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吴致聪的持续学习临床应用研究成果被IEEE TNSRE录用

近日,团队2023级研究生吴志聪、何婉莹等在潘家辉教授的指导下,研究成果“Cross-Subject P300-Based Audiovisual BCI System via Continual Learning: A Clinical Application for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被生物医学工程与脑机接口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成功录用。该论文自2025年5月1日提交,于2025年11月9日被正式接收。

1. 研究背景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DOC)是由创伤性或非创伤性脑损伤引起的严重病理状态,其特征是意识水平的持续性降低或意识内容的显著改变。根据国际标准,意识障碍主要分为昏迷(Coma)、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 UWS,之前称为植物状态,VS)、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MCS)以及从微意识状态中逐渐恢复的患者(Emergence from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EMCS)。这些状态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一直是临床医学中的重大挑战,传统的行为量表评估方法存在主观性强、准确性不足等问题,误诊率高达40%。

近年来,脑机接口(BCI)技术凭借其能够绕过行为反应直接与大脑交互的优势,成为评估意识水平和预测预后的关键工具。然而,现有的BCI系统在跨受试者应用中仍面临适应性差、训练成本高、遗忘率高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推广。

持续学习(Continual Learning, CL)作为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范式,旨在通过模拟人类学习过程,使模型在不断学习新任务的同时保留对旧任务的记忆。这种能力对于脑机接口系统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有效解决跨受试者BCI中常见的灾难性遗忘问题,提升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本研究通过结合多模态刺激范式(整合人脸照片和对应姓名声音)和混合原型持续学习方法(Hybrid Prototype-based Continual Learning, HPC),显著提升了系统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

2. 方法与结果

(1)多模态刺激范式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多模态BCI范式,将受试者熟悉的人脸照片和姓名声音相结合,以增强P300信号的诱发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范式能够显著提升P300信号的幅度和信噪比,尤其在视觉和听觉皮层的ERP波形中表现出更强的信号整合能力。与传统的单一视觉刺激相比,多模态刺激范式在P300诱发效果上具有显著优势。

(2)混合原型持续学习方法

HPC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构建历史任务的原型,并在新任务引入时选择性地整合相似和不相似的原型。具体而言,不相似的原型通过混合和掩蔽的方式被处理,而相似的原型则通过注意力机制进行合并,从而有效防止灾难性遗忘。实验结果表明,HPC在健康受试者的P300拼写任务中达到了98.33%的准确率,在临床环境中对意识障碍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5.50%,验证了系统的临床潜力。

(3)意识障碍临床验证

通过在10名健康受试者和10名意识障碍患者的实验中,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系统的临床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健康受试者的平均准确率在第四轮刺激中达到90%,而微意识状态的意识障碍患者的平均准确率在第七轮刺激中达到70%。此外,HPC在持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反向转移能力和正向转移能力,BWT值为+0.47%,FTP值为+8.58%,BTP值为+0.34%。

3.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跨受试者P300脑机接口系统通过结合多模态刺激范式和混合原型持续学习方法,显著提升了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评估和预后预测能力。持续学习方法在防止灾难性遗忘的同时,能够有效整合历史任务的经验,提升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该系统不仅在多种临床任务中表现出色,还为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团队将进一步优化任务相似性评估算法,探索更多模态的融合,并构建更大规模的EEG数据集,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普适性。


登录用户可以查看和发表评论, 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