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供湾区三年开通300直供店
湾区时讯(编辑/刘秀 通讯员/刘佳 胡玉璐 林珊珊)“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这句传唱数千年的俗语又拉开了2025年的农耕序幕。在这个播种生机与希望的传统节日里,“广东英德九龙镇高质量发展及文化旅游活动月启动大会”在九龙峰林晓镇的田地间隆重举行,这是“百千万工程”年度总结大会,也是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匹配大会,又是“十四五”收官之年的谋局部篇大会,更是“英西走廊”农文旅产业联动招商的年度盛举。来自省、市、县、镇、村的政府干部、产业主体、专家学者、从业百姓,以及市场、金融、数字、媒体等要素平台代表共350余人参加大会。会上,由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总设计、总指挥、全链培育5年的“九龙豆腐”种业、产业、商业全链条蝶变案例成为关注焦点,清远侬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又一5000亩连片大豆产业基地签约启动,清远市广九食品有限公司签约广州肉联帮食品有限公司将迈入湾区直供店400家商业大阵营。

活动现场
喀斯特地貌与“九龙豆腐”
英德九龙镇所在的“英西走廊”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每年农历七月后降雨量稀少、季节性干旱现象明显。长久以来,当地百姓形成了“下半年种耐旱杂粮”的习惯,例如玉米、番薯、豆类等。数百年来,当地因地制宜选育了高产耐旱的一些优良品种,例如当地的“小青豆”(大豆)蛋白含量竟高达47%,是当地特色豆制品最佳原料豆。此外,“英西走廊”还是粤北地区知名的“千年商道”,古往今来过往商客很多,催发衍生出数十种豆制品,像水豆腐、黄金豆腐、豆腐泡、豆酱等等均沿着千年商道四方传播,由此“九龙豆腐”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地域品牌。但在过去小农经济体系下,“九龙豆腐”均以小作坊生产为主。
“撂荒地”变万亩大豆基地
砂糖桔曾是“英西走廊”的支柱产业,后来感染黄龙病后产业覆灭。之后,各级政府不断尝试更换新产业,但因喀斯特地貌季节性干旱等瓶颈,尝试不顺利。近些年随着“农村用工荒”频现,导致废果园、边角地、坡地等撂荒现象突出。2019年,英德市、九龙镇两级政府联合到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简称“科创中心”)寻求帮助。之后,科创中心多次到九龙镇及周边“英西走廊”关联区域调研,最终为九龙镇设计出了“以九龙豆腐为‘抓手’载体,一方面把零散撂荒地流转、汇聚成片,另一方面嫁接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大豆科技资源,从大豆种业、产业、工业、商业构建一体化的产业链”,不但擦亮“九龙豆腐”区域品牌,而且还要发挥广清一体化的“城乡融合”优势把九龙豆腐直供大湾区,之后再乘风而上把其他名优特农产品不断融入直供体系抱团营商。之后,科创中心、英德市、九龙镇组建专班启动实施计划。
2019年,华南农业大学年海教授领衔的南方大豆课题组在九龙镇进行新品种试验示范取得成功,平均亩产360斤,远超“小青豆”等当地品种。2020年,清远新好农牧有限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签约承接大豆生产,并启动饲料玉米试种,科创中心为其设计了“上半年雨水多种玉米+下半年干旱种大豆”的轮作体系。2021年,清远新好农牧有限公司重组成立“清远侬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玉米/大豆”轮作生产,九龙镇政府助其流转、复垦“成片成方”基地超7000亩。2022年该轮作体系扩展到15000亩,并增加了青贮玉米。根据清远侬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玲透露,截至2025年2月,公司“玉米/大豆”“水稻/大豆”等轮作体系已扩展到黄花、大湾、浛洸、横石塘等周边5个乡镇,总面积超23000亩。除商品豆,公司还配合华南农业大学布局了数千亩的“南方大豆繁种”基地,所产豆种已经向广西、湖南、江西等南方6省供种。

