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0
评论
1
转载
我要入驻

遍访南粤161村摸实情 广东多校联合调研助力治理现代化

据南方网9月19日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助力广东省“百千万工程”,2025年暑期,在省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二级教授、广东省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委会联席主席、广东省社会调查基地首席专家陈天祥,与中共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新兴领域网络社会工作观察员、广州南方学院新技术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MPA校外兼职硕导、广东省社会调查基地召集人蓝云联合带队,组织来自广州南方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师生组成的调研团队,深入全省21个地市、161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治理发展情况专项调研。调研团队综合运用深度访谈和网络问卷等多种方法,系统了解村委会主任的工作思路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旨在为优化基层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多校联动,科研赋能基层治理

  本次调研依托广东省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委会、广东省社会调查基地,聚合高校学术资源与地方治理需求,组成了跨院校、跨地区的联合研究团队。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颜海娜教授、于刚强副教授带领本院研究生苏启航、黎冠兰、颜文慧、赖洁慧以及广东金融学院本科生吴童等同学赴4市16村调研,深入挖掘懂技术、善经营、年轻有为的返乡“领头雁”带动村民致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经验。

调研团队在茂名市化州市官桥镇旺竹山村调研

  颜海娜认为未来的乡村振兴需要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的难题,避免形成乡村治理“政令堰塞湖”,让村干部腾得出手、迈得开脚、服务于民,而不是耗在表格和迎来送往上。作为此次全省乡村治理调研的志愿者,苏启航深刻体悟到,真正的学问不在象牙塔的纸堆里,而在沾满泥土的裤脚上,只有脚踏实地开展实地调研,才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广东省粤有数专委会副秘书长、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香港理工大学博士黄宁,与广州南方学院专任教师曹润婷、郝雨洁、黄帝威、黄水清、梁善华、刘桂珍、刘洪华、郑林等青年学者带队走村入户,覆盖清远、珠海、江门等14个地市,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通过深度访谈收集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系统梳理乡村治理的典型做法。

调研团队在清远市佛冈县高岗镇宝山村调研

  黄宁通过对清远、惠州、韶关三地共18个村的实地调研,真切观察到“百千万工程”带来的深刻改变——村庄更美了,产业更活了,人心也更齐了。村道整洁、庭院美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而比“颜值”提升更值得关注的,是基层治理与发展动能的转变。多位村支书坦言:“现在的心思很纯粹,就是服务好村民、做强村集体经济。”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入乡,投身基层服务、电商推广、文旅创业等领域,为乡村注入新活力。乡村焕新,人才回归,政策落地:广东的乡村,正悄然发生一场静默而坚定的变革。

  同样关注基层干部动力的曹润婷,在调研中深受新联村村主任的感召。这位主任坦言,自己扎根乡村30年的动力源自深厚的乡土情怀与为村民办实事的初心。“村干部就得是全能手,什么都要懂、都得会。”曹润婷强调,正是长期破解难题带来的成就感,支撑着无数基层工作者投身乡村一线。这份源自内心的责任感与获得感,恰恰是提升治理效能、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内生力量。曹润婷深刻体会到,这些有情怀、有担当、有韧劲的基层工作者,是治理体系最坚实的根基,也是乡村振兴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郝雨洁则从实践育人的角度分享了她的观察。她指出,在带领学生深入乡村调研访谈的过程中,村两委干部详细介绍了协调土地流转、调解村民纠纷等一线工作细节,令学生们真切感受到基层治理的复杂与艰辛,也体会到干部们扎根现实、务实肯干的作风。她特别提到,学生们从一开始面对访谈对象时的腼腆拘谨,逐渐成长为能够从容提问、深入交流,甚至结合专业提出建议。这一转变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从书本理论到社会现实的重要跨越。此次调研真正成为了一堂浸润心灵、锤炼能力的实践育人课。

调研团队在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田心村调研

  刘桂珍特别强调要以倾听者的视角去沟通和走访。她分享了肇庆的一位村主任的故事:因希望让村民办事更顺畅,毅然决定在村里工作。另外,在广州田心村,三十多位村民整齐坐在会议室等待的场景,让团队感受到全村对调研工作的支持和村干部团队的凝聚力;还有一位为平衡宗族关系始终以“正”要求自己的村书记,办公室里的革命领袖像让团队再次受到洗礼。刘桂珍认为,调研就像一个纽带,让这些默默为人民服务的人被听见、被看见。

调研团队在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上洲村调研

  黄帝威通过对上洲村的调研发现,该村在“百千万工程”支持下呈现出更好的发展态势,岭南建筑与稻田风车相映成趣,基础设施完善,治理有序。但他也指出,村庄自身造血能力仍显不足,文旅产业依赖政府补贴,尚未形成与周边村庄的协同发展机制。他了解到老书记欣慰于任内成就,更期待换届后年轻干部能带来新活力,希望新书记能突破现有局限,培育本土运营团队,加强区域联动,让这个生态小镇真正实现从“美丽建设”到“活力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调研团队在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调研

