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I之光照亮稀土材料交叉学科人才之路
48
0
2025-08-08

暑期授课:让AI之光照亮稀土材料交叉学科人才之路

——记杨教授为赣创院师生讲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演进》

2025年7月22日至23日,受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邀请,华工民进副主委、华南理工大学云智能服务实验室负责人杨灿老师为中科赣创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演进》的专题课程。此次授课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为期两天共八个学时,通过系统梳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演进脉络,助力国家高端人才培养,为稀土材料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此次授课引发强烈反响,同学们求知若渴,前排教师预留临时座位也被早早占满,甚至有学生自带折叠椅坐在教室后排,只为聆听这场“AI+材料”的思想盛宴。课程全程呈现高密度互动场景,学生以“空杯心态”投入学习,笔记狂潮:学生一边听课,一边拿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齐上阵,同步记录PPT与演示,几乎杨教授讲解的每一页PPT,全场同学尤其是后排听课的学生轮流举高手机不停拍摄。

20250722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1 20250723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120250723赣江创新研究院讲课照片1 20250723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2

 

酷暑无休,师者匠心育栋梁

杨教授长期致力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人才培养。此次他专程赴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利用假期时间为师生开设专题讲座。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历史演进、机器学习基础、深度学习技术及前沿应用场景,通过“历史-理论-技术-实践”四维框架,帮助稀土材料领域的研究者快速构建AI知识体系。课程中,他结合稀土材料发现、性能预测等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卷积神经网络(CNN)、Transformer模型等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潜力。赣创院人教处具体负责安排本次教学工作的郭处长表示:“稀土材料是国家战略性资源,而人工智能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二者交叉融合既能突破传统研究瓶颈,也能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

学科交叉,激活创新“化学反应”

针对稀土材料研究院师生的需求,杨教授特别设计了“AI+材料科学”教学模块。他通过解析深度学习在材料合成工艺优化、性能评估中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AI技术解决稀土提纯效率、成分分析等关键问题。

参训博士研究生王嘉睿同学感慨:“杨教授的课程打破了学科壁垒,让我们全面了解了AI从孕育、诞生、成长、成熟的技术发展演进历程,使我们看到AI不仅是计算机领域的工具,更能成为材料研究的‘显微镜’与‘加速器’—— AI赋能,神机妙算,新材倍出。”

薪火相传,筑牢国家战略人才根基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先驱,杨教授始终将跨学科人才培养视为己任。此次假期授课,更是他践行“科教报国”理念的生动实践。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马强研究员在全程听完课程之后深有感触地说:“杨教授以假期为窗,用知识为桥,启迪了我们对于积极运用AI技术赋能材料科学研究的诸多新思路,他为国家战略领域培养既懂材料机理又通AI技术的‘双料’人才的这种奉献精神与学术担当,正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未来已来,AI赋能材料强国梦

随着课程圆满落幕,同学们收获满满,余味无穷,短短的两天的学习的新的知识激活了更新的追求和梦想 —— 如何进一步的消化和理解并在实践中运用AI知识赋能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成为了师生们新的挑战。杨教授也开始规划下一阶段交叉学科培训计划。他透露,后续将推出“AI for Materials”实训教学与实验平台,通过适配跨学科AI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让研究者零门槛接触AI前沿算法。

正如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彭子龙书记所言:“当稀土的‘土’遇见人工智能的‘智’,必将碰撞出改变高端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前沿产业格局的新火花。”此次假期授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育人实践。在杨教授等教育工作者的推动下,AI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正加速走向深度实践,为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人才基石。


登录用户可以查看和发表评论, 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