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广东省江门市举办发布会,宣布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建设成功并发布了首个物理成果。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对于研究宇宙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然而,这种“幽灵粒子”质量极其微小,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非常难以探测,测量中微子振荡是目前探测中微子质量最灵敏的方法。江门中微子实验,正是为了捕捉这些“幽灵粒子”而生的“猎手”。
经过江门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十余年的设计和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成为国际上首个建成的新一代超大规模、超高精度的中微子实验装置。通过对今年8月26日至11月2日共59天有效数据的分析,江门中微子实验合作组测量了两个“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高了1.5到1.8倍。
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王贻芳。

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王贻芳在中心探测器示意图前留影。
问:中微子为什么被称为“幽灵粒子”?研究中微子有什么意义?
王贻芳: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也是宇宙中最古老、数量最多的粒子。大多数粒子物理和核物理过程都伴随着中微子的产生,例如核反应堆发电、太阳发光、超新星爆发等等。由于中微子不带电荷、质量极其微小,并且几乎不与任何物质相互作用,穿透能力强,导致人们不仅看不到,就连探测也十分不易,因此也被称为“幽灵粒子”。
中微子有大量谜团尚未解开,包括它的质量大小和起源、质量排序等。探测中微子并开展相关研究,对于理解微观世界规律和宏观宇宙的起源、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问:作为捕获“幽灵粒子”的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可以做什么?又是如何探测这些“幽灵粒子”的?
王贻芳:江门中微子实验以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为首要科学目标,还可以更高精度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并涉足超新星、地球中微子、太阳中微子等多项研究。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探测器核心是装在巨型有机玻璃球里的2万吨液体闪烁体,这个玻璃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有机玻璃容器,让液体闪烁体的体积比国际现有最大规模增大了20倍。这让探测器就像一只灵敏度拉满的“大眼睛”,能精准捕捉并探测中微子。
问: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建设过程如何?
王贻芳:江门中微子实验于2008年提出构想,2015年开工建设,2025年8月26日正式运行取数。这是一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成员涵盖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5个科研机构的700多名研究人员。经过十余年的设计和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在高探测效率光电倍增管、超高透明度液体闪烁体、超低本底材料和精密刻度系统等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成为国际上首个建成的新一代超大规模、超高精度的中微子实验装置。
问:这次江门中微子实验测量的参数是什么?
王贻芳:中微子共有三种,分别是电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陶子中微子。此前已有实验证明中微子存在振荡现象,即一种中微子在飞行过程中能自发转变成为另一种中微子。中微子的振荡间接证明了中微子具有微小的质量,而测量中微子振荡是目前探测中微子质量最灵敏的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对江门中微子实验今年8月26日至11月2日共59天有效数据的分析,测量出描述中微子振荡的两个参数,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高了1.5-1.8倍。
问:江门中微子实验在建成两个月后就发布首个物理成果,有什么意义?
王贻芳:江门中微子实验一上线就提供了精确度极高的结果,不仅证明其性能完全达到甚至超过设计预期,更让人类距离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的目标近了一大步,为未来寻找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现象提供了支撑。未来几十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将持续开展中微子物理前沿研究、产生重要物理成果,为人类解开宇宙奥秘写下新篇章。
来源:新华社
编辑/刘秀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