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做好2020年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
全体同学:
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通过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现就做好 2020 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
二、面向对象
要求计算机学院全体研究生、本科生全员参加
三、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主要分为专题实践和专业成长两部分,自主选择以“团队”或“个人”方式参加,鼓励团队合作。其中,专题实践团队不超过3人,专业成长团队不超过5人。
活动申报采取“1+1”的模式,同学们在专题实践和专业成长活动中任选至少1个活动参与,完成后提交相关材料,便可获得相应非正式学时。专题实践可以在“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科普作品征集与主题宣讲、“家乡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故事征集、“我的返家乡实践故事”征集三个活动中至少任选其一参加;专业成长可以在创新成长、创业成长、实践调研三个活动中至少任选其一参加。
(一)专题实践(活动参与三选一)
专题实践活动的作品提交方式:点击金数据在线登记,并将故事或主题宣讲内容向团委实践部投稿(院团委实践部邮箱:scnu_jijishijianbu@163.com)。院团委微信公众号设立专栏,并在抖音上开设短视频专栏,对专栏发布的推文作品进行遴选,综合考量作品质量、阅读量、转发量和评论数等,综合推优,返校后对优秀的作者进行现场评奖。
1.“科技改变世界,创新引领未来”科普作品征集与主题宣讲
此次主题宣讲面向对象主要为中学生,或者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民群众。宣讲包括两部分内容,计算机科普宣讲和计算机专业宣讲,两部分内容紧密相连。
(1)计算机科普宣讲,指的是同学们可以结合所学专业,围绕某一个计算机领域的关键词,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或者围绕某一个计算机领域的问题,如“二维码会用完吗?”“3G、4G、5G有什么区别?”去进行阐述和回答,力求逻辑清晰、解析到位、内容趣味,面向“外行人”开展趣味性、接地气的科普宣讲。最后,科普宣讲作品用一个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呈现。
(2) 计算机专业宣讲,指的是同学们可以在8月10日之前,返回高中母校,灵活通过多种方式,如给母校的一封信,录制一个短视频,线上或现场宣讲等,展示学校及学院办学历史、学科优势、专业特色等,为师弟师妹提供招生咨询和志愿填报等咨询服务,吸引更多的同学们加入华师计机的大家庭中。最后,计算机专业宣讲作品可以用“微信推送”的形式呈现,推送内容详实记录宣讲过程,可以包括给母校的一封信、宣讲内容、答疑解惑过程等,要求图文并茂,内容真实。
作品的呈现形式:将计算机科普宣讲和计算机专业宣讲作品分开呈现,计算机科普宣讲呈现形式为短视频(5分钟以内);计算机专业宣讲呈现形式为微信推送文稿,详实记录过程,要求图文并茂,内容真实。
2.“家乡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故事征集
故事主题一、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进程中,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同学们可以结合家乡人的奋斗进程和变化历程,讲好脱贫故事。
故事主题二、乡村振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们的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可以围绕家乡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乡村产业、基础设施、乡村环境、公共服务等的变化,讲好乡村故事。
故事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任选其一。一是组图(5张以内)+文字(至少800字),二是视频或音频(5分钟以内)。
3.“我的返家乡实践故事”征集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寄语精神、《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文章,围绕“返家乡”实践主题,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指引,结合个人实践活动,记录参与实践的亲身感受,阐述个人在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感想、收获和贡献等,讲述动人故事。
内容包含但不限于:年轻人“自找苦吃”、“学有所成造福桑梓”、“敢闯新路敢创新业”、“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我融入大我”、“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等。
故事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任选其一。一是组图(5张以内)+文字(至少800字),二是视频或音频(5分钟以内)。
(二)专业成长(实践活动参与三选一)
专业成长作品完成提交方式:直接点击金数据在线登记。
1. 创新成长
认真学习团中央关于举办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要求,学习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相关通知要求。
在“学习强国”上至少学习两门完整的课程,如《创新中国》、《创新的力量》、《创新之路》、《创新一线》、《科技创新思维的养成》、《人工智能创新项目设计》等。
