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时讯(编辑/刘秀 通讯员/姚轩)白簕,又名三叶五加或刺三加。作为药食同源的植物,性微寒,味苦辛,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等功效,传统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现代研究还表明其具降糖、降血脂及保肝作用。
在广东,白簕集中分布于恩平、汕头等山区,其中江门恩平市是白簕产业的核心区域。
恩平白簕的发展,目前存在两重挑战:一是食用特性限制加工效率:鲜食白簕仅能采用10厘米以内的嫩芽尖,超过此长度则纤维化严重,口感苦涩。这导致采收需精细筛选,人工成本增加,且原料利用率低。二是市场认知与消费场景局限:白簕的苦味特性使其受众偏窄,消费者接受度有限。

突击队前往江门恩平市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徐姝祺 摄
7 月 14 日,广东药科大学奇“簕”融融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前往广东省江门恩平市,开展了一场为期四天的实践活动。团队聚焦岭南珍品“白簕”,以科技赋能特色产业,通过扎实调研、科普推广与产学研融合实践,为提升当地农产品价值、振兴乡村产业注入新活力。

突击队成员细听负责人李雪壮讲解。徐姝祺 摄
科技赋能田间,调研筑基产业
7 月 14 日,突击队在当地簕菜种植与深加工行业领军人物李雪壮的带领下,于恩平米仓村开展了一场富有收获的实践活动。
如今,在奇“簕”融融突击队的协助下,种植基地通过科技赋能,引入GAP 管理模式、流量调控系统和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规模化种植,显著提升了白簕品质,充分展现了科技对农业的变革力量。 然而,人工观察白簕是否缺肥仍是确保其茁壮生长的关键环节。队员们通过认真记录种植技术、生长周期等关键信息,发掘白簕缺肥时植株整体矮小,叶片呈现卷曲状。而于规模化种植田内,在突击队设计的水肥一体化滴灌装置加持下,白簕高度达一米四左右,挺拔有力。这一发现为后续深入研究簕菜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击队于田间记录白簕生长信息。徐姝祺 摄
访农聆心声,技术增农收
7 月 15 日,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恩平白簕的相关情况,突击队前往米仓村合作社,与当地多名种植农户进行了深入访谈。
农户李叔叔表示:“合作社在突击队的协助下,引入了 GAP 规模化管理模式、流量调控灌溉系统及水肥一体化滴灌装置。新技术不仅显著帮助白簕提质增产,还大幅减轻了农户的劳动强度。”
除此之外,突击队研发的白簕根茎多糖提取技术,使原本废弃的根茎实现了“变废为宝”,售价达 7.7元/公斤;以此技术为核心开发的系列白簕多样化产品,显著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白簕植株利用率从原有的约40.7%大幅提升至80.7%,农户每亩年收入从原来的约15,192元跃升至约25,817元,增收超万元。 这为农民增收增添了亮丽一笔,大力推动了恩平簕菜产业的创新发展。

突击队队长采访农户李叔叔。徐姝祺 摄
深度调研簕茶厂,文创智钥启新篇
7 月 16 日,突击队前往雪荘茶厂开启实地观摩体验。队员们体验了传统簕菜茶的精选过程。如今茶厂已实现生产线自动化,大大提升生产效率,为后续区域延伸奠定了基石。但是,将簕菜叶与茎分离,选取优质烘干叶片部分入茶,是保证簕菜茶品质口感的关键,也是费时费力的环节。队员们全程跟进,对簕菜茶的生产流程有了全面且深入的认识,深入感受白簕“药食同源”属性的魅力。
突击队表示,团队将持续致力于为簕菜产品赋能,将传统药材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深入挖掘簕菜的潜在功能,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增添新动能。
突击队还结合恩平当地特色文化及簕菜 IP 元素,为雪荘茶厂设计了两款文创产品——钥匙扣与帆布包,旨在提升品牌文化附加值。

突击队成员于茶厂车间细听负责人李雪壮讲解。徐姝祺 摄

突击队独家设计的两款文创产品。马晓玲 摄
校企携手共创,产学研焕新程
7 月 17 日,突击队对雪荘茶厂的负责人李雪壮和李劲新进行了深度访谈。李劲新表示,白簕种植历史悠久,当前发展前景广阔,获得地方与国家多方政策支持,但在宣传和相关技术方面正面临严峻挑战,亟待突破。

突击队成员采访负责人李劲新。徐姝祺 摄
在突击队的协助下,广东药科大学聘请李雪壮和李劲新作为广东药科大学创新创业校外导师。团队深切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目标,为恩平簕菜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指导老师潘育方颁发证书予负责人李雪壮和李劲新。陈颖智 摄
此次为期四天的江门恩平“百千万工程”,不仅是一次深入田间地头、茶厂车间的调研,更是一次科技赋能产业、创意点亮品牌的生动实践。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深度访谈和产学研协同,深刻理解了恩平簕菜产业的现状与挑战,并以文创设计、技术优化思路和校企合作机制,为白簕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

突击队前往簕茶厂合照。徐姝祺 摄
未来,奇“簕”融融突击队将持续聚焦白簕价值挖掘,推动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使命,为乡村振兴和特色农产品的蓬勃发展贡献广药大的智慧和青春力量。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