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 YOCSEF 桂林成功举办:破“四唯”后的研究生培养是否应与发表论文脱钩?论坛
来源: 张灿龙/
广西师范大学
2423
12
0
2020-04-21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开学季”的高校按下了暂停键。为了不影响学业,各种线上课程使学习得以继续,但在象牙塔内的研究生们由于一份新的文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

最近,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与之呼应的是部分高校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将发表SCI论文与申请学位脱钩。这项规定是为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特别是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按下了“开始”键。长期以来将研究生学位授予与“唯论文”评价的做法形成了较大反差,短期内势必引起师生们的不适与困惑。人们在思索:破“唯论文”之后,

如何客观评价研究生学术水平?

研究生的学业压力是大了还是小了?

导师的工作压力是大了还是小了?

学硕与专硕培养会同质化吗?

418日,CCF YOCSEF桂林举办一场“破‘四唯’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是否应与发表论文脱钩?”线上论坛,聚焦研究生培养,同时对科技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等展开了讨论和思辨。本次论坛同时在线人数达80多,与会人员主要有广西区内各高校计算机学院的院长、导师和研究生,YOCSEF总部和分论坛部分AC,以及企业界人士。

针对此主题,论坛邀请了广西区内外高校的两位博导和一位博士研究生分别做了精彩的引导报告。

报告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导师周兴社教授《关于SCI论文的几点认识》报告从我国SCI论文的历史作用、“SCI上”风行严重危害、鼓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个方面对破“唯论文”政策的产生背景以及研究生培养的新目标进行了度解读周教授认为:历史上,SCI论文曾为我国科技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SCI至上”风行,其危害也愈发严重,因此破“唯SCI”势在必行,但破“唯SCI并不等于不要SCI,而是强调科技评价标准的多样化,鼓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报告二:广西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钟诚教授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报告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课程学习、项目开发、论文撰写以及对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等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钟教授认为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


报告三: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研究生童旅杨研究生发表论文的体会与思考》,旅杨同学从研究生角度解读SCI的认识,并且分享了他在期刊选择文献阅读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科研经验以自己切身体会认为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专业竞赛能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是要通过自我不断努力和探索才能实现的过程


如果说引导报告是点燃思辨的星星火种,那么接下来的自由讨论就是燃烧思辨的熊熊烈火围绕破“唯论文”之后,如何客观评价研究生学术水平?研究生的学业压力是大了还是小了?导师的工作压力是大了还是小了?学硕与专硕培养会同质化吗?四个议题,与会者积极发言,形成了许多重要的观点。


议题1:破“唯论文”后,如何客观评价研究生学术水平?

客观评价研究生学术水平,就必须弄清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什么?对这个问题,钟诚认为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大类,学术型的培养方向是教学和科研人才,应注重科研创新精神的培养,专业型的培养方向是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应注重解决重大复杂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他认为这两类研究生培养时要区分开来,按照两类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计划此外还要体现学科专业差异性和不同的标准。类研究生的评价也应该多样化层次化,比如加入专利,创新产品等作为评价依据,不应局限于论文

在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如何体现与量化问题上,来自桂林理工大学的程辉教授认为没有论文很难去衡量和量化科研水平,导致“唯论文”现象的关键不是论文本身,而是现存的各种科研评价和评奖掺杂着太多的利益,因此如何去除科研的功利化才是关键就是说各种评项目和评奖不要个什么东西去衡量,只要这个项目或成果本身好就行SCI论文不是不要论文,而是将论文发表的热度降到自然,不要过度重视数量,他主张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还是应该多发论文,因为论文是体现研究生学术水平能力一个重要依据是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必要训练

“现行评价标准存在些问题,如何做到客观科学”的问题上,周兴社教授认为现行评价标准过于量化,对于创新的评价可能存在不准确的问题,应该采取分类评价、同行评价。同行评价是一个发展方向,专家从维护自身声誉来说,一般还是基本能做到评价客观,但真正要营造讲真话的氛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学生的评价需要多样化个性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比如能实现复杂的系统并达到性能指标应该也可以作为一种评价标准。

议题2:破“唯论文”后,研究生的学业压力是大了还是小了?

