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关于南沙“一区两站”高铁站点更名、打造大湾区交通枢纽的调研报告
484
2023-09-06 16:34:04(已编辑)
   收录于合集: # 科研成果
1
0
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摘要:独有的高铁“一区两站”格局是南沙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枢纽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南沙在国内外认知度和影响力的重要窗口。但现有的高铁站点名称与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枢纽定位、空间格局不相匹配,也不能显示南沙“一区两站”的配置优势,有必要尽快启动对区域内两座高铁站点的更名工作。从将高铁站名作为凸显南沙空间地理格局的地理标识思路出发,建议分别更名为“南沙北站”与“南沙南站”;从南沙在大湾区中的交通枢纽地位和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平台思路出发,建议以“南沙港科大站”与“南沙枢纽站”进行重新命名。

关键词:大湾区交通枢纽 地理空间识别 南沙

高铁站属于全国铁路交通网络节点,除了站点本身的交通功能属性,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影响力,提升地理空间格局、历史文化价值等都具有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广州南沙区域内高铁站点布局是“一区两站”(即已开通的京港高铁“庆盛站”和尚未开通的深茂高铁“南沙站”)格局,这种高铁网络资源配置,使南沙搭上了“高铁经济”“枢纽经济”的快车,也成为提升南沙在国内外认知度和影响力的重要窗口。

然而,南沙现有的高铁站名不仅难以有效提升南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与国务院最近颁布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简称《南沙方案》)赋予南沙的“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战略定位不相匹配。因此,为充分发挥高铁站名对南沙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区形象提升的综合功能,强化南沙“一区两站”的空间识别,有必要尽快启动对广州南沙区域内两座高铁站点的更名工作。

一 南沙现有高铁站点更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站名、地名类似于商品品牌名称,恰当的名称能带给人们关于一个地区最直观的印象和体验,也能体现该地区的独有价值属性。高铁站点的命名和更名不仅是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录和城市形象的塑造过程。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改造和更新,交通站点特别是高铁站的命名往往形成新的城市记忆,塑造新的城市形象,产生新的城市地标和新的文化软实力载体。作为信息化时代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高铁站点的名称不仅具有地理指向功能,也具有区域发展的见证、文化历史印记及引导沿线城市规划布局的功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塑造该区域的地理空间格局,并有力地提升该区域的功能定位,不容小觑,更不可忽视。

(一)南沙高铁站点原站名与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枢纽定位、空间格局不相匹配,也不能显示“一区两站”的配置优势

在建的南沙枢纽既是广州重要的铁路和交通枢纽,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轨道网和国家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节点,是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打造“十”字形交通枢纽、彰显南沙实力、提升南沙辐射带动能力的核心支撑。南沙目前已开通的高铁“庆盛站”和在建的高铁“南沙站”是南沙独有的“一区两站”重要交通资源,也是南沙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交通枢纽的重要支撑。但目前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高铁“庆盛站”命名与南沙枢纽、湾区之心的关联度实在太低,不仅难以体现和联想与南沙相关的综合价值符号,也缩小了南沙作为交通枢纽的格局;二是在建的高铁“南沙站”虽然体现了南沙的地区符号,但与高铁“庆盛站”缺乏外在的联系,容易给外界造成整个南沙只有一座高铁站的印象,不能彰显南沙高铁“一区两站”配置的实力优势。

(二)庆盛村作为微观地理位置名称存在天然缺陷,以庆盛村为基础设置高铁“庆盛站”造成了地理空间识别混乱,难以发挥高铁站名的标识引领作用

彰显地理标识是高铁站命名的重要依据。以显著地理名称命名高铁站点,不仅方便旅客出行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也容易发挥高铁站名提升地区知名度的功能。不以显著地理名称来命名高铁站点,不仅会造成旅客地理空间识别的混乱,也无法发挥高铁站名使外界熟悉该地区的应有价值。因此,当前我国高铁站点命名都首选“所在地城镇”和“知名度最高”的名称,普通村庄名称基本不予考虑或放在最后考虑。

