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靳战鹏教授作“From Brain to Heart: How Our Body Acts and Reacts as Emerging Biometrics”主题报告

2022年11月4日,华南理工大学靳战鹏教授作《From Brain to Heart: How Our Body Acts and Reacts as Emerging Biometrics》的主题报告。靳教授通过分享自身团队在五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该主题展开介绍:(1)现有生物识别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2)脑纹和心电在生物识别方面的优势;(3)脑纹识别的优势;(4)主动思考的研究过程;(5)ERP的优势及具体实现过程;(6)心脏识别的优势;(7)心脏识别的应用;(8)发展与展望。

 

1. 现有生物识别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现有生物识别方法

生物识别方法具有独特的生理和行为特征来识别个体,而现有的识别方法一般通过如指纹、手掌、虹膜、面部和声音等方法进行身份验证。

1.2 存在的问题

但是目前的生物识别方法存在生物特征可复制和不可消除的问题。就拿指纹识别为例,指纹获取相对容易,譬如从物体表面,甚至从高分辨的照片中可以仿造出受害者的指纹信息,而人的指纹被获取之后,却无法再生成指纹,而同时也没办法消除身份识别系统中已有的指纹信息,这意味着一旦指纹被他人所有后,便会被他人永久利用。

除此之外,非故意纰漏和故意纰漏也是目前生物识别方法存在问题之一。为了举例方便,还是用指纹识别作为例子。受害人触摸物体后产生的指纹信息被非法分子利用,这就属于非故意纰漏;而非法分子为了获取受害者的指纹信息,不惜做出伤害受害人以进行身份验证的行为,便属于故意纰漏。

而正因为这些原因,现有的生物识别方法在需要高可靠、高安全保障的工作中仍然不够安全,并且这些方法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对于现有的生物识别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的生物识别技术大多通过外界可见的生物特征进行识别,而相比之下,外界不可见的大脑和心脏是用于身份验证的新的生物特征。

 

2. 脑纹和心电在生物识别方面的优势

2.1 不可见

相对于指纹、虹膜等可见的生物特征,脑纹(EEG)和心电(ECG)在攻击上会更加困难,并且会更加安全。

2.2 动态变化

脑纹和心电很难重复和拷贝,适用于持续性验证。脑纹会随着人的成长而发展,并且随心智的成长而成长;而指纹、脸部特征十分稳定,容易留下痕迹。

3. 脑纹识别的优势

3.1 安全

3.1.1 系统安全

不需要用户记录,安全性;数据被攻击后,还可以获取新的数据;当事人必须是活的,大脑信息必须来自于活体采集。

3.1.2 用户安全

用户的安全,不仅仅是系统的安全。

3.2 实用的胁迫解决方案。

3.3 量化我们认知的独特性。

3.4 非意志性脑电脑波。

独特的记忆和用户的知识并且不受用户控制的直观响应。

4. 主动思考的研究过程

Prof. John Chuang 在2014 提出 “passthoughts”。

他们认为人会产生许多虚拟场景,而对于虚拟场景会产生脑电波,不可见的密码,只有自己知道,那么这种密码是否可以用于脑纹识别?

但经过研究发现这种主动思考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导致这些的原因是人们在思考时会不可避免的受其他因素干扰,因此不能很精准的把控思考的过程,也就不能捕捉主动想法的脑纹。

5. ERP的优势及具体实现过程

5.1 ERP的优势

团队由active thinking 变为 pessive thinking ,用于捕捉被动思考过程。他们通过心理学解读大脑的反应,心理学表明,当大脑产生一件事件之后会产生一个独立的反应,并且在短暂时间内大脑会处于不受控的状态。例如一个人害怕狗,当看到狗照片的第一反应会特别紧张,这个就是不受控的状态。这种反应就完全结合了大脑的认知(knowledge base)和心理反应。

在研究中,最开始的时候三个人的大脑反应的虚拟场景(virtual images)没什么规律和区别,但他们的ERP很强的差异,而对于一个人却具有好的一致性,原因是ERP的产生不会依赖于人当时主动的想法,而是依赖于潜意识里的认知(knowledge base)。

对于ERP的生动解释,就譬如有些人非常喜欢狗,见到会很兴奋,而害怕狗的会紧张。这种反应的差异完全依赖于认知(knowledge)和经验(experience),结合心理学发现,对于不同性别、脸和食物,人的大脑都会产生强烈反应。并且会有不同大脑区域热点的反应 (已由神经科学检验过了)。 

 

通过不同图像的效用,将他们混合起来利用产生的ERP,用于激发大脑的独特反应。并且在2014年提出“brainprints”。 

 

5.2 具体实现过程

 

 

5.3 结论

通过不同纹路的图像、文字、食物,通过心理学上会激发大脑不同的行为。

选取的人脸图像,需要具有普遍的认知,例如名人的人脸,而人脸图像也被很多神经研究广泛应用。

图5-2-4可以看到彩色照片认知不是最好的,原因在于彩色容易分散注意力。

图5-2-5发现在一年之中,图像有细微的变化,原因在于人在不断学习,认知水平在不断的改变。

对于数据的泄露,仅需重新经过虚拟图像的激发即可获取新的脑纹信息,并且增大新数据库与旧数据库的差异性进一步保障安全。

经过上述研究,脑纹识别虽然有众多优势,然而代价是脑纹识别需要克服认知水平的变化,如何克服与识别是脑纹识别的重大突破。

6. 心脏识别的优势

6.1 心脏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6.2 相对于其他生物特征,心脏不可见

6.3 很难被重复和拷贝

6.4 容易比较

6.5 设备易穿戴,易获取心脏信息。

可以通过毫米波、雷达、wifi(图6-5-1)获得心脏系统运转的过程心脏动态的变化;通过光获得,例如手表(图6-5-2);通过指尖(图6-5-4,图6-5-5)、脸部(图6-5-6)获得PPG,反应心脏动态系统的动态信号。

 

7. 心脏识别的应用

心脏识别可用于持续性的认证,并且通过无接触的方式保障个人的健康数据及隐私。

8. 发展与展望

军方、银行、国防部亟需高可靠、高安全性、而非便利性的新型身份认证技术。

同时元宇宙的兴起,由于头戴设备缺少相应的传感器,在身份认证方面也是一大挑战。

 

 

 

靳战鹏,华南理工大学长聘教授,首批“信实”冠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人体数据感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数字孪生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终身制副教授,研究生部主任,Cyber-Med实验室主任。ACM和IEEE高级会员。目前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普适计算,人机交互,智能感知,主动健康,人工智能以及相关技术在智慧医疗、生物特征识别、及物联网领域的应用。曾任美国空军研究院(AFRL)访问学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ARO)等机构的项目评审专家。目前担任四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ACM Computing Surveys, ACM IMWUT, Elsevier 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CCF TPCI)和30余个国际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或技术委员会委员。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主要工作发表在ACM IMWUT/UbiComp、ACM Computing Surveys, IEEE TIFS、TMC、TIM、TBME等期刊。

 

撰写人:聂云滔

 


登录用户可以查看和发表评论, 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