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点赞
0
评论
0
转载
我要入驻

预制菜的“概念包装”栽了跟头,智能家居的“智能包装”还能撑多久

收录于合集: # 湾区时讯
当一个嘴硬的餐饮品牌创始人遭遇到互联网最强杠精,一场有关“预制菜”的舆论事件升温到比火锅还沸腾。最终,西贝表态“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办就咋办”,宣布进行透明化整改。

观察舆论,多数消费者支持罗永浩,和餐饮从业者的普遍声援西贝贾国龙,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出的不光是对“预制菜”认知和态度的差异,更是消费领域深层的信任危机——消费者对“概念包装”的警惕已超越具体产品,演变为对行业透明度的集体拷问。

这种信任危机在智能家居领域同样显著。2024年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智能家居投诉量同比增长45%,其中“功能与宣传不符”占比达63%,“设备互联失败”占29%。

如果智能家居领域也出一个倚仗民意的罗永浩,智能家居行业经不经得起舆论拷打呢?

01

智能家居是个筐

啥都可以往里装

如果说曾经的“智能家居”代表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未来生活图景,现在的“智能家居”已经变成被玩坏的概念。

经过长期的市场教育,智能家电、智能音箱等产品已经为消费者普遍接受,但在“万物皆可智能”的名义下,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智能家居概念正在泛化,产品也越来越泛滥:从台灯到窗帘,从智能门锁到智能马桶,从价值万元的智能床垫到9.9包邮的智能插座。‌似乎家居场景中的任何一个单品加上芯片通了电,就都能戴上“智能”的帽子。诚如网友调侃:“智能家居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

 

这背后是无数涌入智能家居行业的大小公司。据统计,仅2024年CES展会上,就有超过1400家厂商在推出"智能家居"产品。更不要说,实力还达不到参加CES展会的品牌数量是这个数字的几十倍。

但“智能家居”的实际消费体验却难言及格。

首先是噱头众多,出现众多"为智能而智能"的功能堆砌。某品牌智能马桶配备的"空气注入清洗"功能,实际使用率不足3%;某品牌智能床垫宣称能"监测睡眠呼吸频率",结果用户发现,只要翻身超过两次,监测数据就会清零;某款智能台灯主打"色温智能调节护眼",实际只不过是让台灯多了一个APP。就像预制菜被吐槽"用边角料做豪华套餐",这些智能家居产品也在用华而不实的功能挖空心思让消费者付出更高的价格。

其次是,技术虚标,品质参差不齐,不少智能产品动不动就“罢工”,“智能变智障”。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的投诉数据,智能家居类投诉量同比激增45%,其中"功能与宣传不符"占比63%。有用户吐槽某品牌智能门锁:"指纹识别要试五次,密码输入总卡顿,最后还是用钥匙开门最快。"更讽刺的是,一款标价2999元的"AI智能音箱",语音识别准确率还不如59元的入门款。当消费者发现智能音箱的语音识别准确率不足70%、智能门锁故障率高达15%时,行业也面临与预制菜相似的信任风险。

更普遍的问题是体验割裂,有单品,无体系。不同的智能产品之间无法联动,即便实现连接也常常不稳定,非但不能给用户带来便捷,反倒给用户“添堵”。第三方数据显示,单个智能家居用户平均需要在手机上安装3.2个APP,才能控制不同品牌设备;同时,智能家居设备互联成功率不足60%,全屋智能系统闲置率高达37%。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老年人用户,更复杂的控制带来更高的学习成本,加深了数字鸿沟。

正如众多餐饮品牌都强调“现炒的,更新鲜”,多年以来,众多智能家居企业都高喊着“智能让生活更美好”,却并未真正落实对消费者的承诺;消费者捧着钱想买"未来生活",却在各种"智能不智"的坑里摔得鼻青脸肿。

02

行业暗战

谁在认真做"智能"?