庆盛村是南沙区东涌镇一个仅有2000余人的村落,作为微观地理位置,并不具有知名度和辨识度;目前港澳居民和企业对大湾区主要城市比较熟悉,但对设区时间较短的南沙区却相对陌生,亟须采取各种措施提升南沙区的知名度和显示度。因此,从构建南沙在大湾区的地理空间格局、提升南沙在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看,以庆盛村微观地理位置名称来命名高铁站点存在天然的社会识别缺陷,既无法在短期内形成地名标识效应,也难以提升南沙的知名度、显示度,可见南沙高铁站点的更名工作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三)从政策法规许可和经济成本效益综合评估,南沙高铁站点更名工作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本课题组以《地名管理条例》《铁路工程命名规则》等相关政策法规为基础,结合国家、省、市及南沙区有关规划材料,通过对铁路运营部门、广州市轨道交通规划部门等的调研和周边居民实地走访,认为南沙高铁站点更名工作是切实可行的。

首先,《地名管理条例》(2022版)第五条规定:“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反映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方便生产生活。”被用来命名高铁“庆盛站”的庆盛村是隶属于南沙区东涌镇的一个无历史名迹、知名度的普通村落。“庆盛”二字作为站名亦无其他特别含义,更名工作不会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因此,推进更有利于体现高铁站点地理标识的更名工作符合《地名管理条例》(2022版)规定。同时,本课题组在庆盛村进行随机走访调查也发现,当地群众对“庆盛站”高铁站名重新设置和修改多持“无所谓”和“支持”的态度,只有不足两成的群众表示“舍不得”,但也表示可以慢慢适应。这说明群众对更改站名基本赞同,并无舆情阻力。

其次,通过对有关部门调研,了解到更改高铁站名涉及铁路系统(铁路站点系统、票务系统、后台管理系统等)、地铁系统(广州地铁网络站点系统、票务系统、后台管理系统、站名指示等)、公路交通系统(公交线路站牌、公路交通指示牌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产生一定成本。但随着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替代、数字化进程快速推进,高铁系统和地铁系统变更已实现独立自主,票务系统、指示牌、站牌也已实现数字化,这无疑提高了站名修改的可操作性。由此产生的站名更改成本,对广州南沙来说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四)国内其他交通站点设施更名的成功案例证明,南沙推进高铁站点更名工作非常必要也十分可行

北京市为提升朝阳区作为经济大区的地理标识显示度,更好发挥交通标识助力区域发展、方便旅客出行的功能,于2020年将京沈高铁线首发站“星火站”正式更名为“北京朝阳站”。天津市滨海新区为推进新区发展,在2019年舍弃了依据微观地理位置设置的“于家堡站”,并同时将区内两座高铁站进行更名,原“于家堡站”改为“滨海站”,原“滨海站”改为“滨海西站”。南宁市政府为适应“大南宁”的发展需要,提升南宁的知名度,于2015年申请将以镇命名的“坛洛站”更名为“南宁西站”,与另一个站点“南宁东站”相呼应,构建南宁西部的辅助交通枢纽。此外,南宁市政府为提高南宁市宾阳的知名度,打造宾阳地理标识品牌,于2015年将原“黎塘西站”更名为“宾阳站”。广州市地铁站点也多次进行更名。比如,广州地铁3号线“赤岗塔站”就更名为更具新地标显示度的“广州塔站”;又如,地铁4号线将开通初期以附近村庄命名的“南亭站”和“北亭站”更名为现在的“大学城北站”和“大学城南站”;等等。这都说明,高铁站点或其他交通站点的命名,要依托更大的地理空间或新的地标,也要考虑标识显著的地理位置名称,以此来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 尽快启动南沙高铁站点更名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南沙高铁站点的更名工作,成立工作专班尽快启动前期准备工作

