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实验室曾经出现过长时间没有学生交论文初稿给我修改的情况。针对导致研究生学术研究工作效率低的原因,我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缺乏科学的时间安排
时间管理是研究生阶段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研究生阶段是培养这项技能最好的时机,一旦养成好的习惯,你会轻松地完成研究生的学业,这项技能也会让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大家一定要抓住这个黄金时期。但我们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学术研究过于任性,读研读博的时间安排仍按照本科生的来做,该放假的放假,该上课的上课。在研究工作没有达到如期进展的前提下,又认为开题、预答辩和答辩似乎跟本科生期末考和毕业设计一样理所当然。对于论文,学生一再给老师承诺却迟迟不能交付;并且在交付的时间期限上已经麻木,若无法按时提交便逃避向导师汇报,造成论文一直无法完成。导师也无法介入提供指导和讨论,由于没有导师的指导,学生容易陷入没有思路和头绪,完成论文时间进一步加长的恶性循环。有一个月,我鲜有地没有为修改学生论文而加班,看起来似乎轻松了。但我知道这是假象,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罢了。因为在后期面临同学们毕业、发表论文时,我加班的工作又何止是修改论文那么简单。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你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对于时间的掌控能力较弱。事实上,学习如何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对学生自己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二、实践操作能力与问题意识不强
有些未按期上交论文的学生皆以实验没有做好为理由,但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等待所需要的时间,都不影响论文成稿,毕竟研究是在一定的假设下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实现能力过于薄弱的问题。导师安排实验任务后,学生自己一定要将试验有个通盘考虑,多看书、多与导师、同学交流;一边做实验,一边检查数据是否正常,一边分析试验结果。我建议学生要在研究过程中用心地做实验,积极主动地与导师沟通交流;不要逃避困难问题,也不要埋头不管对错一直往下做;要带着假设和问题去做实验,等实验做完了,基本的研究结果也清晰了。
三、沟通意识欠缺
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是实现研究生高效培养的重要基础,对研究生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依托课程、论文写作和科研课题等载体,通过与导师交流遇到的问题才能不断地产生新想法,进而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但目前,我们的学生与导师沟通仍存在诸多问题,缺乏与导师探讨、交流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达成既“沟”又“通”的良好效果。我们学生在发现问题、遇到瓶颈时,缺乏主动联系导师的意识,甚至选择逃避向导师汇报。我记得有篇学生的论文在我的多次紧逼下上交了初稿,但论文的动机和实验设计仍存在很多问题,结果面临着重写的窘境。还有些学生纠结了很长时间的实验,在我新的建议思路下是可以暂时不做的。但学生情愿选择自己埋头啃实验,也不顾进度,不理导师,最终把时间耽误了。
学生只有多向导师请教、表达疑惑,导师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少走弯路。同时也有利于导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促进研究生的发展。
每次同学们没有完成论文时说的最多的理由就是水平不行。我想,如果大家水平行的话,还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锻炼吗?这是个悖论。导师的要求高,是针对学生的态度、习惯、方法和用心方面,而非针对学生的水平。老师心中的好学生,一般是这样的人:做事积极稳健,能独立学习和思考,能主动与老师沟通,对实验各环节认真负责,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辩证的分析,严谨总结研究结论。他能让老师觉得靠谱、心里踏实,不会出低级错误、大乱子,不会关键时刻掉链子。我认为,这种稳定性、确定性和可靠性,才是师生共同合作的一种理想状态,我也希望我们能够向着这种理想状态不断地靠近。
最后,寄语各位同学: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希望大家潜心学术,笔耕不辍,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文字:黄翰
校稿:叶思思
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