同计算领域的群智汇聚,都体现了"连接、协作、共创"的精神内核。

搭建学者协作新平台

此次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报告会,更是学者之间深度交流与协作的平台。与会的40多位广东地区CCF协同计算专委会委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协同计算的理论创新和产业应用展开了热烈讨论。

正如汤庸教授在总结中强调,协同计算在广东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学者之间的紧密合作。从CSCWD、HCC等国际会议,到C-CSCW全国会议,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广东的协同计算研究者们通过持续的学术交流与协作,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协同创新,共建学术生态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再次验证了学者协作的需求与重要性。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单打独斗已难以应对复杂的科学挑战,唯有通过学者之间的协同创新,才能推动学术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学者网将继续秉承"连接学者,共享知识"的理念,为协同计算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促进跨学科、跨地域的学术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登录用户可以查看和发表评论, 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