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实名制能否带来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
来源: 曹阳/
上海政法学院
1362
0
0
2019-08-27

匿名不是微博之乱源

  曹阳

  如果实名制仅仅为了针对自娱自乐的、将微博作为记事本的草根博主,实在无多大价值

  从司法角度看,对微博异化表达的治理都能在现存法律中找到规制依据

  微博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公共话语空间,每个人都是话语的生产者与传播者,改变了传统大众传播过程受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作为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任何人可以个人视角通过片言只语,表达对人和事的所感所想,为实现我国宪法所保障的言论自由提供了一个平台。

  实名制不改微博话语权

  微博上虽然人人都有话语的权利,然而,并不是人人都有话语权。去年武汉大学发布的《微博意见活跃群体分析报告》称,“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草根阶层要么"自说自话",要么受微博意见活跃群体潜移默化的影响”。雅虎研究的一篇论文指出,推特上有人读过的微博中约50%发自仅仅2万精英用户。因此,媒体及其从业者和社会名人才是微博世界的“说话者”,话语的平权想像暂未实现。少数意见领袖引领和掌控了微博上的信息流和意见流。

  精英博主是微博信息传播的推手与主导者。对草根博主而言,微博不过是自娱自乐的场所与记事本。精英博主一般都是现实世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人,而他们开设的微博一般都是实名制,即使是少部分匿名精英博主,公众也很容易找到对应的现实世界具体的个人。因而,那些掌握话语权的博主基本是实名用户,推行实名制显然不是针对这一群体。如果实名制仅仅为了针对自娱自乐的、将微博作为记事本的草根博主,实在无多大价值。

  实名制的“阿克琉斯之踵”

  强制推行实名制的弊处勿庸讳言。首先,在政策确实落地的情况下,对整个产业产生的弊端是会破坏原有微博生态,造成用户规模在不同维度的“缩水”。

  其次,实名制难免会发生信息泄露问题。韩国政府推行网络实名制的举措最终引来信息泄露之祸,不得不做出逐步取消实名制的决定。2011年中国也曝出了网络用户数据泄漏事件,数量多达上千万条。一位网络安全专家称,“几乎所有国内互联网大站都出现过大批量的信息泄露问题”。由信息泄露引发的金融安全、垃圾邮件、诈骗电话泛滥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不安。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在安全上是万无一失的。这还不包括系统设备等硬件方面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由于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与广泛性,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损失基本无法补救。控制信息泄露唯一有效的办法是让用户尽量不提供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匿名登录。

  再次,实名制或许会压缩草根民众的话语空间。匿名自由表达值得保护,因为匿名性是一种积极的善,至少它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善。我国宪法所明确规定的言论自由并未要求实名表达。著作权法也明确规定,作者对其作品有署假名或不署名的权利。匿名更是网络表达的特性,也是网络表达权得以张扬的最主要原因。实名制将使话语表达内容与形式都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可能会挫伤公众选择微博渠道获知信息的积极性。

  微博开始渐具自净功能

  近年来,微博的负面影响逐渐浮现。微博谣言的爆发式传播、网络水军肆虐、网络谩骂、人肉搜索、操纵网络以影响民意、影响司法与政府决策等问题不断涌现。但是,这些问题是源于微博的匿名性吗?

  事实上,没有任何科学严谨的监测数据可以表明,那些产生明显负面社会效应的事件是具有普遍性的。事实上,它们都属个案,并非微博上的主流。以个案负面效应为由,甘冒信息泄露的风险是不适宜的,也不符合社会治理的风险减低原则。微博出现的这些负面效应完全可以通过现存的技术、法律与道德等规范予以规制。

  例如,微博能让谣言在公众中快速流动。但这显然不是实名与否的问题,而是由微博技术特征决定的。从社会学的基本常识出发,微博实名制应当不会自动带来更加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称,“微博谣言越来越多,但是有60%以上的微博谣言在1天之内被澄清。微博开始渐具自净功能,而且微博的辟谣功能也比传统媒体更快更有效。”即使在匿名状态下,网络传播仍然具有很强的自澄清效果。

  借助技术手段规制微博

  微博要健康发展,无论如何不应成为谣言传播机、名誉侵权、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的营销阵地。从司法角度看,对微博异化表达的治理都能在现存法律中找到规制依据。很多人担心因为匿名无法或难以找到侵权微博用户。其实,微博上根本不存在所谓“隐形人”。随着互联网的成熟,追踪行为人身份的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建立与完善微博服务提供商的间接侵权责任、产品风险责任以及非实名微博的代位求偿机制等,可以有效解决因匿名问题而引发的法律问题。

  现今,代码越发成为规则网络空间的主要法律。代码具备在一个大标准下识别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代码作为规则手段时,可以是对行为的限制,它同样可以把行为塑造成法律允许的行使。它们决定互联网隐私是否将被保护以及所允许的匿名程度。认证、关键词屏蔽等技术是通过代码消除微博负面影响的重要技术手段。

  微博是一个无边界的网络社区。这个社区的持久发展,从根本上说需要全体微博参与者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社区自治规范。微博用户应检视自己的发言,审慎性地利用微博工具,营造良好的表达环境。微博名人更需以较高道德标准约束自己,在发言与转贴时承担更高义务。只有这样,微博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


登录用户可以查看和发表评论, 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