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智能科学与大数据工程研讨会(2015年12月20日中文报告)
来源: 余志文/
华南理工大学
7606
1
0
2015-12-19

2016 Workshop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Big Data Engineering

 

会议议程

 

会议地址: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大学城中心酒店

地 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华工北路68号

 

 

2015年12月19日

会议专家报到、注册

 

 

2015年12月20日

 

9:00-9:15

会议启动仪式

9:15-9:45

周志华教授:主动学习

9:45-10:15

吕宝粮教授:情感脑机交互系统研究

10:15-10:30

茶歇

10:30-11:00

杨健教授:Matrix Variate Regress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Face Recognition

11:00-11:30

陈华富教授:神经精神疾病多模态脑影像学方法研究

11:30-13:00

午餐

13:00-14:30

工作会议

14:30-15:00

James Kwok教授:Some Convex/Nonconvex/Nonsmooth   Problems in Machine Learning

15:00-15:30

孙长银教授:强风干扰下无人机系统自主控制

15:30-16:00

张艳宁教授:基于目标外观与运动估计联合建模的在线视觉跟踪

16:00-16:30

俞扬副教授:演化Pareto优化及其在子集选择上的应用

16:30-17:00

徐雷教授:多元统计检验的新理论及其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

18:00

晚餐

 

 

 

 


 

周志华教授

 

周志华,南京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IEEE Fellow,IAPR Fellow,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版英文著作一部,在本学科一流国际期刊和顶级国际会议发表论文百余篇,被引用一万八千余次,获发明专利十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IEEE计算智能杰出青年成就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微软教授奖、霍英东青教一等奖等。任IEEE计算智能学会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等。FCS执行主编、《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副主编、多种ACM及IEEE汇刊副编辑。亚洲机器学习会议(ACML)发起人,40余次重要国际会议的主席或领域主席,2015年任IJCAI顾问委员会委员及机器学习程序委员会主席、IEEE ICDM程序委员会主席等。

 

吕宝粮教授

 

   吕宝粮,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主要从事模块化神经网络结构与学习算法和多层神经网络逆映像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提出了多级筛选神经网络模型和基于线性与非线性规划方法的多层神经网络逆映像计算方法。1982年1月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系。1989年4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91年4月至1994年3月在日本京都大学电气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4月至1999年3月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仿生物控制研究中心任研究员1999年4月至2002年8月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脑科学综合研究中心任研究。已在IEEE Trans. Neural Networks, IEEE Tran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eural Networks,ICCV等国际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9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仿脑计算机理论与模型、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计算生物学、计算语言学和脑-计算机接口。

 

 

杨健教授

杨健 长江学者,国家杰青。2002年7月博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模式识别专业。自2003年起,先后在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或访问研究。2007年9月起任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副院长。

长期从事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国家973课题等项目。在IEEE Transactions及Pattern Recognition等国际SC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SCI被引用3000余次,Google Scholar被引用8000余次。担任国际SCI源学术期刊的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和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的编委。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推广类) 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SCOPUS寻找青年科学之星”成长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陈华富教授

 

陈华富, 博士,教授,博士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神经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信息医学中心副主任,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2015.9-2017.12中国科学院“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研究,2005年9月-2006年3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脑功能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2015年8-9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短期学术交流。主要研究方向:基于磁共振成像脑影像模式识别方法及应用研究。包括:脑情绪认知和脑可塑性机制研究,神经和精神疾病(癫痫、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老年痴呆)脑影学特征研究,探测疾病引起脑网络环路异常变化和典型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主持了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和教育部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在电子信息权威刊物IEEE Tran Medical Imaging等发表论文3篇,IEEE Trans Biomedical Engineer 5篇,IEEE Trans Autonomous Mental Development 1篇, Medical Image Analysis 1篇和Physical Review E 1篇。脑成像权威刊物Brain 1篇,NeuroImage 9篇, Human Brian mapping 6篇,Scientific Report 3篇 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120篇,论文被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和PNAS等国际刊物论文SCI引用2200次。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

 

孙长银教授

 

孙长银教授, 1975年生,二级教授,东南大学特聘教授,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二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以及“智能机器人感知与控制”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先后受邀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International Journal Swarm Intelligence Research、Neural Processing Letters、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以及IEEE Transactions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等刊物编委。

孙长银教授长期从事无人系统智能自主控制、图像识别等相关领域研究。先后主持或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科研项目。其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2007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以及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次;2015年获得首届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多项荣誉和奖励。

孙长银教授现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制导、导航与控制分会委员。

 

 

张艳宁教授

 

张艳宁,女,工学博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陕西省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获陕西省第三届青年科技奖,2002获陕西省“三秦巾帼十杰”称号,200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05年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后”称号。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学术兼职:中国体视学会常务理事、图像分析分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图像图形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委员、陕西省信号处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处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主持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研究、国防预研、省部委基金和横向科研课题50余项。主要学术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物院科技二等奖1项。参著外文学术书籍1部,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100余篇次被SCI、EI、ISTP等摘引。目前作为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建立了年轻富有活力的学术团队和特色研究环境,现主持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国防863、国防预研、教育部重点培育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建有联合实验室,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

 

James Kwok教授

 

Dr. Kwok received his B.Sc. degree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his Ph.D.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 was a consultant at the Lucent Technologies Bell Laboratories in Murray Hill, New Jersey. He then joined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He returned to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2000 and is now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 Kwok served as an Associate Editor for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from 2006-2012, and is currently serving as Associate Editor for the Neurocomputing journal. He is a Governing Board Member of the Asia Pacific Neural Network Assembly (APNNA).

 

 

 

俞扬副教授

 

俞扬,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演化计算、数据挖掘,特别是演化计算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分别于2004年和2011年获得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11年8月加入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多篇Artificial Intelligence、IEEE TEC、IJCAI、AAAI、KDD、NIPS等期刊和会议,研究成果获得PAKDD'08 Best Paper、GECCO'11 Best Theory Paper、KDD'12 Best Poster、PAKDD’06数据挖掘竞赛冠军等论文和竞赛奖。任《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青年副编辑,任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会议IJCAI’15高级程序委员,任IEEE计算智能协会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计算智能协会演化计算技术委员会委员。

 

 

 

徐雷教授

 

徐雷,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IEEE Fellow、国际模式识别学会Fellow、欧洲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计划”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BCMI(Brain-like Computing & Machine Intelligenge实验室教授。2012年国家****。1977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学士,续入清华大学获硕士,再师从已故著名信息科学家常迥院士于1986年完成博士论文。1987年入北京大学在已故著名数学家程民德院士和已故信息科学家石青云院士的指导下做博士后,1988年成为北大破格提拔的副教授之一。1989年至1993年,在芬兰加拿大美国之四所大学(包括哈佛和麻省理工)为博士后、访问科学家、高级研究员,于1993年返香港任高级讲师、1996年任教授、2002年任讲座教授。

 

 



登录用户可以查看和发表评论, 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