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 YOCSEF广州将举办观点论坛:
“广东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建设,如何打好‘引’‘育’组合拳?”
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Guangzhou
CCF YOCSEF广州
广东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建设,如何打好“引”“育”组合拳?
时间:2025年8月16日(星期六)13:30--18:00
会场: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B2楼513会议室
论坛编号:CCF-Yo-25-075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战略决策,2025年6月6日,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第一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及成立大会在广州召开。这场大会汇聚了广东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领域的顶尖资源,政府、院士专家、企业、高校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产业发展前沿趋势,集中展示广东省AI技术创新案例及成果,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全国多地积极建设人工智能人才高地,通过招引和培育高端人才,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但是,引进人才可能面临“水土不服”,而本地人才培育方面也存在瓶颈,如何打破这一僵局,实现人才引进与本土培育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构建一个开放、包容、高效的人才生态系统,打造真正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已成为摆在各地面前的一道亟待攻克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CCF YOCSEF广州将举办“广东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建设,如何打好‘引’‘育’组合拳?”观点论坛,深入探讨如何解决上述难题。
引导发言嘉宾:
陶 锋 暨南大学
黄 亚 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张博星 广州常青云科技有限公司
论坛思辨嘉宾:
洪 洲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任玉桐 广东省机器人协会
张似衡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论坛执行主席:
陈俊颖 CCF YOCSEF广州副主席 华南理工大学
李宇翔 CCF YOCSEF广州AC委员 头歌平台
主办单位: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承办单位: CCF YOCSEF广州学术委员会
支持单位: 头歌平台
论坛诚挚邀请CCF与CCF YOCSEF同仁、高校师生及企业人士等各界同仁参加,期待您的光临!
论坛议程
13:30-14:00 |
签到 |
14:00-14:10 |
论坛开场介绍 |
14:10-14:40 |
第一阶段:引导报告 (主持人:陈俊颖、李宇翔) |
引导发言1:暨南大学 陶锋 题目:AI时代的“桥梁”:聚焦产品经理培育,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引导发言2: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人才发展部部长 黄亚 题目:共建共享AI人才生态,激活企业成长新动能 引导发言3:广州常青云科技有限公司 张博星 题目:人工智能产业智育融合创新发展 |
|
14:40-14:45 |
YOCSEF广州CCF&U捐赠活动启动 |
14:45-14:55 |
合影&茶歇 |
14:55-17:55 |
第二阶段:观点思辨 (主持人:陈俊颖、李宇翔) |
|
1.我省既懂行业生产知识又懂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稀缺,真正的根源在哪?AI产业复合型人才“引”“育”存在什么问题? 2.AI产业复合型人才引进问题能否通过政策吸引和生态适配来解决?人才培育的瓶颈能否通过产学研协同和教育体系改革来解决? 3.立足广东产业阶段需求,当前“引”“育”协同面临什么问题?如何构建“引”和“育”的协同机制? |
17:55-18:00 |
论坛总结 |
嘉宾介绍
引导发言嘉宾:
陶锋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民营经济学院执行院长,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产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交叉领域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国家软科学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先后承担广东省政府及地市政府委托项目30余项。主编《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报告》、《广东省产业发展报告》等蓝皮书、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代表性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现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等。
报告题目: AI时代的“桥梁”:聚焦产品经理培育,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
黄亚 现任职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人才发展部,长期深耕人才发展与组织管理领域。现正负责AI人才生态发展体系建设工作,以及人工智能岗位胜任力测评标准制定,致力于打造覆盖引才、育才、测评、用才全链条的人才发展模式。曾在用友网络、佳都科技等大型上市公司主导多项人才培养项目和组织变革工作,擅长将行业趋势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推动人才生态建设与高效协同。
报告题目:共建共享AI人才生态,激活企业成长新动能
张博星 广州常青云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计算总监,企业高级云架构师。曾参与多个高校超算平台项目建设,构建并维护多方参与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生态体系,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间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科研资源的整合调配其对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有着深刻理解和丰富实操经历,熟悉高性能课程体系的构建逻辑、教学内容的迭代优化路径,以及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科交叉融合的推进等关键环节,能够有效助力高校提升教学质量与专业竞争力。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产业智育融合创新发展
论坛思辨嘉宾:
洪洲 教授,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泰国格乐大学客座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职业教育发展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标准化协会数据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计算机学会高职高专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产教融合行业协会特聘专家,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数字化科学技术分会理事。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首批资助对象,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广州市优秀教师。
任玉桐 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管理学博士、高级信用管理师,广州市番禺区政协委员、民建广州市科技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机器人组织联盟(IARA)成员、中国电子商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琶洲算法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联盟执行理事长、广东省行业商协会智造联盟主席、广东省大健康产业协会副会长、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广东省工程师协会常务理事、机械行业精密制造(华南)职业教育集团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EDP同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秘书长、广东省南方民营企业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副院长兼秘书长。多次荣获广州市科学协会先进工作者、广州市基层优秀科普工作者、民建广东省及广州市委员会参政议政工作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张似衡 现就职于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大语言模型算法组组长,具有丰富的产业经验,在企业中主持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等大模型应用研发。毕业于中科院自动化所,取得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已出站),兼职三亚学院讲师、广州大学校企联培企业导师。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参与过若干国家重点课题研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一项,主持中科院网络服务计划研究一项,研究论文在发表在SCI期刊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neural processing letters和语音顶会interspeech等。
执行主席介绍
陈俊颖 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博士,广东省软件开发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CCF YOCSEF广州副主席;主要研究AI大模型、图像视频处理、多模态信息融合、智能机器人,科研成果入选CCF技术公益年度案例(公益健康领域),获得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石青云女科学家奖、广东省计算机学会(GDCA)青年科技奖、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创新奖、GDCA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精准医学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一等奖、CCF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CCF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一等奖和“最佳商业价值奖”、GDCA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获评CCF YOCSEF优秀分论坛学术秘书、CSIG科普先进工作者、ACM杰出演讲者、CCF杰出演讲者、CCF杰出会员等荣誉称号。
李宇翔 头歌平台生态合作总监、高级项目管理师、CCF YOCSEF 广州AC、广东省计算机学会物联网与网络专委会常委、东莞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从事高等教育事业十余年,拥有丰富的高校课程与专业建设、产教融合项目运营经验。曾参与多所高校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新形态数字化教材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虚拟教研室建设、教育部101计划等方面生态合作建设工作,并取得系列突破、产生显著效益。
报名方式:参会嘉宾请于8月15日14:00前扫码加入参会嘉宾群(见图1)。
图1 参会嘉宾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