科创中心主任刘玉涛研究员作《五年奋“豆”结硕果》专题报告
“小作坊”到九龙豆腐旗舰龙头
2019年7月,九龙镇春造大豆试验成功之际,清远市广九食品有限公司也注册落地。该公司负责人是一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夫妇,妻子叫成玉莲,丈夫叫翁石罗。据成玉莲介绍,她们祖辈几代都是做豆腐的,在当地小有名气,但是一直以来都是“小作坊”。经与家人协商,要趁这股东风注册公司专营“九龙豆腐”,不但要把家族传承工艺做大做强,而且还要搭上科创中心的快车把全镇乃至整个“英西走廊”的豆制品企业“串珠成链”“抱团营商”。经小两口几年的勤奋努力,截至2024年12月,成立不到5年的“广九食品”已成为整个清远乃至粤北地区最大的豆制品加工企业,豆制品种类超过30种,而且基本配套了机械化。2024年,该公司已有员工90余人,一年的营业额近5000万元,已从一个“小作坊”真正成长为了旗舰龙头,成为了“九龙豆腐”区域品牌的掌舵人。此外,在其强势带动下,九龙镇豆制品加工企业已超80家,年产量突破1.1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5.4亿元。会上,在科创中心撮合下,广九食品与广州肉联帮食品有限公司签约,携手打造从“田头”到“舌头”的全链溯源生产和湾区直供体系。据广州肉联帮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琦介绍,签约后不仅仅把“九龙豆腐”上架肉联邦的数百家门店,还要为广九食品嫁接已入围“肉联邦”的餐饮、社区、月嫂中心、老年公寓等终端平台,助其走向高端定制。

豆制品产业合作签约仪式
“双截棍”到产业链“小闭环”
徐玲“产大豆”,成玉莲“做豆腐”,两个巾帼新农人,在九龙镇就地组成了“双截棍”。随着广九食品的加工与市场端强力带动,大豆生产基地也日益扩展。据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程艳波介绍,春玉米轮作夏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2024年英德九龙栽培的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华夏10号”亩产达到240多公斤,远超国家大豆平均亩产132公斤的水平。在科创中心的持续赋能下,温氏集团、广东省科学院土壤所、中国水科院珠江研究所等单位技术陆续加盟,青贮玉米养殖肉牛,牛粪再养蚯蚓(鱼开口料)或广地龙(中药),最终的粪便和秸秆粉做成桑树、花卉、树葡萄等的专用肥等等,“双截棍”逐渐向“三节棍”“四节棍”“五节棍”延伸。目前,在九龙镇以大豆为“端点”的“玉米(大豆)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粪制肥”的绿色、环保生态产业链已串链起九龙镇9个种养产业,技术集成1.0“小闭环”已浮出水面。九龙镇党委书记陈合在致辞中讲到,在这种“小闭环”体系下,镇委镇政府探索的“土地整合+撂荒地复耕+订单种植”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也得到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九龙镇整合土地6.4万亩,规模性流转土地超2.5万亩。

“百人磨九龙豆腐”现场
“五年磨一剑”到长效机制
会上,广东省博士团团长、科创中心主任刘玉涛研究员介绍,“今天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会特意邀请了十多位实操专家,包括豆渣资源化利用、冷链包装、精深萃取等共7个拓链方向,他们就是技术集成2.0迭代的‘技术导师’”。未来,以豆渣为原料的豆沙面包、素肉、馅料、灌饼等多种日常食品,以及大豆蛋白、异黄酮、膳食纤维等高端萃取产品将会陆续走出九龙直供湾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长期从事“水肥一体化”研究的涂攀峰副教授测算了一下,按照“广九食品”公司目前的产能,其产生的废渣废液如果延链做成水溶性有机肥就可以满足整个九龙镇桑芽菜、树葡萄等特殊经济作物的需求,而且还是“高端配置”的有机水溶肥。同样来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食品包装专家肖乃玉教授自豪地讲可以通过介质包装、冷链加持助“九龙豆腐”远销全国。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蚕桑专家刘吉平教授正在研究“豆制品+桑制品+蚕蛹”等的创新食品。除专家教授外,九龙镇周边的“麻竹笋”“桂花鱼”“清远鸡”等企业也慕名参会,拟嫁接豆渣进行“食品”“饲料”“餐饮”等跨行联姻。会上,九龙镇向2.0迭代的12位专家颁发了“技术导师”聘书。此外,在科创中心设计下,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几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与九龙镇签订《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帮扶工作协议书》,将持续跟踪九龙镇产业科技项目的组织服务工作。

九龙镇聘请“技术导师”仪式
从“一粒豆”到“一条链”,从传统技艺到现代工艺,九龙镇以“百千万工程”为帆,不断驶向高质量发展新航程。这颗镶嵌在英西走廊的“豆腐明珠”,正以科技之芯、文化之魂、生态之美,为大湾区乃至全球食客奉上舌尖上的“广东味道”。慕名前来参会的阳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梁明兴表示,“九龙镇以‘科技+文化+生态’为主线的发展模式值得周边县镇积极借鉴,阳山县也想依托科创中心量身打造阳山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责任编辑/刘秀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