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点赞
0
评论
0
转载
入驻

易学名家|黎光:我的三十年易学圈忆事

收录于合集: # 湾区时讯

数日前,与廖雪峰先生取得联络,并寄图书及甲骨易言牌一套。

廖兄后于公众号大力推举,我既意外,又觉惭愧。而其中最触动我的,是他借与我的相交,谈及近二十年,我辈所历易圈诸事。

近年来,90年代成名的那批老先生,离世者渐多,如邵伟华、李洪成、邵伟中、廖墨香诸公。而当今的年轻人也口口声声称我为前辈,思之不免恐惶。所以前两年,我往武汉会见邱华泰与谢仁喜。今年年初,会见海口昔日同事及东方洋大厦。回想2001年,我曾于此地务工三月,如今二十四载过去,重走长征路,再忆人生途。

我于八十年代出生,适逢气功易经流行,相关信息多处可见。1994年,我于地摊得见《生肖与人生》,心生好奇而观阅。稍熟悉后,购得邵伟华先生的《周易与预测学》及《周易预测例题解》自学。

记得1996年,我自起一卦,火克乾金,警示需小心脑袋受伤,写于本子。未几,窗户砸伤头部。此或为新手保护期,也是此行业冥冥中所赐之甜(苦)头。

1999年,我于本市刘生处,见李洪成先生所办《桥路咨询》杂志,一年十期。当时有竞赛,常有两三**参与竞赛(杂志数据),出十道题,以卦象断结果,看谁最为准确。我曾发表数篇文章,数次荣获优胜/秀奖,内容涉及六爻与命理。

相片见下方链接。

旧地重游

其间,湖北有人办杂志,我持发表文章及竞赛奖记录投递,获接收。当时杨云升先生在此处负责行政(原邵伟华公司办公室主任),待一二日后,觉得与己想象不同,心道:你能著书,我也能为。于是给重庆霍斐然先生修书一封,道,年岁十八,欲改易隐。霍老回信道:“易隐是大宗之法,甚需整理。先生精研易数,观其目录,可知大作定非凡响,我亦渴欲拜读全文。”老先生言辞,甚为鼓励后辈,也成了我最初的领路人,一直被我记忆至今。

2000年,南京大学召开第三届世界易经大会,霍老将会议通知寄给我。后我作《易学与军事》一文,被编入论文集。继而霍老发来征稿通知,乃曹展硕先生的中国哲学文化协进会,我遂与其联系,并在家写作。

图片

2001年,海口李洪成公司招人,我前往彼处,期间见过李洪成、赵奎杰、谢仁喜、李计忠等行内先生。

图片
2002年完成两本书稿,签订出版合同,获聘书。
图片

其中一本将《易隐》断语技法与其他古书参照总结,定名《隐易千金断》。而讲述理法渊源者,定名为《筮学通考》,此二书于2003年在香港中国哲学文化协进会出版,后附广告课程六爻三大技法,定价2088港币。

图片
图片
图片

2004年正月,我至西安会见国际易经网的黑水。于八仙宫时,我遇《千金断》《通考》二书的盗版。问店老板:“书即出,何未发财?”老板教我:“当写最好者,函授卖最差者。”

在成都见龙隐易谈的站长,夜宿其家,彼时其子刚刚出生,今想应已大学毕业。同年,于台湾武陵出版公司出版《六爻预测学》与《商业易经占卜指南》。

遥想当年,车马慢,书信迟,认真更多。比如,1997年,我致信诸前辈,比如陈鼎龙先生,其办公室主任张正安回信于我。致信张志春、邵红二位,也获其回信鼓励。

图片

2005/6年经林兰轩小姐介绍,结识邱华泰先生,于其处出版数书。期间在深圳罗湖见过南山真人。

2007年春,结识北京李先生,后得其帮助于内地出版《易经实用指南》《易经与人生运程》《起名者说》《相宅者说》《易经万年历》,其中一两本由廖墨香先生做序。同年,于武陵出版繁体《相宅者说》。

图片
图片

2007年底应一读者之邀前往广州。订机票时他短信问我,身份证号没错?我说没错。下机即入外商大酒店,他见面道,看你书都看几年了,没想到这么年轻。后客户互相传播,一转二,二转四,四转八,业务渐增,并入户购房炒档口。其间整理旧稿,于台湾进源书局出版《六爻三大技法》《黎氏后天易数》《九天学算卦》(合著)。

2009年送了几本港台著作给国家图书馆。

图片

2023年欲作一套与西方塔罗牌相类的中国牌,香港水禾田(潘景荣)先生不辞辛劳,昼夜作画六七十幅,我补添文字,制成中华易象牌。

图片

2024年见网上有甲骨文绘水浒人物,甚觉有趣,往山西与作者杨扬共谈合作,后完成第二套牌,甲骨易言。

今年(2025)在台湾进源书局出版了《易隐译解》。《易冒译解》因预期受众稀少,难成正刊,但自觉该书有益,遂自印留存。

我出道较早,同期最为年轻,恰逢纸媒时代,因其十分贵人九分健力八分闲适七分水准,有幸出版了一些书。如今图书市场日渐萎缩,审批难度日渐增加,此类经历恐难再得。

图片

2000年左右,图书仍是大众信物,作者与读者互相尊敬,诚心实意。如今社会,个体多是发声筒兼复读机,彼此都在担心复制粘贴,抄袭盗录,由此引发不良循环。只是,书不在多,而在精诚。两方若失此意,先手即丢其真,长行此道即难,融汇贯通更难。

《易冒》说,易之失,不在书少,而在声杂,现在也是这样,不在知识不够,而是择选增难,耐心减少。所以,如果你想进步,只有集诚心力,方能入门跨槛,安身立命。对我自己来说,二三十年浸润其中,所学早已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之事。目前小康有余,年龄渐长,生活中在做减法,作学著述也是。

今天在廖兄后面续写一篇,就当互作补充吧。他作珠玑,我作呱蛙,一起回忆下各自的易学圈。

临近文末,放篇温暖的留言做收尾吧,感谢大家的彼此成就。

图片
责任编辑/刘秀

立足湾区,放眼全国,我们希望能以专业的视角观照社会科技发展前沿,以切中肯綮的见解为湾区科技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湾区科技工作者、湾区科创企业、湾区科技发展趋势,注入磅礴不息的生机与活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