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茧房”问题的调研报告
来源: 刘佳依/
洛阳师范学院
4577
0
0
2021-04-11

“信息茧房”问题调研报告

一、什么是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的概念)

        信息茧房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奥巴马总统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正让“信息茧房”变得前所未有的巨大与坚固,我们有必要意识到用户在利用新媒体获取自己的信息时,往往沉浸在各自的“信息舒适区”难以自拔,故步自封。

二、信息茧房的典型案例(现象)

        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但在互联网看似信息爆炸,各种信息碰撞交流的表面下,多款互联网产品却成了“信息茧房”的温床。

1、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app

       与微信相比,我们以相对弱关系属性的平台微博为例,能更好地说明如今各种社交软件中存在的“信息茧房”现象。微博的弱关系属性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茧房”产生的可能性,但是微博看似自由的信息交流表象下,其实也隐藏着形成“信息茧房”的危机。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每个用户存在个体差异是必然的,微博的“关注”机制就能帮助用户在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更感兴趣的内容。用户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通过关注自己喜欢的明星、博主以及某些公号以确保自己喜欢的内容能在自己打开 APP 的第一时间出现在屏幕上。

2、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

       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技术,抖音以精确的个性内容推送俘获了大量的忠实用户。抖音成功的秘诀就是充分利用今日头条的数据挖掘技术,收集用户的浏览记录、点赞情况、用户人口统计学数据等等,对用户进行侧写,并推送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但这同时也造就了抖音 APP 上严重的“信息茧房”现象。跟微博一样,抖音同样有“关注”功能,但将“信息茧房”表现到极致的是它的“推荐”功能。

        一个爱好美食的用户,他的抖音“推荐”一栏中,推送的内容里美食类内容通常占绝大部分;喜欢旅游的人,抖音 APP 则很少给他推荐除了美景以外的短视频。可以说抖音针对用户的精准推荐是互联网时代中“信息茧房”的集中体现。在大量同质信息的狂轰滥炸下,抖音的用户已经很难脱离 APP 给自己划定的圈子,外界的其他信息也再难进入视野。

三、信息茧房形成的关键因素

  1、选择性因素对于形成信息茧房的作用

  选择性的第一点体现在个体基于自身而选择浏览不同的信息内容。这种选择性造成的差异被推荐过滤算法放大,从而会增强信息茧房的形成。第二点体现在个体对于功能性的选择会对自身态度造成了不同影响。当选择更为“主动”、对推荐算法有修正作用的操作时,会削弱信息茧房的形成。

  2、算法功能因素对于形成信息茧房的作用

  信息平台设置的算法功能包含推荐算法的程度越高,会使得信息茧房越容易形成;信息平台设置的算法功能体现个人自主性的成分越多,信息茧房越不易形成。

四、信息茧房形成的消极影响(危害)

 1、对用户主体的消极影响

  人的自我实现是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产生的,长期处于“信息茧房”中的用户缺乏与异质化的人或观点接触机会。自我兴趣成为了用户探索外界的唯一意向,并且这种意向通过不断满足阻碍着用户注意力的转移。这种虚假的自我个性满足,很容易让用户从单一定向的观念去“窥视”全部事实。就这样,用户被这种“满足感”所“异化”,成为了客户端的“奴隶”。

  比如早期应用软件为了留住客户,会以大量的低俗的表层信息吸引用户,一旦用户点击某类文章,头条的机器就把用户贴上了猎奇、粗鄙的标签,进行相似内容的重复推荐。“我们确实有一段时间对新用户处理不够好,因为新用户没有个性化,所以他们打开主信息流容易出现低俗内容。”低俗内容因其易接受性获得更多的推荐,一旦用户产生阅读兴趣,就会遭遇重复性的轰炸。用户在媒介表层信息的麻醉作用下,不断弱化自己的思维意识,从而产生依赖感。严肃的审美被欢乐的审丑行为所湮没。用户不断在嚼食机器推荐信息的过程中,强化其固有的内容取向,形成恶性循环。

 2、“信息茧房”增加群体极化可能

  “信息茧房”的主要作用在于用户对意见气候的感知上,从而影响舆论。这一影响体现最明显的是群体中成员的意见的极化。群体是基于社交关系组建,群体内部观念性比重远大于内容性比重。因此,重复观念性内容的推荐,会强化用户对于某种意见的认知。这就是观念性标签也就态度开始发挥影响舆论的作用。在群体中“信息茧房”效应一旦生成,群体内容的信息过滤机制就会开始发挥作用。

  这使得圈层当中,与优势意见相同的观点不断增多,并且不断帮助其他用户强化认同感,产生了所在圈层能代表社会整体的错觉。这种设置非但没有的将不同意见圈层联系起来,而是起到了反作用,加剧了某种观点的极化。

 3、圈层的自我话语削弱社会黏性

        放大到整个社会来看,不同圈子间话题不同而且很难改变,这就导致社会中出现多个信息壁垒。随着信息壁垒的增加,社会中的层级增多,并且相互排斥。分散的圈层导致整个社会黏性降低,形成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日益困难。

五、削弱“信息茧房”的建议

       要想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信息的发布端,二是信息的获取端。但令人沮丧的是,纵观如今成功的互联网产品,“信息茧房”都是它们挥之不去的影子,营造“信息茧房”以提升用户黏性,束缚常用人群便是这些互联网产品成功的关键。所以期望这些平台主动为用户“破茧”显然并不现实,只有从自身出发,才有“破茧”的希望。

1、主动探索未知,勇敢迈出第一步

       坐井观天,满足于自己的舒适圈,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单一的信息领域势必导致认知的残缺。作为认知主体,我们应当主动向认知的未知领域探索,接触未知的信息及价值。

2、提高媒介素养,让技术为自己服务

       人类才是认知主体,我们获取的信息应该是出于我们的需要,而不是技术想让我们获取。诚然,新技术层出不穷,由于不断接受各种技术,我们成了技术的司机系统。所以如果要使用技术,人就必然要为技术服务,必然要把自己的延伸当作神祇或小型的宗教来信奉。但我们在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时应时刻保持清醒,即使“媒介构建现实”已经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我们应该知道媒介为用户构建的现实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现实,加之“信息茧房”效应,这个媒介为用户个人构建的现实将进一步被压缩为构建属于你的舒适圈,媒介不需要为你复制整个世界,只需要为你复制一条你生活的街道就够了。


登录用户可以查看和发表评论, 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