客观上说,任何一个行业在高速发展时期,都不可避免存在一些泡沫,尤其是在激烈“内卷”的国内市场,部分乱象更是难免。但如果不解决上述问题,就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就像造成“预制菜”争议核心是"定义模糊"与"标准缺失"一样,智能家居行业也陷在类似的泥潭里。

虽然很难严格的界定“智能家居”的定义,但行业公认,智能家居不仅是单品的智能化,更是“万物互联”而实现“空间智能”。在标准端,智能家居行业并不缺少细分领域的标准,但并未形成体系,存在标准碎片化的短板。

解决问题不是只能等待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更要靠行业自身的努力。目前,行业并非没有意识到上述问题,头部企业更是形成了几条不同的破题思路。观察这些企业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发展战略,也能够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所预判。

2024年11月,华为集成了多年在全屋智能领域的探索,推出全屋智能的升级版“华为鸿蒙智家”。其核心,是“1+2+N”全屋智能架构,“1”是全屋智能主机,“2”是PLC(电力线通信)与Wi-Fi 6+组成的家庭核心网络,“N”则是众多生态设备。行业观察人士认为,作为我国首个全栈自研的移动操作系统的拥有者,华为意在构建从移动终端,到汽车,到家居的完整生态,成为类似苹果或谷歌的“软硬一体化”链主企业。

 

和华为相比,小米虽然没有自主操作系统,却通过海量的单品构建了自身“米家”生态。小米押注无线‌Spec标准协议‌;虽然米家生态也对外开放,但作为一家硬件公司,米家更注重不断丰富自有品牌的产品生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小米米家旗下单品数量已超过‌243个,口碑良莠不齐。可以说,小米对“IoT”概念在国内的普及居功至伟,但智能家居概念的泛滥也和米家的“机海战术”脱不开关系。

除了华为、小米这些知名巨头,国内其实还有一类专注于提供智能控制解决方案的公司,以河东科技HDL、摩根、视声等公司为代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HDL,虽然由于更多从事B端业务,其知名度不及华为、小米,但它却比一众巨头更早进入智能控制领域,并在国际市场和公建市场具备和ABB、西门子等跨国公司“掰手腕”的实力。

公开采访信息显示,HDL技术负责人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预判是:有线+无线相结合,国际化+定制化并重。具体而言,在有线领域,HDL更看好作为国际通用标准协议KNX发展前景,而在无线领域,蓝牙技术和Matter协议被认为更具长远发展潜力。和华为、小米等着力构建自身系统+终端生态壁垒不同,HDL采取了一种更加国际化也更加“兼容并包”的策略,不是希望扮演智能家居领域的“老大哥”,而是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控制基座。

 

实际上,HDL的努力方向与华为有异曲同工之处,即都更认可有线与无线相融合的发展方向,着力于改变现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底层协议不互通、各个单品难互联的行业痛点,同时向终端厂商开放而不是毫无节制的扩展产品品类,代表了行业更加务实也更稳健的力量。

03

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

回归行业底层逻辑

正如关于“预制菜”的争议有利于行业标准的加快建立,智能家居行业的“阵痛”,也理应倒逼行业的变革和进化。

一方面,行业的标准正在不断完善。就在9月1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控制网络HBES技术规范住宅和楼宇控制系统》(修订版)(GB/T 20965-2025)正式实施。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该标准将有效提升住宅和楼宇智能控制的标准化、兼容性和安全性,对于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接下来随着行业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家居不同品牌间的通信壁垒将被打破,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全屋智能”。

 

另一方面,随着行业竞争“马太效应”的加剧,企业行为也将逐步走向理性,真正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进行产品研发和定制化解决方案构建。例如,最近两年,不少智能家居厂商不再只盯着传统的家居场景,而是根据酒店、学校、医院等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家居场景中,部分品牌已从传统的实现照明、暖通、影音联动功能,进化至能源管理、健康守护、适老化突破等更深层次需求的满足。

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都为智能家居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机遇。未来智能家居不再只是一种让消费者感到新奇的“时髦”,而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形态。

所有技术的终点,都应该是让生活更美好。而美好,从来都不是靠花哨的功能堆砌出来的,而是藏在每一次"刚刚好"的智能回应里。未来的智能家居不应是功能的简单叠加,而应成为懂用户需求的"生活合伙人"——这需要行业摒弃"伪智能"的投机心态,在标准统一、技术普惠、体验升级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放鹤人)


立足湾区,放眼全国,我们希望能以专业的视角观照社会科技发展前沿,以切中肯綮的见解为湾区科技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湾区科技工作者、湾区科创企业、湾区科技发展趋势,注入磅礴不息的生机与活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