南沙区内高铁站点“一区两站”的设置,使南沙极具优势交通枢纽资源,需要加倍珍惜,好好利用。尽快启动南沙高铁站点的更名工作,既有助于梳理区内交通框架与脉络,力求正本清源,也有利于凸显交通资源优势,助益交通枢纽建设,还有利于构建区域地理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显示度。因此,南沙高铁站点更名,不仅具有战略的必要性,也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建议南沙区委区政府尽快成立由区主要领导牵头的高铁站点更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启动高铁站点更名工作。该小组的任务,一是负责委托专业机构研究南沙高铁站点更名的可操作流程,系统测算更名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经费预算,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细则,为正式向有关部门申请更名提供准备;二是与国家铁路管理部门和省、市相关部门做好工作对接、关系协调,做到专人专责,提高工作效率。

(二)积聚各方力量协调推进,争取将更名工作列入实施《南沙方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为降低南沙高铁站点更名工作的难度,提高高铁站点更名申请获批的速度和效率,本课题组建议积极利用专家、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多管齐下积极游说广东省、广州市和国家铁路部门,支持南沙高铁站点更名工作。

一是动员和组织全国、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建议、提案等方式为南沙高铁站点更名工作发声。在这方面,“北京朝阳站”更名的经验值得南沙区认真研究与借鉴。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将京沈高铁线首发站“星火站”更名为“北京朝阳站”,委员认为交通部门车站命名的意义在于地理方位标识,方便旅客出行,同时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朝阳区作为北京市的经济大区,交通标识助力区域发展意义重大。仅仅一个月后,有着54年历史的“星火站”就被成功更名为“北京朝阳站”。

二是邀请和组织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各类媒体通过专项研究成果、资政建议的方式为南沙高铁站更名工作发声。最近国务院出台的《南沙方案》明确提出将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区内高铁站点的更名工作与南沙作为“重大战略性平台”的定位具有明显的内在关联,对南沙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要运用各种媒体对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广泛宣传,力争将南沙高铁站点更名工作列为实施《南沙方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这对获得上级部门支持、降低更名难度有重要的作用。

(三)南沙“一区两站”高铁站点更名的两种思路

高铁站名既是某个区域的地理代名词,也是展示某个区域的闪亮名片,既要充分考虑高铁站名所指称的区域地理位置,也要充分考虑展现该区域的地理空间格局和长远发展需求。根据《铁路工程命名规则》相关规定:“车站应以车站所在地的城镇名称命名,也可按该站所属行政区内最近、知名度最高的名胜古迹、风景旅游景点、村庄的名称或地名命名。”我们认为,南沙“一区两站”高铁站点的更名主要有以下两种思路。

一种是将高铁站名作为凸显南沙空间地理格局的地理标识的思路,建议将现有的“庆盛站”更名为“南沙北站”,将拟开通的“南沙站”更名为“南沙南站”。按照这种思路启动高铁站点更名工作,一是能更有效利用站名来提升南沙的地区知名度和显示度,为外界认识南沙、熟悉南沙提供更加直接的渠道;二是容易形成地理标识整体效应,外界能一目了然,清楚南沙拥有“一区两站”交通枢纽地位和国家级新区地位,有利于南沙打造城市功能完整的国际化滨海新城。

另一种是贯彻落实《南沙方案》关于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枢纽地位和“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功能的思路,建议将现有的“庆盛站”更名为“南沙港科大站”,将拟开通的“南沙站”更名为“南沙枢纽站”。按照这种思路启动高铁站点更名工作,一是在运用高铁站名更改凸显南沙地理空间标识和拥有优越高铁站点资源的同时,也凸显南沙拥有港科大的高校资源优势和“十”字形交通网络枢纽地位,通过“交通+教育”的定位为南沙整体城市形象加分,提高南沙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这对港科大的未来发展壮大也是利好消息;二是可以强化南沙作为“湾区中心”的地理标识与功能标识,构建南沙承载“粤港澳全面合作”功能的“湾区中心”形象,充分发挥高铁站名的功能拓展价值,为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提供标识引领和有力支撑。

作者/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课题组

通讯员/粟华英

编辑/刘秀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用户反馈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