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团队联合申报项目获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立项

近日,脑机交互与混合智能团队再传捷报,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秦鹏民教授作为负责人,联合本团队带头人潘家辉副教授,浙江大学潘纲教授,南方医科大学谢秋幼副主任医师,以及国内从事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以及医学临床的专家学者,组成了交叉研究团队,申报的“面向意识障碍患者的脑机接口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获批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科学重大科技专项”资助,资助金额1000万元。

该项目以近年来国内临床上大量出现的意识障碍患者(例如:植物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脑机接口技术,重建与病人的交流渠道(如下图所示),从而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指标。意识的神经机制是Science》杂志提到的最突出的25个科学问题之一,是当前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据2017年的人民日报报道,国内严重意识障碍患者(如植物人),以每年7-10万的速度增长。一些符合所有植物状态临床标准的病人尽管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行为迹象,如指令遵循,仍然保持意识。目前使用临床上的行为学诊断,误诊率约40%,因此迫切需要新技术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依据。脑机接口作为新兴的技术,已在意识检测上有着重要的突破。本项目结合脑机接口技术与脑功能成像技术,致力于提高对意识障碍患者的精确诊断能力和预后预测能力,为患者的后续康复治疗策略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不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还有助于揭示意识的神经机制。

 

图1  通过脑机接口设备检测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状态。其中,通过P300和SSVEP多模态范式(受试者的注意力机制)来判断意识障碍患者是否有注意靶目标(受试者自己的图片),从而判断受试者是否有意识。


2019年以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秦鹏民教授团队、潘家辉软件学院副教授团队,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谢秋幼团队作为共同发起单位成立“意识障碍联合研究中心”,目前研究中心已有部分成果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杂志:利用BCI技术预测严重意识障碍患者(植物病人)的意识恢复,已经发表Brain (5-Year Impact Factor: 11.77):https://doi.org/10.1093/brain/awaa026  ;(2) 关于自我意识的神经机制假设已经发表在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5-Year Impact Factor: 9.42):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20.05.004 .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新闻

https://news.scnu.edu.cn/32058


登录用户可以查看和发表评论, 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