组团合作,每个团队不超过5人,以创新为目的,以解决本学科及其交叉学科、企业研发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某一问题为出发点,结合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与需求、结合家人以及亲戚朋友的工作单位及工作岗位现实情况、结合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兴趣爱好、也可结合各类软件开发比赛的项目要求(如中国软件杯、高校杯软件作品设计大赛等),制定一份完整、可行的创新训练项目计划书。
提交方式:一份完整的创新训练项目计划书,字数为5000字以上,计划书模板见附件1。
2.创业成长
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要求,学习团中央关于举办“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通知要求,观摩今年的总决赛视频,观看大学生创新创业题材电影《当我们海阔天空》。
在“学习强国”上至少学习两门完整的课程,如《走进创业》、《从创意到创业》、《创业目标行业调研》、《创业领域选择》、《创业协同团队组建》、《创业英雄汇》等。
组团合作,每个团队不超过5人,通过社会调查、市场分析等方法手段设计一项具有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和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制定一份完整、具体、深入、可行的商业计划方案。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提交方式:一份完整的创业训练商业计划书,字数为5000字以上,计划书模板见附件2。
3.实践调研
调研主题涵括疫情防控、创新创业、复工复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洪救灾等。要求围绕调研主题,提出调研问题,选定调研对象,设计调研方案,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求观点明确、调查科学、分析全面、逻辑严密、数据可靠,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同学们可以通过岗位实践、深度访谈、网络调查、劳动体验等方式,体现见证中国抗疫实践的亲身感受,反映记录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提交方式: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字数为5000~8000字,调研报告的格式规范见附件3。
四、活动流程
(一) 活动报名阶段。即日起至7月28号,请全体同学仔细阅读活动通知,完成在线选题与申报。(每一位同学都要在线登记,不预先参与报名的同学,在活动结束后不予认定)。报名前,请提前下载附件4:《华南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个人责任书》,打印出来 ,签字并拍照,报名时一并上传。(请点击这里进行报名)。
(二)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截止时间为9月1号,报名成功后,个人或队伍在活动期限内按照计划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三)材料提交阶段。即日起至9月1日,参与活动的同学按照要求提交活动作品。如团队形式参与,则由队长统一提交所有活动材料)(请点击这里进行提交)。
(四)评奖评优阶段。9月返校后,根据同学们实际开展活动的过程和提交的材料,进行个人或者团队的评奖评优。
五、激励措施
(一)顺利完成专题实践+专业成长活动,并提交相应作品,作者可以获得2个非正式学时;
(二)作品在返校后的计算机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评优活动中获奖,作者可以另外获得4个小时的非正式学时;
(三)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和获奖率,将纳入学院优秀年级、优秀党支部、优秀团支部和优秀班集体的评比考核中。
(四)对于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学院将在返校后对其进行表彰,在总结大会上颁发证书、奖金和奖品。
六、总体要求
(一)确保安全。以保证健康安全为首要前提,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要求,中、高风险地区不得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低风险地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活动开展前,要充分研究形势,做好安全预案。根据地方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形势动态调整工作部署,如遇突发情况,应立即暂停相关地区的活动,妥善做好有关安排,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
(二)就近就便。在家学生以家乡为主开展社会实践,尽量减少活动半径。以学生个人实践为主,严禁组织大规模、大范围人员聚集活动,原则上不跨地区进行。
(三)创新形式。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今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要注重探索创新“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鼓励师生采取“云组队”、“云调研”、“云访谈”、“云宣讲”等网络形式开展等系列线上活动,推动线下线上融合联动。
七、联系人
计算机学院团委 唐婷芳老师 020-85211353-124
计算机学院团委实践部 肖 婷 18224774049
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委员会
二〇二〇年七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