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团队2023级研究生刘洁等在梁艳老师、潘家辉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谢秋幼主任团队合作,研究成果"A Dynamic Local-Global Spatiotemporal Transformer Network for Pain Intensity Estimation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被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国际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成功录用。该论文自2025年2月18日提交,于2025年11月13日被正式接收。
1. 研究背景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DOC)的临床诊断面临严峻挑战,尤其在区分微意识状态(MCS)与植物状态/无反应觉醒综合征(VS/UWS)时,传统行为量表评估的误诊率高达40%以上。近年来,研究发现疼痛感知能力与意识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为DOC的客观评估提供了新思路。然而,现有疼痛识别技术难以捕捉微弱且短暂的面部微表情变化,且缺乏对时空特征的深度挖掘,限制了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针对这一难题,本研究创新性地将深度学习与疼痛生理机制相结合,提出动态局部-全局时空Transformer网络,通过精准量化患者对疼痛刺激的面部反应,为DOC辅助诊断提供客观、高效的智能化工具。
2. 方法与结果
(1)动态局部-全局时空Transformer网络架构
本研究设计的DLGSTT网络开创性地融合了三重特征提取机制:全局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GM-FEM)捕获面部表情的整体形态变化,局部注意力特征提取模块(LAFEM)聚焦眼周、嘴角等关键区域的细微肌肉运动,离散余弦变换增强的时间Transformer编码器(DETTE)则精准建模表情动态演化的时序规律。该架构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法在时空特征提取上的局限性,显著提升了疼痛微表情的感知灵敏度。
实验结果表明,DLGSTT网络在公共数据集UNBC-McMaster上疼痛强度估计的 Concord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C)达到0.892,在BioVid热痛数据集上准确率达94.7%,均超越当前主流算法4-6个百分点,展现出优秀的泛化能力。

(2)意识障碍临床验证与性别差异发现
团队在33名DOC患者(13例VS/UWS,15例MCS,5例EMCS)中开展疼痛刺激实验,采用标准化压痛装置诱发疼痛表情,并通过DLGSTT网络实时分析。结果显示:疼痛强度评分与CRS-R意识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83, p<0.001),MCS组疼痛感知强度较VS/UWS组平均高出67.3%,验证了疼痛作为意识水平生物标志物的可靠性。
更具临床价值的是,研究首次揭示了DOC患者中性别对疼痛感知阈值的影响:女性患者的疼痛感知阈值为3.2±0.8 N,显著低于男性患者的4.5±1.1 N(p<0.01),且女性对中高强度疼痛的面部反应幅度较男性高29.4%。这一发现为临床制定性别特异性的意识评估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

3.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动态局部-全局时空Transformer网络,通过创新性融合多尺度时空特征与注意力机制,成功构建了基于面部表情的疼痛强度估计模型,为意识障碍的辅助诊断提供了客观、精准、可量化的智能评估工具。研究不仅验证了疼痛感知作为意识水平评估指标的有效性,更首次揭示了性别差异这一关键临床因素,为个性化诊疗开辟了新路径。
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扩大DOC患者队列规模,探索脑电-表情多模态融合机制,并联合多家三甲医院开展多中心临床验证,推动该技术早日转化为临床常规评估工具,切实提升我国意识障碍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