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点赞
0
评论
0
转载
我要入驻

CCF Computility 2025 | 韩银和、盛敏、张海君等教授邀您共话天基感通算一体化技术与应用论坛

收录于合集: # Computility2025

大会主旨报告嘉宾介绍

 

论坛背景

随着空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天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加速。天基互联网如何从“2G”功能机时代迈向“4G”智能机时代,天基感算通一体化智能协同服务成为核心方向之一。构建高效、实时的天基信息服务体系,将极大提升应急响应、态势监测乃至To C端应用服务效率。本论坛将围绕天基感算通一体化技术和应用。

 

论坛报告安排

 
论坛主席 韩银和研究员,盛敏教授,肖晶教授
特邀报告1

王密 教授

武汉大学

巨型遥感星群时空智能服务研究进展与展望

 

特邀报告2 孙显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

分布式遥感智能基础模型技术探索及实践
特邀报告3

张海君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

通感算智赋能的6G天地一体化网络关键技术
特邀报告4

冯晨远 研究员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
面向低空经济的AI-RAN架构及关键技术
特邀报告5 刘垚圻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

AI上天:愿景,挑战与关键技术
时间:2025年7月26日
地点:兰州市甘肃国际会议中心

 

报名方式

 
 

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登录CCF会议系统,点击“报名”→ 提交信息 →“我要缴费”。

 

大会官网

https://ccf.org.cn/Computility2025

 

论坛主席及介绍

 

韩银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容错专委主任、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主席(YOCSEF)、CCF青工委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芯粒集成芯片、机器人芯片、领域专用智能计算机等。在领域重要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120多篇,牵头发布了《集成芯片与芯粒技术白皮书》,研制了64芯粒处理器芯片和两代大算力星载智能计算机。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质量协会质量奖一等奖、IEEE/ACM SigDA 技术服务奖及多项北京市科技奖项和中国计算机学会奖项、全国百篇优博提名(奖)、中科院优博、计算机学会优博等。

盛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现为空天地一体化综合业务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主要从事天地一体异构网络融合、无线自组织网络、空间信息网络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肖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遥感图像压缩与智能分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国防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2项,主持科研项目经费逾千万。近五年,发表SCI和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期刊会议论文45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National Science Review (IF=18.6)、ISPRS JPRS (IF=12.7)、IEEE TIP (IF=10.6)等SCI一区期刊和CVPR、AAAI等CCF A类论文14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研究成果入选教育部202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23年度湖北十大科技进展”,并作为核心技术支撑团队牵头研制的全球首颗互联网智能遥感科学实验卫星“珞珈三号01星”,首次定量揭示加沙地带战争损毁的持续攀升而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并助力联合国卫星中心驰援阿富汗地震抗震救灾,获得中国测绘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等荣誉奖励。担任“珞珈三号02星”遥感地面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入选欧盟“玛丽·居里学者”人才计划(欧洲三大杰出人才计划之首)和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

 

嘉宾及报告介绍

 

讲者简介:王密,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防173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珞珈三号01星技术总师和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工程总师,研制成功我国首个及30余型100余颗光学卫星高精度处理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创新团队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三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中国发明专利银奖和湖北省发明专利金奖,发表专著6部、论文200余篇。

报告题目:巨型遥感星群时空智能服务研究进展与展望

报告摘要:巨型遥感星群是通过数千颗具备通信、导航和遥感功能的卫星,构建而成的网络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的对地观测服务系统,能够实现全球覆盖、多维感知、即时响应和信息智能服务,是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也是当前航天领域发展的前沿和热点。报告结合武汉大学珞珈系列科学实验卫星在轨实验验证和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系统规划,探讨了巨型遥感星群与人工智能融合实现遥感信息时空智能服务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未来研究工作做了进一步展望。

讲者简介:孙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导,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遥感图像智能解译的理论方法研究与工程应用实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重点基金及国防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十余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ESI高被引17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5项。入选IET Fellow、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任IEEE GRSS AdCom委员、IADF-BEN工作组主席,是IEEE GRSM、GRSL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及中国指控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遥感专委会秘书长。

报告题目:分布式遥感智能基础模型技术探索及实践

报告摘要:对地观测技术不断进步,多星组网方式发展迅猛。海量遥感图像的采集、分析和解译迫切需要多个平台间协同配合。报告提出基础模型的分布式处理已成为遥感图像解译的新发展趋势,系统阐述了分布式模型构建、训练和优化的关键技术,并结合重大应用需求介绍若干实用案例。

