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点赞
0
评论
1
转载
我要入驻

【转载】民办高校哪家强?苏湃2025年民办本科高校评价结果出炉

收录于合集: # 学术快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需增强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打造具有战略引领力的高等教育体系。纲要中强调,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纲要》同时指出,要“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肩负着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又面临着转型突围的严峻挑战。当前,民办高校面临着办学条件缺乏竞争力、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困境。如何在规范中谋发展、于融合中寻突破,将成为影响自身乃至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SU-PERI)是国内唯一由“双一流”高校设立的民办教育研究机构,是“中国教育智库榜单”(CETTE)中唯一上榜的民办教育智库。中心致力于诊断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发展中的问题,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联合国内多位学者,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若干维度,对我国民办本科高校进行综合评价,研制了“苏湃(SU-PERI)2025年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课题组成员包括: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一涛教授,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无锡太湖学院副校长阙明坤研究员,中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无锡太湖学院校长金成研究员,郑州科技学院副校长刘亮军教授,山东女子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石猛教授等。

课题组特别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包括: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大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阎凤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顾建民,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阚阅,浙江树人学院原校长徐绪卿等。

根据2025年6月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计3119所高等学校,其中民办高校803所,包含普通本科学校38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3所,高职(专科)学校390所,成人高等学校2所。对于民办本科高校,课题组对以下两所高校进行特殊说明:一是西湖大学为研究型高校,且在办学体制上与其他民办高校有所不同,因此不列入本次评价;二是根据2024年教育部最新高校名单,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属于民办高校,但根据调查得知,该校实际上已转为北京师范大学的珠海校区,故不纳入本次评价。综上,本课题组共跟踪确定409所民办本科高校作为此次评价对象,具体包括222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154所独立学院和23所民办本科职业技术大学。

1、指标选取与赋权方式 

课题组对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涉及专业、课程、学科、课题、论文和专利共六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设有一个或多个二级指标。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发展则代表了高校在学术领域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论文和课题成果能有效衡量学术研究水平,专利展示了高校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通过这六个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全面考察高校在教学和科研两大核心职能上的表现,符合高质量发展评价的基本要求。

为确保指标选取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一些难以客观量化、数据获取受限、过于繁琐的指标,未予纳入本评价体系之中。所有评价所需的数据均来源于国家和社会权威机构公开发布的数据库或文件材料,且所有评价结果均可公开验证。由于数据的更新周期和统计过程的时间差,2024年数据尚未全面发布或经过充分验证,因此在进行2025年的评价时,采用了2023年的数据。选择2023年数据不仅确保了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准确性,还能反映出较为接近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这种方式,评价结果能够有效地反映各受评高校的当前状态,并确保评价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课题组采取主观赋权法中的专家赋权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邀请相关专家组成焦点小组,根据专家讨论的反馈意见获取各指标权重。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即为综合评价指数值。计算公式如下:E=∑ Z × W。其中,E为综合评价指数,W为权重,Z为指标的标准化值。各项指标的权重如下:

2、我国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排名情况 

根据2025年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整体排名情况,我国民办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水平前五强分别为:浙江树人学院、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宁波财经学院、西京学院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从区域分布上看,东部地区的高校凭借其较为优越的经济基础和开放的教育环境,在整体排名中占据主导地位。浙江省表现尤为突出,浙江树人学院和宁波财经学院等高校均跻身前列,体现了该地区在民办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显著成效。广东、福建和山东等经济发达的省份也有多所高校位列前30,显示出东部地区的高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全面优势。中西部地区虽然有一定表现,仍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西部的西京学院和茅台学院等高校分别位列第四和第八,成为区域发展的标杆,但与东部高校的差距依然明显。中部地区,如河南省的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和黄河科技学院等高校,也展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尤其在区域内的领先地位较为突出。这一现象揭示了中西部地区在民办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崛起的趋势,尤其是在创新与特色化发展方面的潜力。

从高校自身特点来看,排名前列的高校大多拥有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和较强的学科优势。例如,浙江树人学院和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等高校,不仅在学科建设上表现突出,也注重与地方产业的融合,推动了高校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相较之下,一些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如黄河科技学院和南昌理工学院等,虽然在地方性发展中有一定优势,但仍需加强学科建设与国际化发展,以提升整体竞争力。

从整体来看,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呈现出区域集聚、差异化发展的特征。东部地区民办高校的优势在于资源配置、政策支持和社会认可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则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随着政策的推动与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未来我国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将趋向更加均衡与多样化,并将更加注重特色化、国际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整体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3、独立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排名情况 

独立学院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独立学院总数在2010年高达323所。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独立学院正在积极寻求转设之路,独立学院可转设为民办高校、公办高校或终止办学。根据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2025年4月20日,我国共有17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173所普通高校(有两所合并转设为一所),还有154所独立学院未完成转设。

根据2025年我国独立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排名情况,154所独立学院中,高质量发展水平前三强分别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福建省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位居榜首,显示出该校凭借厦门大学的母体优势,以及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已经成为独立学院中的标杆。紧随其后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该校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独立学院,充分发挥了母体高校的资源优势,其在办学质量上的持续提升,使其跻身前列。此外,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等高校也表现不俗,均稳居前十,表明东部地区在独立学院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

4、民办职业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排名情况 

根据《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我国共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51所、高职(专科)学校1562所、成人高等学校249所。其中,民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3所,民办高职(专科)学校390所,民办成人高等学校2所。

根据2025年民办职业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排名情况,我国民办职业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水平前三强分别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我国民办职业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整体呈现出“东部引领、中西部跟进”的发展格局。东部地区的高校在此榜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浙江省的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位居榜首,显示了该校在职教领域的优异表现与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方面的成功实践。浙江省在职教领域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他如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和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也均位列前十,凸显了东部地区强大的教育资源和对高质量职教人才的培养需求。中西部地区的民办职业本科高校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在行业内崭露头角。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和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表现出中西部地区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快速进步。这些高校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和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也跻身前十,进一步印证了中西部地区职教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

由此可看出,民办职业本科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东部地区的优势高校往往具备较强的资金投入、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完善的产业合作机制,能够有效推动技术技能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则在面临发展空间较大的同时,通过整合地方资源与特色产业,逐步提升了自身的办学水平。

5、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石猛(山东女子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教授)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教育强国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增强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打造具有战略引领力的高等教育体系。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创新发展、激发教育系统竞争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虽然民办高等教育整体上还面临着办学条件缺乏竞争力、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困境,但正如本次评价结果所展示的,一些民办高校早已突破藩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在规范中谋发展、于融合中寻突破。教育强国应该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但规范发展与此并不矛盾。因为规范有序是办学活力的前提,管理规范、活力迸发是学校应有的状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强国要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在评价结果中所展示的上榜高校,基本是规范的、有序的,也是近几年来少有舆情的民办高校。因为规范有序,才能充分利用优越的区域经济基础和开放的教育环境,才能凝心聚力,去实现特色办学、差异化办学,从而形成学科优势。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已经从“鼓励支持”为主转向“引导规范”为主,规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办教育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从生源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未来5年也是民办高校抓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民办高校应该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遵守法律法规的规范指引,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来源:苏州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TWsmh6yNJiF4ybJ1iazog


学者网消息官方发布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