让研究生有压力是必须的因为有压力才有动力,才能使研究生成长为合格的科研人员对于压力的来源和表现形式问题,研究生周东明认为:目前当然还是发表论文的压力,表现形式就是为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发表出论文,就跟风、追逐研究热点,导致的结果就是放弃了真正的研究兴趣,限制了研究方向的选择。破“唯论文”后,论文的禁锢得到释放,在研究方向上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而可能创新性更好的成果。

对压力大小的问题,YOCSEF桂林候任主席董明刚教授认为研究生的学业压力更大,是因为原来只对论文数量要求,破唯之后加看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创新这对研究生来说明显要求更高研究生杨静则认为,虽然没有了论文的要求但是对研究生的评价标准并不会降低这对于自我要求较高的研究生来说反而会驱动内力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更加注重自己独立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压力大小与自我要求高低有关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会给研究生带来哪些压力呢桂林联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沈良恒经理认为,,应该不会减弱学生的压力,因为除了论文之外,企业还会看研究生科研成果落地和转化能力。

那么,作为导师应该如何平衡学生的压力呢?赵红专博士认为对研究生要分类要求,学硕以撰写论文为导向,应基于一定的学术成果来写论文专硕应在实习过程中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可以多样化,不一定要求是论文

议题3:破“唯论文”后,导师的工作压力是大了还是小了?

导师在构建良好人才培养生态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既要面向上层的科研评价体系、项目评审制度等,又要面对学生培养成才的诉求,导师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桂林AC王欢认为“破唯”以后学生个人的诉求会变成导师的压力,导师要考虑要怎么帮助学生选题以适应新的考核标准福建高校硕士生谈及“破唯”对年青导师的影响,他发现导师最近变得比较慌乱与焦虑,这可能是由于旧的评价方式被打破,新的规则还没建立,这些都使导师压力倍增导师的这种压力势必会影响研究生的培养。因此,新的评价标准会是什么?什么时候才能建立起来?一直困惑着

针对该研究生的困惑YOCSEF总部AC鹿泽光进行了解惑破“唯论文”后的研究生的评价应该多种评价方式并存,论文仍是其中之一,还包括专利,产品,系统等。未来会建立优质的论文专家库,对于论文进行客观的双盲评审对于硕士博士毕业会以同行评议为准,以高质量的代表作为准,考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当然,这需要一定时间,从上个月的SCI期刊的投稿情况来看已经有一些改变。可以期望未来中文期刊和国际高质量期刊在评价体系中起到一样的作用。

议题4:破“唯论文”后,学硕与专硕培养会同质化吗?

培养要求层面来讲学硕侧重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主要以产出的论文进行评价;专硕侧重应用或工程研究。破“唯论文”后,如何明晰化两者的培养体系,是否会引起同质化?YOCSEF郑州AC认为目前很多高校将学术论文作为评价老师的一个重要依据,使得导师为了完成自己的科研考核指标,往往将自己的科研任务分配给学生,而不管其是学硕还是专硕,势必会导致同质化。

张灿龙则系统地并分析专硕同质化学硕的原因1现有的评审政策导向项目结题,职称评审都需要发论文,因此导师往往会任务下放给学生,要求学生都论文;2)导师自身走的是学术路线,没有企业经历,在培养上很难形成工程思维3学校资源配置导向,不能有效地满足培养专硕工程实践要求4学生到企业实习并不能达到培养目标,因为企业并不太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难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目标。张灿龙同时也认为,破唯论文后,这现象有可能得到缓解:1学校对于论文重质重量学生表“三高论文还是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导师更多地需要自己来做或者从学生自身潜质来引导,指导的自由度会更大;2国家会出台相关政策,学校科研论文数量上的要求会降低,评价也会呈现多元化,从而会倒逼学校进行资源再次配置,符合国家需求进行变化;3企业会根据国家出台政策,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换,校企间会更好衔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活动最终YOCSEF桂林主席张灿龙的总结词中结束:今天的这个论坛,我们并没有明确地回答研究生培养应不应该与发表论文脱钩?但我想通过刚才大家的,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了一个自己的答案。我想无论是作为科技工作者,还是科技人才的培养者,抑或是正在朝着科研这条路上走的研究生们,当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还面临各种打压和断供恐吓的时候,甚至被掐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反思当前的科技评价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理由不去奋起直追,因为我们是一群有责任有激情的年青人,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登录用户可以查看和发表评论, 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