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 逐梦苍穹——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
1301
2023-11-30 11:55:38
   收录于合集: # 科技人物
4
0
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本文内容转载自《中国产经》杂志,本文为《中国产经》2023年第21期封面文章。

太空探索 逐梦苍穹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 吴伟仁

吴伟仁,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友。长期从事航天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是我国深空探测领域主要开拓者之一。

1953年10月,吴伟仁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曾是一位山区农民、生产队长。凭着吃苦和拼搏的精神,他一步步成长。

巴中市平昌县得胜镇独柏村,是大巴山深处一个十分偏僻的小村庄。

“吴伟仁是我小学、初中的同班同学,还是学习委员哦。”陈武德说,吴伟仁在独柏村度过了少年时光,20岁时任“生产队长”,22岁时毅然卸任,追逐自己的飞天梦想。

从一介书生到“生产队长”,再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40年光阴荏苒。当年的翩翩少年,到博士生导师,航天测控通信与航天系统总体设计专家,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常委,吴伟仁毕生致力于深空探测,逐梦苍穹,是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战略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吴伟仁

北航未来空天技术学院院长、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讲话

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任

2008年8月,55岁的吴伟仁担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接棒”时,嫦娥一号首次绕月探测刚取得成功。

怀着“强烈的愿望、光荣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吴伟仁带领着团队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实现多个国际首次——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并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合作。这些成绩得益于吴伟仁带领团队攻克了月—地中继通信的世界难题,突破了空间恶劣环境下的同位素热/电源研制等关键技术。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 吴伟仁

2020年12月,由吴伟仁牵头制定的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总体技术方案成功实施,从月球采回1.7公斤月球样品,产生重大国际影响。这些工作有力服务于国家政治外交,为和平利用太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贡献。

因为这些贡献,他和团队获得了许多荣誉。

如今,已近70岁的吴伟仁依然活跃于科研一线。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航天遥测、测控通信、深空探测等工程领域深耕细作,吴伟仁解决了诸多中国航天难题,让世界为中国惊叹——

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嫦娥四号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被评为钱学森最高成就奖;2020年4月,他又被国际宇航联合会授予世界航天最高奖,这也是该国际组织成立70年来首次把这一奖项授予中国航天科学家;由他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嫦娥四号任务团队,被英国皇家航空学会授予2019年度唯一团队金奖,这是该学会成立153年来首次给中国项目颁发该奖项。

也是鉴于他为人类太空探索作出的杰出贡献,2020年9月8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吴伟仁星”。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吴伟仁星”的命名不仅是吴伟仁院士个人的殊荣,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月球探测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中国航天发展的高度评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回答央视记者提问

2024年将是探月工程实施20周年。吴伟仁提起探月工程的特点也颇为自豪:“探月工程一是起步晚,但起点高;二是投入少,但产出多;三是发射次数少,但成功率高,且每一次都向前跨越一大步。同时,探月工程还实现了‘三不一超’——进度不拖、经费不涨、指标不降,最后还超额完成任务。”

吴伟仁说,“‘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就是我的使命要求。”

除了国家的强力支持,他着重提到,“这也得益于在一些重大决策中,我们充分发挥了民主,充分听取意见,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每一步都有创新。”

回顾这些年的历程,吴伟仁感慨,“我们队伍非常团结”。虽然涉及几千个单位、上万人参与,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很多参与工程的同志都和我说,觉得光荣自豪。”

吴伟仁(右二)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嫦娥三号任务测试厂

拓展更大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在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目标后,中国航天人并没有止步不前。

经过反复测算、研究与战略性的决策,在吴伟仁的主持下,我国制定了探月工程四期实施方案。2024年,嫦娥六号准备在月球背面采集更多样品返回;嫦娥七号目标是在月球南极着陆,并开展飞跃探测,寻找生命之源“水”;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与嫦娥七号组成月球南极科研站基本型,用于探测月球南极环境并开展月球资源勘查利用试验。

2022年9月,经国家批准,该实施方案已正式启动研制。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吴伟仁向参加活动的师生分享航天小故事

在拥有我国自己的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的基础上,面对国际发展态势,特别是美国联合20多个国家在月球“跑马圈地”的现状,吴伟仁还提出要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到2035年前通过联合设计、联合勘察、数据共享、共同管理,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这也将成为我国主导的首个国际大科学工程。

吴伟仁预计,到了2030年左右,中国人的脚印将踏上月球。他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未来还将研制建设深空互联网,那时候,可以在月球上玩手机、刷视频,甚至看世界杯。只要建成了地月互联网,就能覆盖地月空间、月球空间甚至太阳系空间。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们将拓展更大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介绍嫦娥四号着陆器

深空探测 突破跨越

2022年4月24日,庆祝中国航天日之际,我国正式提出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在推动深空探测国家实验室建立方面,更与吴伟仁的建议直接相关。

2022年6月,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组建了深空探测实验室,目前已进入实质运行和全面建设新阶段。吴伟仁担任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该实验室将整合相关人才力量,采用全新体制机制,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航天强国战略需求,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技术攻关,有力支撑国家深空探测重大工程研制实施。

