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航 匠心育人
学者网讯(编辑/刘秀 通讯员/陈杰) 11月18日,以“头雁领航·岭南兴乡”为主题的2025年广东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启动仪式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校区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国家农业农村部人事司指导,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三所培育高校联合承办。
仪式上,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刘吉平教授凭借在2024年度“头雁”培育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获评“优秀导师”荣誉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深耕乡村产业培育一线、精准赋能“头雁”学员的高度认可,更是其长期以科技服务产业、以专业践行使命的生动写照。从事蚕桑工作逾三十年的他,对此深感荣幸:“把新技术带到田间地头,看着产业越来越好,就是我们蚕桑人最踏实的事业。科技只有在地里扎根,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项目强根基:构建人才培育新体系
作为广东乡村人才振兴的标志性工程,“头雁”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累计培育3200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构建起“制度保障+精准培育+持续帮扶”全链条体系。项目累计带动30万农户增收,促成校企合作500余项,727名学员获“乡村工匠”职称,形成了“培育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示范效应。
华南农业大学以“头雁智库”为核心,搭建跨省交流平台,助力学员对接全国优质资源。动物科学学院作为项目实施骨干单位,发挥在畜禽养殖、动物疫病防控、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领域的学科优势,选派精锐师资深度参与培育工作,形成“培育+回访+产业扶持”的全链条服务模式,为学员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成长支持。

刘吉平教授(左一)在“头雁”项目启动仪式上接受表彰
匠心育头雁:科技服务扎根一线
身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刘吉平教授始终聚焦蚕桑这一乡村振兴特色优势产业,以“系统指导、全程跟踪、长效赋能”的育人理念,为全国各地“头雁”学员量身定制指导方案,用专业技术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他的足迹遍布乡村一线,将科技成果写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
在广西宜州,针对“头雁”学员韦庆益、韦小海所在的旺腾生态农业发展合作社,聚焦小蚕共育、蚕房改造及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提出“养好小蚕一半收”的核心思路,指导学员强化病虫害常态化监测与科学防治,推广性引诱剂测报仪等绿色防控设备,并建议开发蚕丝被、桑芽菜等高附加值产品,助力提升品牌影响力。
在广西博白,他为“头雁”学员、广西桂牛水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庆平提供专项指导,结合企业水牛养殖与文旅项目现状,提出“桑叶养蚕→桑枝饲料化→桑果深加工” 的循环发展模式,建议将桑园规划与水牛小镇文旅、香云纱晒场建设有机结合,开发桑葚采摘、桑椹水牛奶等特色产品,助力学员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
在春耕时节,他更率队深入广西柳州、马山等地开展技术帮扶:在柳州柳城,指导“头雁”学员覃黎云通过改种抗病品种、科学轮作遏制桑树青枯病;为学员乔爱珍开拓桑叶、桑白皮中药材开发新思路,并为65名蚕农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专题培训;在马山周鹿镇,为“头雁”学员吴春梅的合作社现场示范蚕房标准化消毒流程,传授蚕药鉴别技巧与规范施肥方法,手把手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通过“专家+头雁+农户”的传帮带模式,刘吉平教授在广西马山、罗城、宜州、博白、柳州等地打造多个“头雁”示范基地,带动超千户农户增收。学员吴春梅表示:“刘教授的指导为我们解决了桑树种植技术难题,还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建议,增强了大家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

刘吉平教授在“头雁”项目启动仪式会场

刘吉平教授(前排左一)在广西马山指导“头雁”学员
荣誉启新程:续写兴农新篇章
此次获奖是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又一成果。以此为契机,该院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持续优化“理论+实践+回访”的三维指导模式,聚焦数字化转型、三产融合、绿色低碳等前沿方向,为学员提供全周期、陪伴式支持。
未来,该院将继续立足学科优势,以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领军人才为目标,持续赋能“头雁”项目及帮扶地区,为广东“百千万工程”与国家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持久的人才活力与产业动能。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