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国内率先开展基于新型示踪剂18F-MFBG嗜铬细胞瘤特异性PET/CT分子影像诊断新技术
来源: 湾区科技观察/
湾区科技观察
1520
2
0
2022-11-16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暨大一附院)核医学科依托国际先进的核医学分子影像临床转化平台优势和《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第四类)的资质,在国内率先开展嗜铬细胞瘤新型示踪剂18F-间氟苄基胍(18F-MFBG)PET/CT分子影像诊断前沿新技术。

 

图片1.png

30岁的张先生四年前因患高血压,在当地医院CT检查提示双侧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分别于2018年5月和2020年7月分别接受左侧及右侧肾上腺肿物切除术,病理结果提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今年8月因咯血和发热,在当地医院CT检查提示左下肺叶肿物,纤支镜下肺肿物活检病理结果考虑为副神经节瘤,结合病史不除外嗜铬细胞瘤。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定位嗜铬细胞瘤病灶及其全身转移灶情况,2022年11月10日张先生于暨大一附院核医学科接受了可以特异性显示嗜铬细胞瘤病灶的国际前沿新技术:基于新型示踪剂18F-MFBG的PET/CT分子影像检查。结果显示双侧肾上腺术后未见复发,但全身发现左肺、腹膜后淋巴结、枕骨左份和左侧颞骨岩部骨的多发转移灶。该特异性分子影像新技术为张先生明确了嗜铬细胞瘤全身转移灶的精准定位诊断,为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尤其是131I-MIBG放射性药物靶向内照射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该院医学影像部主任兼核医学科主任徐浩教授介绍,这种分子影像诊断前沿新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人体内有一种名为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的跨膜蛋白,负责将去甲肾上腺素转运到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突触末端,以及神经内分泌肾上腺嗜铬细胞当中。在病理情况下,神经内分泌来源的恶性肿瘤,例如嗜铬细胞瘤高表达NET。而MFBG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胍乙啶类似物,可被高表达NET的嗜铬细胞瘤及其转移灶的肿瘤细胞所摄取并停留在细胞质中。因此, 18F-MFBG PET分子显像可以用于嗜铬细胞瘤及其转移灶的精准定位诊断,具有灵敏性高和特异性强的优势,还可作为恶性嗜铬细胞瘤131I-MIBG放射性药物靶向内照射治疗的筛选和疗效预测的重要手段。

 

此外,针对神经内分泌肿瘤,我院核医学科还开展了新型示踪剂68Ga-DOTATATE(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和18F-FDOPA(多巴胺代谢显像)PET分子影像诊断前沿新技术。

文图/王璐

编辑/孙琳


登录用户可以查看和发表评论, 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