  调研中,黄水清关注到一位年轻村主任。该村主任毕业于985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拥有四年村干部及园区土地规划工作经历,因专业能力突出被邀返乡任职。访谈中可见其对村情掌握全面,规划能力兼具系统性与前瞻性。黄水清认为,村主任的专业背景与实践经验为乡村发展带来新动力,也体现了基层治理队伍迈向专业化、年轻化的良好趋势。

调研团队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街道南香村调研

  梁善华在暑假期间对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十多个乡村的走访调研中,真切感受到基层乡村在“五个振兴”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和巨大变化。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还应落实在行动中。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他发现两个地区存在明显不同:深汕特别合作区依托产业规划与重大项目带动,乡村基础设施与村容村貌提升显著,产城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汕尾乡村则立足生态与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特色种养及休闲观光农业,农民收入渠道有所拓宽。但是,这些地区还普遍存在特色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较短、专业人才不足及持续发展动能待强化等问题。他建议未来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突出地方特色,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并加大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以激活各自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调研团队在湛江市遂溪县杨柑镇新宁村调研

  刘洪华通过对湛江两个基层村庄的对比调研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A村人口从2500人锐减至700人,村民年收入仅1.2万,仍停留在番薯、甘蔗等传统种植业;而B村却人口稳定在6000人,村民年收入高达10万元,成功转型为拥有五星级酒店、汽车城等高端服务业的现代村庄。深入调研后发现,关键在于资源配置模式与产业选择的差异——A村延续“包产到户”的分散经营困于第一产业,B村坚持40年“四统一”集约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刘洪华感慨:“一个选择,两种命运,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产业转型与治理创新的乡村智慧。”

调研团队在广州市番禺区沙头街道小罗村调研

  郑林在广州、阳江等地基层村的调研时正值登革热防控时期,他亲眼目睹了村干部如何统筹安排日常事务。除了应对各种琐碎又繁忙的工作,他们还得想办法为村民多争取一些实实在在的便利,解决一些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顾好村里的关系和日常运转。郑林表示,每一件小事都不简单,这次调研让他真切感受到基层工作的辛苦与担当,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经历。

调研团队在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龙安村调研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张文浩、郭思源老师带领叶晨意等同学深入中山、梅州和湛江3个地市的行政村,了解乡村治理现状与发展需求。在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龙安村与陂角村,叶晨意真切感受到了基层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她回忆道:“村民们积极踊跃地配合问卷调研,围绕党建、治理等多个方面坦诚提出宝贵意见,现场氛围既热烈又融洽,令人印象深刻。”

  为确保数据全面性与代表性,调研团队采用定性和定量双轨并行的调研模式。一方面通过结构化访谈获取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的一手反馈,另一方面面向全省村委会主任发放网络问卷,扩大数据覆盖范围。调研聚焦党建引领、治理效能、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核心议题,旨在为优化乡村治理体系提供扎实的决策依据。

  理论结合实践,推动治理现代化

  陈天祥教授指出,此次调研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系统的调研有助于精准识别真问题、发现深层逻辑,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扎实依据。”他强调,高校智库应当发挥桥梁作用,要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推动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深度融合,促进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政策建议,助力乡村治理体系优化升级。

  蓝云主任从数字化治理角度补充表示,此次调研不仅积累了大量基层治理的一手资料,为高校智库服务地方发展探索了有效路径。“在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乡村治理同样需要技术赋能。本次调研既关注传统治理模式,也积极探索智慧乡村建设的可行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学术服务社会,青年助力振兴

  此次调研是广东省高校开展的大规模乡村治理研究行动,体现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度结合。通过院校协作的调研模式,团队获取了丰富的基层治理实证数据,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调研团队将持续深化研究成果,推动学术智慧转化为实际治理效能,助力广东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茂名市电白区沙琅镇尚塘村

(颜海娜、于刚强带队)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田心村

(蓝云、刘桂珍、郝雨洁带队)

 

清远市佛冈县高岗镇宝山村

(黄宁、郝雨洁、曹润婷带队)

 

广州市番禺区沙头街道小罗村

(郑林带队)

 

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上洲村

(黄帝威带队)

 

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上巷村

(黄水清带队)

 

湛江市遂溪县杨柑镇新宁村

(刘洪华带队)

 

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街道南香村

(梁善华带队)

 

肇庆市四会市威整镇甜竹坑村

(刘桂珍带队)

 

韶关市南雄市水口镇河村

(黄宁带队)

  文 曹润婷、蓝益乾

 


贯彻 “运用网络数据,做到心中有数” 精神,集聚高校、智库、业界和政界研究型人才,提供公共决策咨询、数学模型研制、课题研究、榜单发布、活动举办、书籍出版等公益服务。多位国际知名学者、院士担任首席顾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