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网讯(编辑/刘秀 通讯员/张薇)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发挥产业创新综合优势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广州在11月22日高规格举办了广东省社科联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学术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承办,民革广州市委员会、广州市城市学研究会、南沙区工商业联合会、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山市改革发展研究会、湛江市哲学政治经济学学会协办。《学术研究》《学术论坛》《广东社会科学》《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岭南学刊》《探求》《改革与战略》《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单位为本次研讨会提供重要学术支持。

活动现场
约150名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代表、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代表与会,就新质生产力与广东产业体系重塑、新质生产力与“百千万工程”实践、新质生产力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协同、新质生产力与产业未来赛道布局等话题进行深入研讨。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曾赠,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欧阳谦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热烈祝贺2025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的顺利召开。省社科联曾赠副主席在开幕式上强调,作为党中央、国务院亲自部署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始终内嵌于国家战略全局,其新质生产力培育与产业创新实践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与全局带动价值。今天我们探讨的“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绝非单纯的产业升级议题,而是关乎大湾区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创新制高点”、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提升价值链位势的战略命题;是关乎广东能否持续巩固经济大省优势、在全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发挥“增长极”与“动力源”作用的关键实践;更是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能否通过区域创新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重要探索。这既是时代赋予大湾区的历史机遇,更是大湾区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
广州大学欧阳谦书记表示,本次研讨会旨在搭建一个政产学研用深度对话的桥梁,真正让“学术对话”接上“产业地气”。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分享前沿洞见,为大湾区破解产业创新痛点、布局未来赛道贡献智慧;更期待通过本次研讨,凝聚共识、凝聚力量,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让创新要素在大湾区自由流动、高效集聚。
广州大学分享产学研成果转化经验与实践进展
在上午的研讨会产学研实践报告环节,主持人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书记、副院长李雁首先简单介绍了近些年广州大学的产学研实践经验与进展:
据悉,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的战略引领下,广州大学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深化改革、推动产学研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大湾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广州大学聚焦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在高端制造、商业航天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推动高价值专利转化,彰显科研硬实力。同时,积极对接重点产业链,与龙头企业协同创新,深化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产教融合,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概念验证—科技企业”全链条转化体系,学校成功获批广东省大学科技园及广州市首批成果概念验证中心,有效整合资源,为挖掘成果、加速孵化直至产业化提供坚实支撑,成为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孵化器。
随后,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遥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李志忠院士代表广州大学介绍产学研成果转化经验,做了广州大学产学研实践报告——《商业航天进展与五羊星座计划》的精彩发言,从商业航天的宏观维度描绘了科技赋能大湾区的新图景。“五羊星座计划”作为空天信息领域的重大布局,不仅展示了广州大学在遥感科技领域的硬核实力,更为粤港澳大湾区抢占商业航天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培育新质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天基”赛道。
广州大学现场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和战略合作协议

签署协议
在上午的研讨会产学研实践报告环节,广州大学科研院还主持了广州大学黄埔氢能源创新中心叶思宇院士团队与广州宋创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赫俊国教授团队与广州市净水有限公司、华南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团队与广州西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杨钊副教授研究团队与武汉蓝锐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现场签约。面向新能源储能技术、减污降碳的绿色低碳污水处理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工程应用、GIS和物联网技术支持下智慧城市建设和PCB陶瓷基板缺陷快速检测技术等科技成果,将迅速转化为支撑企业创新发展的新产品、新技术,展现了大湾区产学研合作的蓬勃生机。
同时,广州大学科研院还与南沙区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南沙区新生代企业家商会、珠江街商会、港湾街商会、横沥商会等商协会平台,现场签订了校企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同意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共同为提升项目产品技术水平、加快项目成果市场化进程提供应用场景与资源支持,为广州大学进一步强化与南沙的产学研合作铺平了道路。
重量级专家学者为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现场支招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徐伟新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研究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原司长徐建平,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副局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白津夫教授,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黄埔氢能源创新中心负责人兼首席科学家叶思宇院士、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教授等6位重量级专家学者,聚焦于理论前沿与战略高度,分别在本次研讨会上做了主旨报告发言,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与未来。
徐伟新教授所作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及其思维方式》主旨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要有系统思维。必须摒弃“碎片化”管理和“孤岛式”发展 。要求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实现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布局。二要有韧性思维。关注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韧性”,而不只追求效率成本,要求补齐短板、锻造长板,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三要有共生思维。强调不同要素、主体、产业间的协同进化。包括大中小企业融通共生、“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特别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数实融合”。四要有有机思维。将产业体系视为动态演进、有“新陈代谢”的生命体。要求建立能快速响应市场、鼓励创新试错的体制机制,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为新技术、新业态提供生长“土壤”。
穆荣平研究员所做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主旨报告提出,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可持续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速培育国家(区域)创新枢纽引擎,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合作”关系正在向“互补合作”关系转变,与发达国家的“互补合作”关系向“竞争合作”关系转变,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与挑战。他由此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顺应创新驱动数字转型可持续发展时代潮流,在范式转变过程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大湾区产业创新发展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数字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系统能力建设,以及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智能化发展。
徐建平同志所做的《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建议》主旨报告,提出当前大湾区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还存在科技创新协同不够、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不够畅顺、协同创新创业生态(软环境)建设不够重视等主要问题,建议大湾区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创业体系:打破行政和制度壁垒,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推动形成创新联合体;统筹优化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各城市功能定位,推动错位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培育区域性创新新场景:围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低空经济等新领域“先行先试”,以场景驱动技术迭代;深化大湾区创新要素流动: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通(便利)”工程,重点突破科研人员往来、设备入境、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等。
白津夫教授所做的《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的主旨报告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是加快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指引,也是布局“十五五”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当前最活跃的驱动力是“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的突破正在重塑生产函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赋能的核心路径在于“数字化+智能化+数据化”的协同发力。他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具体路径包括: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夯实工业互联网底座;实现智能化发展,利用AI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实现数据化升维,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挖掘其价值;大湾区率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高地。
叶思宇教授所做的《氢能与燃料电池的产业发展与未来展望》的主旨报告,介绍了国内外氢能产业趋势,分析了广东氢能产业现状与路径,他建议广东在发展氢能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和设立广东氢能源发展专项基金;加强上下游整合,精心优选和培育真正的“氢能链主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及国际合作;拓宽在工业、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加大加氢站网络建设,并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
唐杰教授所做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学、城市与创新》主旨报告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把握科学知识向产业技术转化的路径,而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是大湾区未来需要着力强化的核心机制。
分论坛从三个维度探索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与可行路径
在下午的小组专题研讨环节,150余名专家学者、大湾区企业代表在三个分论坛上,就新质生产力与广东产业体系重塑、新质生产力与“百千万工程”实践、新质生产力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协同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新质生产力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协同分论坛同时还召开了暨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成果发布会,系统发布了《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5)的最新研究成果。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