讲者简介:张海君,国家杰青、IEEE Fellow、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河北省空天地智能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任IEEE绿色通信与计算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轮值主席。主要从事6G通信、通感算智融合、天地一体化等研究,在IEEE权威期刊上发表1区/2区SCI论文100余篇。任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等多个IEEE期刊编委,曾获多项IEEE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排1)。

报告题目:通感算智赋能的6G天地一体化网络关键技术

报告摘要:未来6G移动网络具备感知万物的能力,需要将通信、感知、计算、智能以及天地一体化等关键技术深度融合,形成通感算智赋能的6G天地一体化网络,保障海量、多元异构的信息数据灵活、稳定传输。本报告将从通感算智赋能的6G天地一体化关键技术出发,阐述在网络架构、干扰管控、多域资源分配中如何进行网络安全保障,实现未来6G天地一体化网络中通信、感知、计算、智能资源之间的有效组织和联动,促进未来6G天地一体化网络达成与通感算存的深度融合及互惠增强。

讲者简介:冯晨远,欧盟玛丽居里学者,6G星辰青年科学家,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DN-RAN公司联合创始人。分别于电子科技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目前已在IEEE TNNLS、WCM、TWC、TCOM、TCCN、TMC、IoTJ等国际期刊、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2部英文学术合著,获IEEE会议最佳论文奖4项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海外赛金奖等5项,担任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联合主席及分会主席,并受邀在IEEE VTC、PIMRC、VCC、ICCT、ICML-AI等国际会议上发表教程演讲和特邀报告。主持欧盟地平线基金1项,担任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和IEEE Open Journal of the Communication Society副编辑及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客座编辑等。

报告题目:面向低空经济的AI-RAN架构及关键技术

报告摘要: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点,正催生对空地一体化通信能力的迫切需求。非地面网络,特别是由无人机、高空平台系统等组成的低空通信系统,成为实现广覆盖、高可靠、低延时服务的关键补充。然而,面对低空环境中高度动态的链路条件、多源异构的接入方式以及任务驱动的资源竞争,传统无线接入网络架构已难以适应。本报告提出一种面向低空经济场景的智能化无线接入网络(AI-RAN)架构。该架构引入分层式智能体系统,结合强化学习、图神经网络与预测建模,实现对空中节点部署优化、波束管理、频谱调度及服务编排的自主决策。系统支持低空平台之间的边缘协同计算与联邦学习,有效降低回传负载并提升通信韧性,可显著提升系统吞吐量、链路可用性与服务响应效率。AI-RAN 有望成为支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通信底座。

讲者简介:刘垚圻,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体系结构、天基容错计算、感通算一体化,深度参与多项卫星系统任务。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容错计算专委副秘书长、执行委员,中国通信学会数字孪生与系统仿真专委首届委员、专委秘书。牵头或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学院战略先导计划、科技委基础加强项目、中国科学院特别资助项目等10余项,发表论文近30篇,发明专利50余项,荣获“6G星辰青年科学家”称号,入选计算所新百星计划。

报告题目:AI上天:愿景,挑战与关键技术

报告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目光再次投向浩瀚星辰,AI正一步步走向太空,成为天基大脑,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是商业航天闭环的重要组成。太空环境复杂恶劣,辐照严重,冷热交变,这对智能计算的器件选择与整机系统研制提出了严苛挑战。基于不可靠COTS器件如何进行可靠性系统设计,大算力高热流密度的半导体如何解决热控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当前AI算力上天中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本报告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AI算力在太空领域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机遇提出了愿景。

 

早鸟票6月15日截止

目前大会已经开放注册并在6月15号前提供早鸟票注册优惠。

门票类型 参会者身份 4.26~6.15 6.15~7.27
会议注册费 CCF专业会员 ¥2200 ¥2700
CCF学生会员(不含晚宴) ¥1200 ¥1700
CCF学生会员(含晚宴) ¥1500 ¥2000
非会员专业人员 ¥2700 ¥3200
非会员学生(不含晚宴) ¥1700 ¥2200
非会员学生(含晚宴) ¥2000 ¥2500
备注: 十人及以上团报9折

 


中国计算机学会分布式计算与系统专委会(CCF-TCDCS)致力于组织和团结分布式计算、分布式系统、分布式泛在网络等专业领域人才,加强学术交流、拓展研发思路、推进我国新一代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技术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