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引人关注的影响因子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又有哪些故事?本期将带领大家了解影响因子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是科睿唯安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发表的Article和Review总数。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影响因子前世
50年代中期,加菲尔德博士尝试创立一种可以基于引文数据来衡量单个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他最初的目标,是突出期刊基于引文的影响力,以帮助图书馆员和管理员建立和维护图书馆馆藏。
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认为,这样一种指标可以帮助图书馆员看看哪些学术期刊值得订阅,因为“期刊文章被引用得越频繁,就越发暗示全球科研界认为这期刊承载着很多有用信息。”
二十年后,这一想法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SCI的组成部分,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于1975年首次出版,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也正式登场。JCR每年提供上一年度世界范围期刊的引用数据,给出SCI/SSCI期刊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现今
影响因子是如何计算得来的?
影响因子即为期刊前两年的文章在当前JCR 年获得的总引用次数与该期刊前两年发表Article和Review总数的比值。
计算公式如下:
分子与分母
分母: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的“研究论文”(Article)和“综述”(Review)。通常不被引用的文献类型,如通信(Correspondence)或编辑材料(Editorial material)则不计入影响因子分母。
没有影响因子能否被SCI收录
答案是可以,首先期刊要先被收录后,才会有影响因子。
没有影响因子的期刊是存在的,没有影响因子并不意味着期刊是非正规刊物。
如果是新刊物,可能就不会有影响因子,如发行不满三年的期刊就没有影响因子,我们不能说这样的刊物就是非法刊物。
除了新发行的刊物以外,还有一些情况会导致刊物没有影响因子,如期刊无法维持办刊质量,期刊自引率过高,或者是期刊无法达到标准作业流程等等,都会导致期刊没有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的作用
实用价值 (各类人员):
1图书馆员: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
2编辑:了解和掌握自己编辑的期刊的情况,制定有效的编辑规划和办刊目标。
3出版商:掌握和监测出版动态,掌握出版机会,做出新的出版决策。
4作者 (科研人员):
a.寻找和确定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期刊;
b.确定论文投稿期刊;
c.证实已经发表自己论文的期刊的水平。
5信息研究分析人员:
a.跟踪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b.研究学科之间及各学科内的引用模式;
c.研究学术论文生产的学问;
d.研究专业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
最后,影响因子只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参考指标之一,绝不是唯一,还请大家以正确合理的态度看待期刊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