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点赞
0
评论
0
转载
我要入驻

科学可视化巡回主题展暨科学与艺术分享交流会启动

收录于合集: # 学术资源

 

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广东省艾思信息化学术交流研究院共同主办,科学网、艾思科蓝共同承办,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The Innovation、科艺万象、新浪微博、抖音共同支持的科学可视化巡回主题展暨科学艺术分享交流会首场活动,于2025年11月13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启动。本次活动共有7个机构通过10余块展板,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生进行了科学可视化作品及学术相关信息展示,展示内容丰富、新颖,包括科学可视化封面、插图等众多艺术设计作品,以及以阅壤为主题的月球土壤艺术展示,受到了众多师生围观。

 

在科学艺术分享交流会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宣传部新闻中心副主任、自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王启祥在主持活动中表示,科技与艺术的破壁共生,正重塑着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当科研的严谨邂逅艺术的灵动,当数据的深邃与视觉的张力交汇,必将激发出难以估量的创新潜能。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讲师、国家科技成果视觉优化计划课题组召集人王沂以其前沿视角为现场约百位师生解读《科学可视化发展历程及应用前景》,他在报告中介绍了科学可视化技术的起源及基本概念,并用生动直观的表现方式,展示了科学可视化这一新兴技术在现实应用及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广东省艾思信息化学术交流研究院研究员邱国强则后续的报告中抛出“干货”,他以论文发表的逻辑与技巧为主线,为现场师生做了题为《从0到N炼成高水平SCI及案例分享》的报告,用专业视角与现实案例结合的方式解锁论文发表密码。

 

来自中国科学报社的科学可视化制图设计师王汝勤在题为《如何用科研绘图打动期刊主编》的报告中表示,封面和插图已经成为学术“内卷”的焦点。她说,一张兼具美感与专业度的科研绘图,不仅能让学术成果的传播力翻倍,更有机会登上顶级期刊封面。王汝勤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科研成果的视觉表达提供了精准指引。

 

The Innovation视觉总监梁猛和阅壤 IP 展览总策划刘晶晶分别讲述了The Innovation期刊中的艺术创作思路,以及火遍全国的阅壤 IP 主题展览背后的策展思考。交流会上,多位专家通过图文与视频结合的方式,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知识相融的盛宴。

 

本次活动的理念为“科艺交融·视界未来”,倡导通过视觉化技术将复杂的科学概念、数据与过程转化为兼具专业性与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展现科学之美与艺术之思的共生关系,助力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与应用。

 

科学可视化巡回主题展暨科学艺术分享交流会计划于11月13日至21日在北京、成都、长沙、深圳、广州五个城市10所高校巡回开展。10所高校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华南理工大学以及暨南大学。

 

本次高校巡展系列活动,深度契合AiScholar艾思科蓝“科研领域连接者”的品牌内核。依托“人工智能+科研学术”的融合战略,艾思科蓝构建了一站式科研学术服务数字化平台,为学术交流、科研论文、科研提升、成果转化等领域提供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持续助力科研人员提升学术表达与成果传播效能。此次活动,不仅是“科艺交融”的典范,更是艾思科蓝所倡导的“智能、连接、开放”科研新生态的展示,为科学可视化与学术交流注入新动力。


艾思科蓝一站式科研学术服务数字化平台,致力于在学术交流、科研服务、科研教育、产学研协同领域为客户提供高效解决方案和服务,构建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