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不渺“小”,总有新“暑”光。
湾区时讯(编辑/刘秀 通讯员/陈鋆 郑敏珊)今日小暑,我们讲一个13000里健康奔赴的故事,小can想告诉患者朋友们,努力不渺“小”,总有新“暑”光。
一封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的越洋感谢信,近日抵达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旅澳40年的华人Tan女士(化名),在确诊直肠癌期后,毅然放弃保险覆盖的悉尼顶级私立医院的治疗方案和医疗保障服务,跨越13000公里回国求医。由结直肠科丁培荣主任领衔的诊疗团队,以“紧跟前沿的个体化方案+精湛的手术技术+多学科协作”,最终实现“病理完全缓解+无造口+少疼痛”的超预期疗效。当海外游子跨越重洋归来求医,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最终的喜人疗效,共同书写了中国肿瘤诊疗走向世界的自信篇章。
万里归途:为生命重新抉择
2025年3月,对于旅居悉尼四十载的Tan女士而言,是一个命运转折点。在悉尼顶级私立医院,她被确诊为III b期中低位直肠癌(错配修复功能完整,pMMR)。尽管院方依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了标准的新辅助放化疗方案,且该治疗在当地医保体系内可获大部分费用覆盖,但Tan女士和家人经过深入咨询后,毅然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跨越重洋回国求医。
这个决定的契机源于国内友人的推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丁培荣教授团队在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领域的卓越声誉,让身处异国的患者看到了新的希望。“在性命攸关之际选择回国治疗,是我们做过最正确的决定。”Tan女士的丈夫刘先生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丁培荣教授团队对Tan女士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基于最新研究进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团队提出了治疗方案:先采用化疗联合免疫的新辅助治疗,根据疗效动态调整是否进行放疗。这一创新性方案源于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及该中心的临床数据积累,有望让患者避免放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在深入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后,Tan女士和家人敏锐地察觉到:中肿的方案则体现了对最新科研动态的敏锐把握,更彰显“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理念。正是这种专业差异,最终促使他们跨越13000公里,回到祖国寻求最佳治疗。
保驾护航:多学科交响的治愈答卷
回国后,Tan女士顺利完成了2个疗程的治疗方案。令人欣喜的是,复查结果显示肿瘤获得了显著退缩。在综合二区夏良平教授团队的协同会诊下,丁培荣团队经过全面评估,建议进入手术治疗阶段。术前,医疗团队与Tan女士进行了详尽沟通,特别就术中可能需行回肠造瘘术的情况作了充分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术前检查发现Tan女士存在频发交界性早搏。为此,麻醉科赖仁纯主任带领团队进行了周密的术前评估,量身定制了精细的术中麻醉监测方案。在多学科团队的密切配合下,丁培荣团队成功实施了腹腔镜下直肠低位前切除术。凭借精湛的手术技艺,团队不仅完美完成了肠道吻合,更避免了造瘘手术的实施,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术后康复过程同样令人欣慰。在麻醉团队的精准镇痛管理和综合二区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Tan女士恢复顺利,术后病理报告更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肿瘤达到病理完全缓解。“整个治疗过程中,我太太的疼痛指数始终控制在2级以下(满分10级),治疗效果远超我们的预期。”刘先生在感谢信中难掩激动之情。这个近乎完美的治疗结局,不仅实现了医疗技术上的突破,更彰显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
丁培荣主任(左一)手术团队在为Tan女士施行手术
信任无界:在技术之外的温度
“丁主任是根据病人情况,结合实际病情使用针对性方案和免疫治疗,以手术为根治的黄金定律,力图终生根治。丁培荣主任的顶级专业及高超医术让我太太得到了效果显著的治疗,并且术后无疼痛不适感,无造口,舒适顺利的完成手术。同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强大和温暖,医疗水平的先进。医生处治病情的深厚的专业功底及严谨而又进取的科学态度,对待病人细致入微的关爱,以及优质的后期护理。”刘先生感慨道。
Tan女士康复良好,顺利出院
从悉尼港到珠江畔,这封13000公里外的感谢信印证:中国肿瘤诊疗正在实现从“对标国际”到“方案输出”的跨越。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基地之一,中肿承担国家肿瘤防治重任,在全国尤其是华南地区及港澳台的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将持续践行“征服癌症,造福人类”的使命,让更多创新成果惠及全球患者。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