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网讯(编辑/刘秀 通讯员/黄萍)10月28日,《首席专家谈农技》直播系列活动【南药专场】在广东省南药种业创新园成功举办。本期节目聚焦广东特色南药产业,邀请第四轮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南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詹若挺,携遗传育种与繁殖岗位专家陈立凯、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岗位专家王魁等核心成员、首席秘书陈昱帆、专家顾问刘军民,在南药种植基地、组培实验室、GAP示范基地及加工车间,对广藿香、化橘红、溪黄草、僵蚕等岭南道地南药,从种业创新、规范化种植、加工利用到三产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展现了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度成果。

节目现场

团队组织架构图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南药创新团队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牵头,整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6家高校及科研机构优势力量,组建形成“1首席+8岗位专家+5综合试验站”核心架构。岗位专家涵盖南药种质资源遗传育种与繁育、规范化生态种植、病虫害防控、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采收与产地加工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综合试验站则聚焦种质资源保育、新品种推广、GAP种植等重点任务,形成“科研+示范+推广”协同推进机制。
团队深耕南药领域多年,依托华南药用种质资源库、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南药种业创新园等多个高水平平台,针对我省南药产业区划布局不完善、种业创新技术落后、规范化种植水平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等痛点问题,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的产业关键技术研究。近五年来,团队制定了广东省中药资源区划及栽培类药材生产规划,培育了广藿香、化橘红等18个南药新品种或品系,制定了30项GAP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获得了10件国家发明专利和4件计算机软件版权,建设了化橘红等南药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团队在南药领域曾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3名成员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南药团队结合中药产业需求,遴选了化橘红等道地与大宗南药,重点开展了种业创新、生态种植关键技术等的研究开发,不断完善道地与大宗南药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
从良田耕地到坡地林下,广藿香实现生态农业发展
八大道地南药之一的广藿香是藿香正气系列、莲花清瘟胶囊等30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年药用需求达3-5万吨,其挥发油在日化、食品、香料工业中应用广泛。但长期以来,广藿香依赖扦插繁殖导致种性退化,成为产业发展瓶颈。遗传育种与繁殖岗位专家陈立凯教授团队采用系统选优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历经多年多点评比实验,选育出 “粤藿1号” 等优良品种。该品种在产量、叶片比例、药用成分含量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品种,通过种业创新园的快繁体系,年产能达200万株,有效满足产业需求。
针对广藿香浅根系、既怕旱又怕涝的特性,团队创新推出橡胶园套种、玉米套种等生态种植模式,将药材从良田转移至荒坡地、山林地,既节约耕地,又利用林下闲置空间,抑制杂草生长,提升土地经济价值,目前该模式已在茂名农垦基地大面积推广。

广藿香组培苗
粤藿1号广藿香评定证书
从千年贡品到大健康市场,化橘红迈向现代化发展
化橘红作为“中国化橘红之乡”茂名化州的道地药材,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南朝时期,明清时期曾作为宫廷贡品,2024年入选药食同源名录,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100亿元。据陈昱帆教授介绍,当前化橘红产业仍面临优质品种缺乏、道地性机制不明、质量追溯与示范推广不足等挑战。团队从种源入手,收集广东、广西等地30份种质资源,建成两个化橘红种质资源圃,制定种质资源评价标准及种植管理规范,初步选育4个优质种质,其中2个已通过农业农村部新品种办公室初审。通过制定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团队指导建设超过3个化橘红规范化种植基地,辐射种植面积近2万亩,并构建数字化追溯体系,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监控,推动产业向规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如今,化橘红已开发出爆珠、啤酒、茶饮等多种产品,正在打开千亿级大健康市场。

化橘红基源植物-化州柚
从资源保护到生态种植,溪黄草套种模式引领绿色发展
溪黄草是岭南特色草药,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的功效,是消炎利胆片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同时也是广东人喜爱的茶饮。刘军民教授指出,溪黄草存在品种资源混乱、同名异物现象突出、野生资源减少等问题,导致药材质量不稳定。团队自2017年起,在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收集30多个野生和栽培种群,涵盖4个种和2个变种,建立种质资源圃,通过表型性状、化学组分、DNA分子层面的系统研究,开发分子标记鉴别方法,实现物种精准鉴定。针对溪黄草喜阴特性,团队创新推出油棕林套种、光伏板下种植等生态模式,既满足生长需求,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团队已筛选10个优良株系,在茂名、清远、广州三地开展品比试验,同时优化构建扦插育苗与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制定种苗繁育技术与种植技术标准,并通过EMS诱变育种技术进行新种质的创制,为溪黄草种业创新与产业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溪黄草
从菌株筛选到规范化生产,传统僵蚕产业逐步升级
在中药领域,动物和昆虫也是重要的药材来源之一。僵蚕是蚕蛾科昆虫家蚕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还具有抗惊厥、抗血栓、抗肿瘤等作用。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岗位专家王魁教授介绍,僵蚕生产周期约30天,其生产效益与产品质量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球孢白僵菌菌株、家蚕和桑叶品种、蚕的感染时期、僵化环境、干燥与保存方法等。其中,球孢白僵菌菌株是一个核心关键因素,其他多个因素和相关工艺参数的选择均与菌株的特性有密切关系。当前,建设规范化养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及追溯系统,是大力推进僵蚕大规模规范化生产,实现僵蚕药材品质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重要途径。

僵蚕
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是保障药材质量的核心环节。团队在南药GAP基地建设中推行“六统一、可追溯”模式,即统一基地规划、统一种子种苗、统一肥料农药、统一技术措施、统一采收加工、统一包装存储,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成为药材质量管理风险管控的核心措施。在加工环节,团队积极推动南药趁鲜加工,参与编制《广东省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工作指导意见》,提出“鲜品就地转化”核心理念,共建集精制、切制、干燥、分级、储藏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地加工基地,缩短流通环节,保障质量并降低成本。针对不同南药品种,团队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SOP),规范采收后的加工、发汗等环节,避免有效成分流失。同时,团队与广东本土大型药企对接,构建“药企+农场”合作模式,将GAP基地作为药企“第一车间”,实现种植、加工与中成药生产的无缝衔接。

节目现场
詹若挺首席表示,未来团队将持续完善南药产业布局与规划,因地制宜推动各地形成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格局;进一步加强种业创新,打造更高层次的南药种质资源圃和资源库,保护珍稀物种;深化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拓展产学研合作;全力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力争让广东南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医药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