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书记校长这样讲!
党委书记翟雪梅:胸怀“国之大者”,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青春华章
学者网讯(编辑/刘秀 通讯员/曾献尼 龚慧枫)9月29日上午,党委书记翟雪梅以“胸怀‘国之大者’,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青春华章”为题,在白云校区德新楼学术报告厅为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和园艺园林学院的学子讲授了一堂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思政第一课”。
报告以9月3日阅兵仪式上展示的“国之重器”和超强台风“桦加沙”的AI数字模型预测防控为切入点,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翟雪梅以生动的语言、详实的数据、丰富的案例,围绕“识变应变:于世界百年变局中把握‘创新’主动权”“强农兴农:在广袤田野上感受‘科技’硬实力”“百年仲恺:以‘兴农’之志回答时代之问”“青春有为:以‘奋斗’之笔书写强国新篇”四个方面展开授课。她谈到,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其核心焦点,就是科技创新的激烈角逐;而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更是体现了“加速度”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特征,要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
翟雪梅结合无人驾驶农机耕作、AI技术育种、现代化农场运作、数字营销、新农人培训等典型案例,以及我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举措,指出科技创新在助力农业装备设施现代化、种业振兴、智慧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加工流通、农民角色转变上赋予了农业发展“硬实力”。她强调,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回答时代之问。通过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锻造“兴农铁军”,为强国伟业输送新农人;瞄准农业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用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仲恺智慧”,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硬核技术;深度融入广东发展大局,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百千万工程”中,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仲恺样板”,为乡村全面振兴探索新路径。
翟雪梅又以在乡村产业振兴、农业育种、发现新物种等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校友陈景文、陆炜桦、朱江、林昌明等事迹为榜样,对同学们提出三点殷切希望:一是勇做兴农报国的先锋;二是争当科技创新的尖兵;三是成为实干笃行的模范。希望同学们永葆仲恺学子“踏实、朴实、务实、求实”的“四实”特质,扎根科技兴农沃土,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学校争光添彩,为广东乡村振兴和强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思政第一课”对科技创新、科技兴农有了更深刻直观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肩负的时代使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投身实践,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校长廖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贡献仲恺力量
9月26日上午,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廖明以《广东所需,仲恺所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贡献仲恺力量》为题,在白云校区教学楼②503课室为轻工食品学院包装251、营养251和质安251的新生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第一课”。
廖明围绕“何为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中的仲恺贡献与青年责任”等三个方面,深入解读我国改革开放的建设进程、广东发展总体情况以及学校在此过程中的担当作为。在讲解“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时,廖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新时代以来“东升西降”“中治西乱”的鲜明对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提供了全新选择。探讨“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实践”时,廖明则指出广东发挥了窗口作用、试验作用和排头兵作用,一方面利用自身优势,站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前沿,担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把广东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短板变潜力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中的仲恺贡献与青年责任”时,廖明讲述了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核,以及在各历史阶段的责任担当。他指出,学校近年来充分发挥“农工并重”的特色优势,投身“双百”行动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在培育、壮大梅州兴宁鸽、丰顺橄榄、佛冈粉葛、潮州狮头鹅、和平猕猴桃等地方特色产业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作出了积极贡献。
廖明勉励广大仲恺青年学子:一要与时俱进,锤炼扎实学识;二要跨界融合,深耕学科交叉;三要敢闯会创,锻造创新能力;四要传承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课后,同学们反响热烈,一致表示通过学习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这一课题的理解,明晰了新时代新青年的职责使命,将激励他们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在时代洪流中奋楫前行。(龚慧枫)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