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的研究生的一封信
近期,不能当面交流,又看到佛科院的研究生这几年,质量无形中在上升,可突然,又碰到研究生扩招。我自己的研究生,和即将调剂来的,可能水准还不如2019级的2020级硕士生,就要来了。而,有些研究生,又知道我的背景是数学,总想从我这里找到,如何模仿像张益唐的咸鱼翻身,的幻觉。于是,我想了这么四点。
1.读研,尽管老师、学校,录取,都很重要,你也心急如焚。但,研究生的,第一要务,是,问题(注意,我会反复强调这一点)。也就是,你想什么问题,作为你的终身的追求,这与导师无关,导师,仅仅是资金、环境的支持者。但,作为一个准备改换门庭(2B线的本科生想搞个文凭,考广工、沈阳工的调剂过来)的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的,问题。通常来说(爱因斯坦也怎么认为),简洁、美的,问题,比,什么都重要。也就是,问题,是灵魂、是附在身体上的。至于,录不录取,哪个学校?哪个导师?有没有佛科院硕士文凭的加持,并不太重要。我希望,各位硕士生不要过度追求。学会放下。
张益唐,就是典型,一辈子做一个问题(简洁、美),就可以了,这个世界,不会亏待任何一个有追求的人!!
2.学会读文献,注意,我很少提,读书!读文献,要有三招。
a招.就是,学会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每一篇论文,只要不是垃圾,都有与你的问题的关联,注意,我再次强调了,问题的重要性,那么你怎么使用你刚刚读的论文?我记得,我读完了博士之后,和另外一个青年学者一起开会,他是下午的报告人,结果,他居然中午几分钟,就把上午报告人的东西,和他的报告(当然,有他自己一直关注的问题)融合起来,而且,没有痕迹,至少,大部分人,没有看出来,我因为,看得很仔细,所以,大为惊叹。后来,我也经常这么脑洞大开。
b招.我读博士的同班同学,他严格要求自己,每读一篇文献,必须写一篇改进。这个呢,我的观点,和他不太一样,我觉得,有些垃圾文章,写了掉身价。但从两个方面,他都占优势,一方面,评奖学金,他的成果数量,比我多;另外一个呢,就是,慢慢的,他的手,比我熟练,因为,论文,投稿,评审人也会给出一些小建议,这些小建议,即是改进、也是新的一篇论文的启发。
c招.发现好的问题。读书,一般问题都比较老、比较难。文献中的问题,一般比较新,比较前沿、比较时髦,所以,及时把你心目中的大问题,与文献结合,做一些小问题,很重要,也就是在前进的道路上,要有些披荆斩棘,荆棘就是小问题,大问题就是顶峰、就是理想。
3.学会总结、学会收尾。这个,我认为,回顾一下,小学和中学的区别就知道,这就是基础教育阶段,为何有小学、中学(初中、高中),也就是,小和中的区别,就是在学会自我总结,这是,中学的唯一区别!有时,总结的,宏观气势,会把微观的解决问题的技巧,一下子突破开去。还有一点,就是学会,不要在歧途上,反复纠缠,方法就是收尾,见势不妙,首先是见势(也就是看清趋势),但这一点,难度极大,有的时候,科研就是最后一秒。所以,我没有强求,只是要求学会。当然,怎么收尾呢?(就是在读文献、读课程的时候),就是,一旦,你真的顺利完成了一道题、一篇文章,就千万不要,重复地做同一个难度的题,或者读类似的文章,而要学会做更难的题,更难读的文章。
但我首先提醒各位研究生,休息、放松,换个环境,尤其是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看看身后、山下的风景。过1-2天,再收拾一下,又出发。(我的习惯是,3-5个小时,只做一件事,一个领域、一个问题、一篇文章)。不要隔两个小时,又换一门课,这样,很辛苦。
4.学会跳跃,学会对手学派的,论文。张益唐,的吃亏,当然有指出导师错误的两难。但,从不同学派,尤其是,对手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做学问的方法。我的博士论文,主要就是,受一篇俄罗斯论文的启发,俄罗斯学者,往往与美国学者的思路,差距很大。(其实,即使在欧美,日本,也有很多互相瞧不起对方的学派)。另外,不同方法的桥梁(对偶、模仿),都是很好的技巧。所谓,“四大伪数学”。模糊数学(粗糙集理论、可拓集合、灰色理论、不确定性理论)、图论(因为可以转化为矩阵)、分形(包括,微分方程的带时滞,系数扰动等等)、非线性??(我一下子记不得了)。之所以,正经学者,有点瞧不上,主要是,全世界认为,这些数学,并没有提出或者发现新的(数学)理论。尽管文章很多,而且搞工程应用的人还蛮喜欢的。另外,还有遗传算法这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入门级算法,今天很少有人再去做硕士论文了,但改头换面的,工作,还是比比皆是。就像蚁群算法之后的鱼群算法、粒子群算法,都有点狗尾续貂之感。当,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来临之际,估计也会有咸鱼翻身的感觉。(这和张益唐,关注问题的风格,毫不相干。)
注:关于伪数学、GA的提法,如果年轻十岁,我肯定不写,因为揍我的人太多了。现在50多岁了,有点调侃吧。另外,我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也有做模糊数学、图论、GA的,我的博士后也有做分形,涉及饭碗问题,所以仅仅是调侃。同时,2019年我的国家基金也是基于图论的一个新想法,尽管仅仅是利用图论,是2015年Nature的一个工作,在图的点线基础上,提出了高阶模体(motif)的想法,也就是,三个点和线看成一组基(对比,传统图论,就是一个点,一条线(两个顶点)),的图的分解。这个创意很好,我们用于算法研究。更何况,有三个点之后,四个点、五个点。。。。。,当然,价值肯定不如第一篇突破性的论文。
而且,伪数学的观点,仅仅是,纯粹数学界的调侃,从工程界的反馈来看,其实还是,很感兴趣的。所以,不妨碍硕士、博士,去试一试。
所以,不同的学派、技巧,是做学问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