“深空探测不是搞太空竞赛,而是应对未知的太空挑战,探索未知世界,增进人类福祉。”吴伟仁说,“深空探测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将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安排,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吴伟仁院士介绍嫦娥四号月球车

吴伟仁说,在未来10至15年,我们国家准备在月球上干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们现在准备实施的探月工程四期,规划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嫦娥六号准备在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如果成功了,会是人类的又一次壮举。2020年底,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从月球正面采回1731克月壤。我们希望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集更多样品,争取实现2000克的目标。嫦娥七号准备在月球南极着陆,主要任务是开展飞跃探测,然后是争取能找到水。在月球南极有些很深的阴影坑,我们认为很可能是有水的,只不过它终年不见阳光。如果见了阳光,水就挥发了。因为终年不见阳光,那里的水就可能以冰的形式存在。我们希望嫦娥七号着陆以后,能够飞跃到这一到两个阴影坑里面去现场勘查,看能不能找到水。嫦娥八号准备在2028年前后实施发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将会组成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基本型,有月球轨道器、着陆器、月球车、飞跃器以及若干科学探测仪器。一方面是找水,还有一方面就是探测月球南极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以及它的地形地貌,它的环境还有什么物质成分,这是我们月球南极科研站的基本型的重要任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包信和校长向吴伟仁(右)院士赠送纪念品

在月球上要干的第二件事,是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在2035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我们想动员大家和我们联合起来,进行联合设计、联合勘察、数据共享、共同管理。

我们要干的第三件事,是以月球为主要基地,建立集数据中继、导航、遥感于一体的月球互联网。这些形成一体化后,可以对月球上的一些资源和探测器实行有效管理。如果再往后面延伸,火星也可以像这样。

“中国航天的突破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我相信,在国家的坚定支持和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航天必将实现一步步跨越、一次次突破,进一步助力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吴伟仁坚定表示。

龚克教授(右)与吴伟仁(左)院士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60周年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的合影

人才强国 创新驱动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吴伟仁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山河的浩瀚,宇宙的浪漫,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传承与探索。吴伟仁常常告诫航天人或将要踏入航天事业的年轻人:“一定要热爱国家的航天事业。我们什么都可以改变,但对国家的忠诚不能改变。”

“回顾中国航天这些年取得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构建了从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到中青年科技骨干的人才链。”吴伟仁认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

2018年8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启动仪式上介绍嫦娥四号月球车

吴伟仁自觉践行科学家精神,传道授业、奖掖后学,关心航天事业人才培养,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

他积极捐资助教,先后将获得的“钱学森最高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约200万元捐赠给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四川平昌中学,希望能够鼓励莘莘学子,为了祖国的明天去奋斗!

2021年7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吴伟仁被聘为首任院长。学院将立足航空航天领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空天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9年12月5日,在日本东京,月球村协会主席朱塞佩·雷巴尔迪向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右)颁奖。华义摄

同时,他建言成立深空探测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希望通过实验室培养下一代深空探测人才,推动实验室在2035年左右成为世界深空探测创新高地和人才中心。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2021届毕业典礼上,吴伟仁讲了这样一番话:“每一代青年都在时代的大潮中追寻青春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站在百年新征程的起点,新时代的广阔舞台等待着你们去尽展才华。愿你们在未来的事业中去开拓、去奋斗,用自己的智慧描绘出精彩的人生!”

圆梦九天揽月,勇攀科技高峰。在吴伟仁心中,深空探测是星辰大海,永无止境。未来,相信在无数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探月一定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实现九天揽月的一步步跨越、一次次突破。

吴伟仁院士做客中国科大赵九章•侯德封大师讲堂

吴伟仁简介

吴伟仁,男,汉族,1953年10月出生,四川省平昌县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航天测控通信与深空探测工程总体技术专家,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常委。1978年11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分别获工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航天工业部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从事运载火箭、卫星测控通信科研工作,任工程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任航天工业总公司建华仪器厂厂长;任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科技司副司长、司长,兼国家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技规划办公室主任等;2008年起,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长期从事航天测控通信和深空探测工程总体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曾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世界航天最高奖等。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鉴于他在航天领域的杰出贡献,2020年6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将国际编号281880号小行星命名为“吴伟仁星”。

1971年3月起,四川省平昌中学学习。

1975年09月至1978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遥测遥控专业学习,工学学士学位。

1978年11月至1989年10月,航天工业部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 工程组长/工程师。

1989年10月至1991年10月,航天工业部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 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1991年10月至1994年12月,航天工业总公司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 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1994年12月至1997年08月,航天工业总公司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期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

1997年8月至1998年7月,航天工业总公司建华仪器厂厂长/研究员。

1998年7月至2008年8月,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司副司长、司长,兼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技规划办公室主任(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获电子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西北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08年8月起,在国防科技工业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2011年起,兼任探月工程二期总设计师。

2013年11月,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015年起,兼任嫦娥四号工程总设计师。

2015年10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年6月,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2018年3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2021年7月 1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吴伟仁担任首任院长。


来源:《中国产经》杂志 中国产经新闻头条

编辑/南粤君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